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方式探究
文忠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张家三巷小学 4340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更加的多元化,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整体的教学质量,通过重视学生生活化知识和生活现象推导和分析,为此,结合信息技术探究小学科学教学的优化与改进方法,可以进一步提升整体的教学有效性。为此,本文将分析多媒体技术如何与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整合?通过探究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总结传统科学教学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从而为下一阶段小学科学教学信息化创新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科学;有效整合
引言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的培养,而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已远远达不到这一目的,为此,我们迫切需要探索一种全新的、富有生命力的新的教育方法,以促进全面提高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而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在小学的科学课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育相结合,将会带给同学一种全新的学习感受,同时也会促进他们在课堂上的主动,对于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极为有益。
1 多媒体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和意义
小学的科学课程,是将自然与实践相融合的一门课程,在传统的小学教育中,教师往往会采用“灌输”的方式,进行知识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样的方式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但却会让人陷入一种消极的倾听之中。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他们独立的思维能力。
由于缺乏对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视,导致许多小学理科老师忽视了对学生的自我反思,以达到提高教学速度的目的。造成了对老师的过分依赖性和对问题的不积极的思维。但现在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了。因此,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把现代科技融入到基础教育中去。运用资讯科技对学生的感觉进行刺激,进而引起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其他资讯科技,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引导其透过亲身体验,加深对科技的认识。
多媒体技术既能把握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又能适应其发展的规律。同时,教师也可以运用信息科技,打破教学中存在的阻碍和困难,将重点与高难度内容进行整理与总结,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知识架构,使其易于理解与消化;在满足基础课程要求的基础上,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让他们能够从多个视角、多个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
因此,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室中,能够为广大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他们的发展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2 传统小学科学教学问题总结
当前小学科学教学领域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整体教学思维与现代化教学政策及要求相匹配,过于重视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以及教学工作的推进,而长时间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压了学生科学学习思维的发散以及培养,导致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当中不断弱化整体的学习效能,降低学习积极性,甚至在学习过程当中丧失学习兴趣,进而转变为对科学学习的厌恶感,致使小学科学成为一门内容枯燥、教学乏味的学习科目。
其次,大多数家长和教师对科学教学重视程度不高,认为其只不过是一门辅助学科,其重要性相较于语文、数学、英语等传统科目整体重要程度不足,导致学生在教师、家长思想的影响下,降低科学学习的重视程度,导致其在后续学习中整体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弱化,最终造成科学教学质量的下降。
除此之外,缺乏新课程教学背景下的新教学体系的参考,也是导致小学科学教学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教师缺少多媒体技术应用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只能凭借自己的简单理解开展教学工作,再加上缺少有效的参考教学依据,致使教学问题频繁出现,严重降低整体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科学学习效能。
3 多媒体技技术与小学科学有效整合的方式和方法
3.1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新奇有趣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积极探索学习的内在精神力量,也是其人文素质的反映。
考虑到小学儿童心理素质发展不成熟,对一些事情的认知趋向于表面,而学习兴趣是影响其在课堂上学习效能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使网上的多媒体技术与小学科学教育相结合,必须根据学习者的认识特征和教育需求,采取相应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利用文字、图形、视频、动画、语音等载体,创造生动有趣的教育场景,通过生动逼真的环境,再现科学的知识的生成和运用过程,使其在不同的感觉上受到多种刺激,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并使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比如,在“宇宙探索”的课程中,作者针对学生们对宇宙天体的不了解,在一开始就加入了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让他们看到了太阳系的星球和其它小型天体的运转,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优势,给学生以直观、真实的感官刺激,让他们对这种现象产生了探究的欲望,从而让他们的学习变得更加积极,提升学习的效能。
3.2 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科学知识感性认知
作为人类的一种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通过动态直观的表象来认识和认识静止的抽象事物。
小学的很多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很大的差距,对于他们来说,具有很大的抽象性,用常规的方法很难在他们的头脑中产生深刻的感觉,使他们无法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通过互联网的多媒体技术,使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直观的媒介材料相互交流,把原本单调的科学知识转化成文字、图像或动画,动静相融、虚与实、声色兼备,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强调了在课堂中的动力激发,使学员可以看到其形,听其声,更有助于在深厚的感性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深入的思考。
比如,涉及到“微生物”课程知识的讲解时,由于学生本身未接触过该部分知识,没有办法通过想象方式确定微生物形态结构,而普通的显微镜观察难度较高,所以很难让学生们看懂。而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展示,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微生物的具体形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教学的困难和梯度,优化课堂的教学质量。
4 结语
总之,小学科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在科学教育领域中的优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基础教育的科学性相融合,实施多种形式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好的教学氛围,让原来沉闷的小学科学课充满了活力和趣味,提升整体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红霞.浅析多媒体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有机整合[J].中小学电教:下,201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