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道路桥梁路基施工技术分析与实践

作者

柳郁

沈阳贡方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110023

摘要:本文围绕道路桥梁路基施工技术展开,介绍其重要性,阐述常见施工技术类型,结合实践案例分析技术应用效果,探讨施工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结果表明,合理运用施工技术能保障路基质量,提升道路桥梁整体性能,为相关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道路桥梁;路基施工技术;实践

一、引言

道路桥梁作为交通运输的关键基础设施,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公众出行安全与经济发展。而路基作为道路桥梁的基础部分,犹如建筑的根基,承载着路面传来的行车荷载以及自身结构重力。路基质量的优劣,决定了道路桥梁能否长期稳定运行。在实际施工中,运用科学合理的路基施工技术,对确保路基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入分析道路桥梁路基施工技术,并结合实践案例探讨其应用效果与改进方向。

二、道路桥梁路基施工技术类型

(一)土方填筑技术

材料选择与处理:在土方填筑前,需严格筛选填筑材料。一般优先选用透水性好、强度高且压实性能佳的土料,如砂性土。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土料,像含水量过高的黏土,需进行晾晒或添加石灰等固化剂处理,以改善其性能,满足填筑标准。

分层填筑与压实:分层填筑是保证路基压实质量的关键。每层填筑厚度应根据压实设备和土料性质合理确定,通常控制在 30 厘米左右。填筑过程中,使用推土机、平地机等设备将土料摊铺平整,然后采用压路机进行压实。压实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由边缘向中间的原则,确保每层填土压实度达到设计要求。

(二)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换填法:当软土地基厚度较薄时,常采用换填法。即将软土挖除,换填强度高、稳定性好的材料,如级配碎石、灰土等。换填深度根据软土深度和工程要求确定,一般不小于 0.5 米。换填后,对新填材料进行压实,增强地基承载能力。

排水固结法:对于深厚软土地基,排水固结法较为常用。通过在地基中设置竖向排水体,如砂井、塑料排水板等,加速地基中孔隙水排出,使土体在自重或预压荷载作用下逐渐固结,提高地基强度。同时,配合堆载预压或真空预压等措施,可缩短固结时间,提升处理效果。

(三)路基防护技术

坡面防护:为防止路基边坡受雨水冲刷、风化等破坏,需进行坡面防护。常见的坡面防护方式有植物防护和工程防护。植物防护如种草、铺草皮等,利用植物根系固土,美化环境,适用于土质边坡且坡度较缓的情况。工程防护则包括浆砌片石护坡、混凝土护坡等,用于坡度较陡或岩土条件较差的边坡,增强边坡稳定性。

冲刷防护:位于沿河或受水流冲刷地段的路基,需进行冲刷防护。可采用直接防护,如抛石防护,将石块抛填于坡脚,防止水流淘刷。也可采用间接防护,如设置丁坝、顺坝等导流构造物,改变水流方向,减轻水流对路基的冲刷。

三、道路桥梁路基施工技术实践案例分析

(一)工程概况

某城市快速路项目,全长 15 公里,其中包含多座桥梁。该路段部分路基位于软土地基区域,且沿线存在河流,路基受冲刷风险较大。为确保工程质量,在路基施工中采用了多种先进技术。

(二)施工技术应用

针对软土地基,采用排水固结法结合堆载预压。在地基中打设塑料排水板,间距 1.2 米,呈正方形布置。然后在地基表面铺设砂垫层,厚度 0.5 米。堆载预压采用袋装土,堆载高度 2 米,预压时间 3 个月。经过处理,地基沉降量明显减小,强度得到显著提高。

填方路段选用符合要求的砂性土作为填筑材料。按照分层填筑原则,每层填筑厚度控制在 28 厘米。采用重型压路机进行压实,先静压 1 - 2 遍,再振压 4 - 6 遍,最后静压收光。压实度检测结果表明,各层压实度均达到 95% 以上,满足设计要求。

在路基边坡防护方面,对于土质边坡,采用种草防护,在坡面上均匀撒播草种,并覆盖无纺布保湿养护。对于靠近河流的路基,采用浆砌片石护坡结合抛石防护。在坡脚抛填粒径 30 - 50 厘米的石块,护坡采用 M7.5 浆砌片石,厚度 30 厘米,有效防止了水流冲刷。

(三)实践效果评估

路基稳定性:通过施工过程中的沉降观测和竣工后的长期监测,发现路基沉降均匀,未出现明显的不均匀沉降现象,路基整体稳定性良好。

强度与耐久性:现场抽取路基土样进行强度检测,结果显示路基强度满足设计标准。经过一个雨季的考验,路基防护措施效果显著,边坡未出现冲刷、坍塌等病害,保证了路基的耐久性。

工程进度与成本:合理的施工技术应用,使得工程进度顺利推进,未因路基施工问题导致工期延误。同时,通过优化施工方案,避免了不必要的返工和浪费,有效控制了工程成本。

四、道路桥梁路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问题

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部分施工人员质量意识淡薄,在土方填筑过程中,未严格控制填筑厚度和压实度,导致路基压实质量不达标。在软土地基处理时,排水体施工不规范,影响排水固结效果。此外,施工过程中对材料的检验不够严格,导致使用了不合格的材料,进一步影响了路基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技术应用不合理:一些施工单位在选择路基施工技术时,未充分考虑工程实际情况,盲目照搬其他项目经验。例如,在不适合换填法的深厚软土地基区域采用换填法,不仅效果不佳,还增加了工程成本。同时,对新技术的应用缺乏深入研究,导致技术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质量。

施工管理不善: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材料堆放杂乱无章,机械设备调配不合理,导致施工效率低下。同时,各施工环节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影响工程进度。此外,施工人员的调度和管理不够科学,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增加了工程成本。

(二)改进措施

加强质量控制: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其质量意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加强质量检测,对不合格部位及时返工处理。同时,对使用的材料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所有材料均符合工程要求,从源头上保证工程质量。

优化技术选择:施工前,对工程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进行详细勘察分析,结合工程特点和要求,选择最适宜的施工技术。必要时,邀请专家进行论证,确保技术方案科学合理。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应进行充分的试验和研究,确保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强化施工管理:完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合理规划材料堆放场地和机械设备停放区域。加强施工组织协调,明确各部门和人员职责,确保各施工环节紧密衔接,提高施工效率。同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安排施工人员的工作,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降低工程成本。

五、结论

道路桥梁路基施工技术的合理选择与应用,是保障路基质量和道路桥梁整体性能的关键。通过土方填筑、软土地基处理、路基防护等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够有效提高路基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在实践中,结合具体工程案例,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可进一步提升路基施工质量,推动道路桥梁建设事业的发展。在未来的道路桥梁建设中,应持续关注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不断优化路基施工技术,为交通运输事业提供更坚实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贾嘉豪.道路与桥梁工程路基施工技术研究[J].汽车周刊,2024,(10):160-162.

[2]肖微.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沉降段路基路面的施工技术分析[J].运输经理世界,2020,(17):88-89.

[3]陈海君.道路桥梁过渡段的路基路面施工技术探究实践[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2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