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课本文化精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史大勇
农安县烧锅镇中心小学 吉林 长春 130217
摘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灵魂的体现,作为承载着千年文化的文明大国,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身为中华民族儿女,理应将这些优秀的文化传承与弘扬下去。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掘本学科蕴含优秀文化,并进行教学上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在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民族自豪感。本文就针对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教学展开思考研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
前言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亦是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稳固语言知识基础、丰富其文化底蕴的重要学科,将语文这一学科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也能够实现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效果。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引导者职责,将语文学科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带给学生更为丰富的语文学习体验。
1 传统文化概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也是智慧的传递,传统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在中国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断衍生出带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内容,如文学类的经典古诗文;艺术类的剪纸、京剧、戏曲;生活类的传统节日等,为了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就需要将传统文化有意识地融入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语文教育这一平台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自己身为中华民族儿女的骄傲与自豪,同时接受来自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成为一名拥有优良道德品质与文化情操的高素质小学生。
2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
2.1 发掘课本传统文化
语文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其内容蕴含着无数优秀传统文化与优良思想,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小学语文教师应善用教材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活动,发掘教材文本中的传统文化,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1]。
例如:在学习到小学语文《中国美食》一课时,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借助提前制作好的多媒体PPT课件,引导学生欣赏全国各地的美食记视频,或是观看《舌尖上的中国》片段,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也能够营造带有浓郁文化氛围的良好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结合这些美食积极发言,谈一谈自己都曾吃过些什么印象深刻的中国美食,再由教师结合相关图片来为其讲解中华传统美食的由来以及地方特色。对于秉持人民以食为天信念的国家,中国从古至今都对美食研究颇深,也有着为人们所熟知的八大菜系,每一菜系都历史悠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认识生字出发,结合食物的制作工序、食物的色香味,增强其对中华传统美食的理解,确保其可以在课程结束后准确说出美食的名称。
2.2 发挥经典著作魅力
经典文学著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代表古往今来无数文人的思想造诣,现代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作品表达方式有所差异,因成书背景的不同,所呈现出来的文学表现方式也大有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经典著作来还原中国历史,让其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比如:在学习到小学语文《两小儿辩日》这一文言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列子·汤问》这部著作,此著作中包含了许多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民间小故事,能够通过著作的阅读感受距今千年前的先秦社会背景风貌,蕴含一定教育意义。结合《两小儿辩日》来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无穷无尽,以及孔子谦虚、实事求是的高尚品质,将中华传统美德思想融入其中,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2.3 感受传统节日氛围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常见且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节日代表着各民族的文化,对于小学生而言,富有趣味性的中华传统节日能够大大吸引其兴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结合传统节日开展相关活动,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效果。
比如:在中秋节的到来之际,教师可组织学生与其家长参与中秋晚会,提前布置好活动场地,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互联网和书籍等渠道查找中秋节的习俗并收集相关材料,准备好自己想要表演的小节目,培养其信息整合能力以及表演能力。在节日这一天的中秋晚会上,布置带有中秋特色的装饰,如瓜果、月饼、小灯笼等等,活动开始以后,鼓励学生大胆上台表演自己的节目,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其自信。继而开展中秋猜灯谜的活动,让节日更具氛围,由教师为猜灯谜活动的获胜学生颁发中秋礼物,对没有获胜的学生也要予以小月饼奖励,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也可以提高所有学生的参与活动积极性。除此之外,引导学生与家长一同制作兔子灯,拉近亲子距离,同时也能够发挥家校共育的教育优势,借助此次充满趣味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对中秋节的认知,也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节日的魅力所在。
2.4 借助课外拓展延伸
除去课堂教学时间以外,学生的课余时间也十分宝贵,如想要为其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活动,达到开拓文学眼界、增长文学见识的目标。与此同时,教师可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结合学生的喜好兴趣,选择更具吸引力的书籍,这样能够便于为其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比如:在学习过小学语文“古典神话”故事的章节后,教师可以推荐《山海经》这部著作,神话故事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属于民间文学一类,此类富有神奇特色的故事更能够引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山海经》作者并非一人,成书也不在一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世界各个地区的物种,涉及哲学、历史、天文地理、民族学、医学、宗教等领域,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通过课外阅读优秀著作,能够在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目标。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落实与不断深化,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成为教师聚焦的热点话题,而小学语文这门学科虽为一门语言类学科,但其教育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也意在借助语文这一教学平台渗透优秀文化思想、传承民族文化精粹,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将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熏陶获得民族自豪感,逐渐成长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晓梅.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的途径分析[J].新课程,2022(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