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公民教育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
杨梅兰
山东省烟台海阳市行村镇小学 山东 烟台 265128
摘要:小学公民教育活动课程是培养公民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公民素养教育在小学各个学科中均有所体现。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公民教育活动开展中存在说教为主、实践为辅的情况,弱化了公民素养教育在人才品德培育方面的作用。本研究立足于核心素养视角,重点以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为载体实施公民教育的有效性,探讨小学公民教育活动课程的开发及实施,一方面为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公民教育实施的融合提供了可行性论断,另一方面为开展公民教育活动提供思路,促进我国素质教育发展。
关键词:公民教育活动课程;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校本课程
立德树人理念的引领下,我国小学公民教育活动课程的地位持续上升。为了落实素质教育根本任务,在实践活动中需开发公民素质教育活动课程,挖掘不同学科中的德育元素,为学生公民素质提升及课程高效实施提供保障。相对小学美术课程而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要充分考虑美术其独有的艺术性、人文性和工具性,以公民教育领域为范畴才能达到美术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建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公民教育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1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在公民教育实施中的可行性
1.1 美术学科特点利于公民教育效果提升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素质为首、德行为先的教育。基于美术学科具有直观的艺术美感展现、浓厚的教育氛围营造、丰富的活动感染等学科彰显魅力,因而美术校本课程在实施公民教育中具有更优于其他学科的学科优势。当下公民素质教育活动课程建立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一是迎合学生未来成长的能力及素养需求,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审美能力、实践能力;二是拓宽了德育及素质教育的应用性,产生了更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公民教育的学科效果。与传统课程相比,建立小学美术公民教育活动课程可实现美术与小学公民教育的深度融合和核心素养融入。开发小学美术公民教育活动课程对培养小学生公民素养、促进素质教育多元化发展均具有显著价值。
1.2 美术课程实施利于促进公民教育实施效果
目前,小学美术教育以“活动教学”见常,学生动手操作、作品设计、游戏劳作、赏析评价等活动可以有效地将公民教育的知识、能力与素养融合于课堂教学之中,将枯燥的说教变成学生有兴趣,乐于参与,乐于体验,乐于接受的学习内容。如美术校本课程中的海报制作与公民法制教育可以深度融合,教师通过美术海报制作方法的活动教学与法制知识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在学到美术知识,提升美育能力的同时,更好地接受公民法治教育,提升法制理念。小学美术公民教育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既迎合了小学公民教育的实施,同时也创新了美术教学的形式,发挥美术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公民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2.1 课程开发
伴随小学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美术学科成为小学阶段素质教育的核心科目之一。结合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来有效深化公民教育活动,在夯实学生美术素养同时,提升公民素养成为美术教学研究重要领域。小学美术体现了五大核心素养,分别为审美判断、美术表现、图像识别、创意实践及文化理解。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美术课程教学时需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结合公民教育课程的特点,挖掘校内外美术教育资源,提高美术课程的可操作性。如结合乡土特色,我们可以通过线描课程让学生描画地雷战的场景和人物,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提高他们的价值取向。如开发剪纸课程,在剪纸教学中让学生加入交通标志的刻画,让学生在剪纸活动中,提高安全意识,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理念。从目前美术课程开发情况来看,大量小学校园均开设了属于自己的美术校本课程,如陶艺、水墨画、剪纸等特色课程,有效拓宽了小学生美术视野,促进其审美能力的提高,也必然会提升小学生的公民素养。
2.2 课程实施
美术校本课程在实施中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公民教育学习并形成素养,使美术学习、素养提升有机结合,其关键是要优化课堂模式。“探、趣、创、展、评”课堂教学模式可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美术学习活动,切实提高育人效果。
(1)“探”即探究。结合公民教育实施内容,引导学生提前预习校本教材的相关内容,让学生通过走访、查阅、调研等形式对所涉及到的美术知识和公民教育内容进行了解,为学生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趣”即有趣。“趣”是美术学习的第一要素,是引导学生爱美、审美、创美、守正的钥匙。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将知识的导入、教学进行趣味化设计,让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学习,乐于接受。
(3)“ 创”即创造。依据教育内容,充分设计活动,让学生大胆动手、积极动脑,让学生在全面参与校本课程活动中享受创造的快乐,体验美育的价值,提高认知的水平。
(4)“展”即展示。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和展示自己的成功,引导学生大胆地、合理地说出自己的认知和观点,会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提高学生的美育能力。
(5)“评”即评价。知识技能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主动地求索,是创造。美育过程中只有不断地产生共鸣、介入评价、展开联想,才能真正提高美育效果。评价是基于展示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个人评价、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途径来实施的。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作品进行客观地、肯定地 、指导性和建议性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改进自己的作品,在评价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
结语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影响着小学美术课程实施效果,关乎小学生成长及发展。在开发和实施美术校本课程时,需合理选择开发素材,科学选择实施策略,以保证美术实践活动可取得良好效果,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达成有效开展公民教育之目标。
参考文献:
[1]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小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J]. 李少宜.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05).
[2] 让教育绽放人性的光辉——鲁洁先生教育人学思想述略[J]. 冯建军.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3] 中小学公民教育现状研究评析[J]. 高贵忠.教育文化论坛.2012(01).
[4] 试论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意识教育[J]. 杨少英,曹冰雪.华章.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