探析高校汉语言文学在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
闫凤春
河套学院 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摘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彰显了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挖掘教育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汉语言专业教学改革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深入探索在教学中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加有效的措施,以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为己任,真正肩负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使命,助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关键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和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系中华民族的“根”之所系与“魂”之所牵。汉语言文学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之间紧密联系的特殊性,造就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是义不容辞且的责任。
1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二十大报告“我们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汉语言文学完全可以利用专业优势将具有独特人文高度性和核心基础性的传统文化渗透在教学中,用传统文化的浓厚人文素质和思想情怀全面陶冶启迪学生,提高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1)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前提,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学中全面渗透着价值观的教育,主要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的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2)汉语言文学在教学中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土壤和条件。汉语言专业主要以语言、文学研究为主,而语言和文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教学的过程实现了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记载转化为传承效果。
(3)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智慧沉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与优秀文化传承提供了文化沃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可以充分应用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宝库,传播和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精神支撑。
2 汉语言文学教学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面临的巨大挑战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贯彻落实,也同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实际紧密相关,与社会生产生活、人民群众日常行为密切相连,需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新格局,整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这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学习与传承主要以年轻人为主体才更有意义和延续性。目前大多数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比较戏剧,古代汉语等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年轻人对网上流行语、流行音乐等更感兴趣。新浪网的一项调查显示,如今近80%的人表示,他们对钢琴、国际象棋、书法、绘画和民间工艺等传统领域没有知识或兴趣。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圣诞节、情人节等国际电影节而不去认真对待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
(2)价值观的冲突。由于部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现代文明中的价值观有很大矛盾冲突,以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冲击,甚至由于人们的知识文化水平认知程度的差异导致了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理解比较片面,比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并不符合人们的思想认知,这也增大了优秀文化学习与传播的难度,因此,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化技能的同时,如何快速加强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文素质培养和提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3)汉语言文学在教学中更好的传承中华文化传统,需要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教育资源的发现和补充是语言文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
(4)目前还没有形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系统体系,传播渠道不畅通。优秀文化的传播需要搭建具体的传播体系渠道,确保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稳定持续输出并发扬光大,但目前仅仅停留在片段的传承与强调上。
3 汉语言文学在教学中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作为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最美家风、传递正能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学中将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学科教学、社团拓展、学校活动紧密结合,把那些缔造过我们民族精神,价值趋向的核心思想的精神继承并发扬广大。例如,在对古诗文尤其是诸子散文的教学中,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来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以义制利”来启示学生正确对待物质利益;“仁爱”来培育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来挖掘其中的文化精神,以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2)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沃土”作用和汉语言文学传承的“载体”作用。汉语言文学所涵盖的中华文化传统博大精深,从仓颉造字始,例数德行天下的诸子散文、情溢古今的唐宋诗词、海纳百川的明清小说等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汗牛充栋,都是汉语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萃取精华,提炼符合当今时代的思想观点,并阐释出其当代性,是汉语言各课程专业教师的基本职责所在。诸如文学史的讲座,古今作品的赏析等课程,甚至文字的学习,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充足准备,找出教学要点去开拓生发,联系实际别开生面讲的生动有趣,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也让学生深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行为方式由此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3)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知识蕴含深厚,功底扎实,教学组织能力强的师资团队。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是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一部《红楼梦》,涉及到了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和性文化许多问题,不同学识的老师会给学生传递出不一样的知识厚度和广度,更会影响到学生的接收消化程度。
①学校应为教师提供深入学习培训的广阔机会,教师要善于学习思考钻研,提高知识素养和专业素养,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比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怎样把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精神和自身感悟精确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自身感悟深入学习品味,以保证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传承的效果和质量,完全取决于教师自身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及对所有相关文学作品知识掌握的厚度。
②教师要能够在传统教育精髓的指导下深化本土文化,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材料和力量。这就要求教师有改革创新的能力,将道德上的成果和文化上的成就注入课堂教学,尤其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再现古文字、历史、诗词画面,既有有直观、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准确地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意义。
③为教师及时补充和添置相关的教学资源。学校要加大对汉语言文学现代教学设备的投入及升级换代。教师可以利用更新的教学设备,创新教学模式,参照目前年轻人喜爱的游戏诸如“狼人杀”“剧本杀”“4D5D”的方式进行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西厢记》时,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或者展示图片。也可以让学生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以具体角色出现,让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体会《西厢记》中的情感和所要传达的文化内涵,真实的感悟传统文化,激发学生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价值,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内心情操,当遇到与现实价值冲突时,能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并正确分析且恰当运用,成为真正的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输出提供优质的汉语言文学人才。
(4)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要有一支有强大的教学科研团队。
一是在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已有的教学资源基础上研制出一批高水平教材。中华传统文化是汉语言文学教材设置、课程设计的主要参考资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根基。教材能够让专业知识与文化传统自然紧密结合,在编排教材内容的体例时,让学生加深知识接受的同时理解知识中包含的传统文化。例如《离骚》的教学,其中的词句较为晦涩难懂,教材的编写中可以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学习甚至作为古人“角色教学”体验后,再有讲解字句,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深刻地体会《离骚》中强烈的为了国家九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想象力丰富的浪漫主义特点。当然教材的编排中可以适当地延伸,可加入相声、杂耍、等活泼有趣的民俗活动和民俗文化等内容,既达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也有效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实现了语言文化教育和优秀文化传承的双重目的。
二是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教学科研团队。团队能够有针对性的研究出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能够探讨研究集体备课的优势和策略;组织指导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并出台各类课程的优质教案等等。譬如古汉语的教学,不仅现代社会从事古代文化典籍研究的人已日渐减少而且古文化距离我们又比较遥远,古代文献资料又是用文言写成的,这种语言对现代人来说已日渐陌生,这更增加了文化传承的难度。这就要完善知识点,研究形成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达到领略无限风光,在阅读、思考、传承和创新中继承优秀传统文明等的系列电子教案和纸质教案,其成效一定会是个人备课劳动成果的数倍,这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同寻常的社会作用。
三是教学科研团队要跟踪教学。深入课堂积累一手资料,对于新编教材、教学模式、教案等的效果及文化传承进行系列跟踪研究改进。教学团队有计划有选择跟踪一些学生学习甚至工作的全过程,分析其学习及对传统文化的掌握消化传承等一系列效果,进一步改革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四是畅通传播播渠道,广阔宣传与弘扬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研究探索各类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最好传承的方式方法,形成优秀文化体系传播系统。目前已有的一些传播方式,诸如:古诗词大会、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传统文化进校园以及全球已启动的510家孔子学院等已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如何整理研究开发各种传播渠道,使之成为一个良好的传播链,形成一系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学习和传播体系渠道并收到优质效果,是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汉语言文学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越来越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并且向着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发展,已收到了明显成效。文字、语法、词汇、作品等基础知识已促成了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热情正在不断高涨。面对成绩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该加大研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改革力度,秉承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兼容性等特点,不断的积累和沉淀, 不断挖掘中华文化特性,探究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共通性,加强教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培养学生时刻准备好投身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去,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廖敏静.高校汉文学教学中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我的看法[J].南方学报,2017(6).
[2] 李阳.如何在语文课堂教育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J].语言教育与研究,2017(20).
[3] 张睿.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计分析——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06).
[4] 赵焱.刍议现代教育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J].科幻画报,2021(03).
[5] 徐佩玲(Pairin Srisinthon).中国现代文学对泰国影响之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6] 林笑夷.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7] 兰翠,孙晶.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责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