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蒙药制剂提取分离新技术的研究

作者

胡斯乐

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 蒙医药研究室,内蒙古 锡林郭勒 026000

摘要:药物制剂提取主要是指从动植物或者微生物等天然资源中,通过物理、化学或者生物技术手段分离并获取具有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的过程。由于天然资源中包含结构多样的化学成分,只有特定的成分具有要用价值,所以整个提取过程就是通过系统性的分离手段将目标化合物集合在一起。因此,文章以中蒙药制剂为例,阐述了药物制剂提取分离的过程和弊端,同时也提出了多种新型技术,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蒙药;药物制剂;提取分离技术

引言

对中药材中活性成分的高效分离与纯化技术是中蒙药质量保障体系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核心环节,传统的提取工艺主要包括溶剂萃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及升华法等基础技术,其中溶剂萃取法又衍生出冷浸渍、动态渗漉、加热煎煮、循环回流及连续萃取等多种操作模式。尽管这些经典方法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在提取过程中仍然存在目标成分保留率偏低、工艺流程冗长、多步骤操作导致的活性物质损耗等问题,对药物提取效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随着分析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的持续突破,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机构已开发出系列创新型提取分离技术,为突破传统工艺的技术桎梏提供了新路径。

一、药物提取过程及不足

药物提取的标准化工艺流程通常包含以下关键技术环节:首先进行天然产物的采集与预处理,即根据目标活性成分的生物学特性,从特定产地获取符合质量标准的植物、动物或微生物原材料,并实施清洗、干燥、粉碎等预处理操作以优化后续提取效率;随后开展溶剂萃取工艺,通过将预处理后的原料与水、乙醇、甲醇等适宜溶剂进行充分接触,采用浸泡、渗漉、热回流等物理手段促使目标化合物选择性溶解于溶剂体系,同时通过过滤操作去除不溶性杂质;接着实施固液分离与初步纯化,即对萃取液进行精密过滤以去除微粒杂质,再通过溶剂蒸发工艺实现提取液的浓缩富集;为获取高纯度活性成分,需运用色谱分离技术、结晶工艺或其他化学分离手段对浓缩物进行深度纯化,有效去除共存杂质;最终通过结构解析与质量评价阶段,采用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质谱检测、红外光谱扫描等现代分析技术确认目标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与纯度指标,并将符合药用标准的活性成分制备成固体粉末、液态制剂或胶囊剂等适宜剂型,满足不同临床应用场景的需求[1]。

然而,传统提取技术存在诸多局限,例如:溶剂提取法虽应用广泛,但存在提取周期冗长、溶剂消耗量大、目标成分热稳定性差易分解等问题;水蒸气蒸馏法仅适用于挥发性成分,对热敏性物质破坏严重;而升华法则受限于物质本身的升华特性,适用范围狭窄。这些传统工艺普遍存在提取效率低下、活性成分保留率偏低、多步骤操作导致有效成分损失、以及难以满足工业化大规模生产需求等技术瓶颈。

二、中蒙药制剂提取分离新技术

(一)超声提取技术

超声提取技术的核心原理在于利用超声波在介质中产生的空化效应,当高频声波作用于溶剂体系时,会在液体内部形成周期性的高压-低压交替区域,这种物理场变化会引发强烈的机械振动并产生微射流冲击现象。在声压梯度作用下,溶剂分子间形成大量微小气泡,这些气泡在声波负压相迅速膨胀并在正压相剧烈坍缩,从而在局部产生瞬态高温高压环境及高速微射流冲击。这种极端物理条件能够显著削弱溶剂与固相基质间的界面阻力,通过空化气泡破裂产生的冲击波对动植物细胞壁施加定向剪切力,导致细胞结构发生形变乃至破裂,促使胞内活性成分快速释放并溶解于溶剂体系。与此同时,超声波引发的湍流效应和微搅拌作用有效强化了传质过程,加速了目标化合物从固相向液相的扩散迁移速率,进而实现高效、快速的提取过程。

(二)超声循环技术

超声循环技术主要是在灵芝三萜类化合物提取中应用,该技术是在传统提取方法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入了超声循环技术作为关键工艺改进环节。通过系统对比实验发现,采用超声循环辅助提取工艺可显著降低溶剂消耗量,缩短工艺耗时,同时使目标产物提取效率获得40%的实质性提升。进一步分析表明,超声循环提取产物与常规工艺产物具有高度一致的化学特征,验证了该技术对目标成分的高选择性保留特性[2]。相较于经典的醇提酸沉法,超声循环提取工艺展现出显著的技术经济优势,不仅有效提升产率,还兼具工艺简化、成本降低及环境友好等多重特性,为中药现代化提取工艺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三)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是一种以高压电场为驱动力的液相分离分析方法,其核心原理是利用毛细管作为分离通道,通过检测各组分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的淌度差异和分配系数差异实现物质分离。该技术应用于中药成分分析领域时展现出显著的技术优势:首先,其多样化的分离模式可全面覆盖中草药中存在的极性、非极性、离子型及中性成分等各类物质的检测需求;其次,该技术对样品前处理的要求大幅简化,仅需基本净化步骤即可满足分析要求;在分析效能方面,其单次运行时间普遍短于高效液相色谱法,且由于理论塔板数可达数十万级/米,具备建立通用型分离条件同时完成多组分复杂体系分析的潜力;值得关注的是,其采用的熔融石英毛细管柱具有优异的再生性能,可通过简单冲洗程序实现柱床彻底清洁,有效避免传统色谱柱因样品残留导致的柱效衰减问题;从经济性角度考量,该技术单次分析的试剂消耗量仅为微升级,配合常规缓冲盐体系即可构建分析方法,显著降低了检测成本,这种技术特性与我国中医药研发领域对经济高效分析手段的现实需求高度契合。

(四)分子印记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是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先进分离纯化手段,该技术的应用原理借鉴了生物体系中抗原-抗体特异性识别机制,通过共价或非价键作用将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进行分子组装,构建具有三维立体识别位点的聚合物网络,这种智能材料能够通过形状互补、氢键作用及范德华力等多重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目标化合物及其结构类似物产生特异性吸附效应,而对非目标分子仅呈现非选择性的物理吸附,从而实现复杂基质中特定组分的高效分离与富集;该技术不仅显著提升了目标化合物的提取专一性,还可通过分子印记效应捕获具有相似药效基团的次级代谢产物,拓展了活性成分发现途径,例如:贺湘凌研究团队采用β-环糊精与琼脂糖凝胶共价偶联制备的新型复合固定相作为色谱填料,在葛根黄酮类成分的液相色谱分离工艺中,通过分子印记位点的精准识别作用,使葛根素单体的回收率达到97%以上,最终产品纯度突破93%,充分验证了该技术在中药活性成分高纯度制备领域的技术优势[3]。

结语

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中蒙药制剂提取分离技术,主要是针对中药材中特定活性部位或单体成分实现高效分离。与传统提取体系不同,中药复方制剂并非简单组方叠加,而是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论,通过多味药材的协同作用形成整体疗效优势。其标准化生产工艺通常包含药材前处理、活性成分提取或原粉制备、制剂成型三个核心环节,其中提取分离环节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最终产品的质量属性。为了提高提取分离效率,需持续推进提取工艺现代化改造,采用组合式技术创新路径,提升中蒙药活性成分的提取收率与产物纯度,才能为保障中药制剂的临床疗效与质量稳定性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顾志荣,刘菁,郭燕,等. 中药有机酸类成分的提取与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J]. 中草药, 2025, 56 (08): 2954-2968.

[2]原梦瑶,康淑荷,陆丽娜,等. 中药红芪多糖的提取分离、结构修饰及其药理活性 [J]. 化学工程, 2025, 53 (02): 57-63+77.

[3]尹红果,李亚军,全海燕.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中药提取物生产中的应用 [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5, 46 (01): 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