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作者

黎桂杉

田林县第三小学 广西 百色 533300

摘要: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必学科目之一,新课改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目标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有效性,本文将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提出初步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作为数学和生活的桥梁之一,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这意味着我们应该重视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改善应用题的教学方法,提高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浅谈自己的分析和研究,以期探索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1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欠佳

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如果应用题脱离他们的实际生活,会给他们分析并解决问题造成一定的障碍。同时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思维转换较慢,在解决应用题时容易被其他事情干扰。

例如人教版《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年级下册数学例5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问“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还有几人没来?”,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容易被干扰项“我们队踢进了4个”影响他们的分析能力从而影响他们正确解答数学应用题的能力。

1.2 学生解决问题运算能力薄弱

在学习数学应用题时,存在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能正确分析问题,理解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但由于没有打好坚实的运算基础,造成他们在解答数学应用题过程中出现运算错误或列式错误,由此造成应用题答题结果的误差。长期下去,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造成严重影响,对学习数学的热情也会造成打击。

例如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例5同样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问“我们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每次能烤9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此题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明白要先算“剩下几个面包还没有烤”,再算“剩下的还要烤几次”。在解答时明白先用90-36,再把90-36求得的数除以9,但有的学生由于运算能力较为薄弱造成结果错误。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运用综合式解答,正确列式应为(90-36)÷9=6,但他们列式为90-36÷9=6,列式虽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但却在列竖式未加小括号。长期运算能力不强,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也是一种打击。

1.3 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缺乏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应用题几乎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在人教版数学教材中,应用题的题型例子大都来源于生活,但由于学生受到家庭、年龄等因数的影响,大多学生对现实生活体验缺乏,这会影响他们在理解应用题时容易陷入误区,同时会降低他们学习数学应用题的有效性和积极性。

例如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例5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这个应用题虽然来自于生活,但学生并没有真正的体验或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很难在教学中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造成学生在理解上会忽视剩下的2人单独坐一条船,解答时就会忘记还要加1。

2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的建议

2.1 培养学生仔细审题习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生在解答小学应用题时,认真审题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第一步。这要求学生在审题时弄明白应用题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正确找出有用的已知条件,再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分析解答。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可以根据题目给出的数学信息在短时间内迅速找出有用的已知条件,并把找出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联系来解答;而对于学习能力中等或偏差的学生,如果应用题出现无用条件或干扰条件等,他们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分析排除这些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应用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准确找出已知条件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2.2 培养学生细心验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解决能力

即使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误。教师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为了减少学生在解答数学应用题时出现各种错误的机率。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养成采用有效的方法对解答应用题的结果进行细心验算的习惯,为学生正确解答数学应用题提供保障,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如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例5“我们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每次能烤9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在学生正确解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验算还要烤6次,每次烤9个,烤了6×9=54(个),再加上已经烤的54+36=90(个),一共要烤90个,解答正确。每次解决应用题后,引导学生培养细心验算的习惯,能提高学生正确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3 拓展反思,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通过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然而课本例举的例题是有限的,并不能把所有的情况一一列举出来,因此,在教学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本所给例题思考并分析其规律,结合生活经验改编应用题并进行解答,通过这种举一反三的训练,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把类似的题型列举出来,对学生学习应用题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如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例5“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在探究新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例子和生活经验提出相类似的题型并正确解答,如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二(8)有43人坐车去公园玩,每辆小车最多能做5人,至少要多少辆车?也可能会有学生提出问题:有50元钱,每个笔盒8元,最多可以买几个笔盒?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总结,掌握好在什么情况下需要+1,什么情况下不需要+1。学生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能够正确掌握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学生答题数学应用题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总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效率,找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方法,需要每个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努力探索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娟霞.探究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1,3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