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丰富材料,精准投放

作者

来佳妮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春波南苑幼儿园 浙江 杭州 310052

摘要:户外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活动材料的投放及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活动质量。幼儿园教育体系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开端,应当注重对幼儿身体、智力、心理、素质等内容的培养。在户外活动中,要制定恰当的主题,选择恰当的材料,丰富活动内容,加强幼儿的参与程度。下文就学前教育户外活动材料投放及运用的策略进行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学前教育;户外活动;材料投放

前言:幼儿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科学的户外运动能够保证幼儿身体发育和运动能力平衡发展。目前,我国对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愈加重视,每个教育体系中的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在此背景下,幼儿园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强化幼儿的身体素质,使其养成运动习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展。在投放运动材料时,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具体的场景,选择恰当的材料内容,也要把握运动强度,保证材料的投放有的放矢。

1 幼儿园户外活动材料投放的基本依据

在幼儿园开展户外活动时,材料的投放是十分必要的,其能够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得活动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在幼儿园内,投放户外活动材料的基本依据有以下几点:首先,活动材料要围绕幼儿的兴趣需求。幼儿对外界的认知更多依赖色彩、声音中一些特殊的“形状”,根据这一特点,在户外运动材料的投放上要尽可能采用一些色彩鲜艳、款式新颖或能发出特殊声音的器材[1]。这些物品可以快速抓住幼儿的注意力,使其对后续活动内容有兴趣,有参与欲望。其次,活动材料投放要围绕幼儿的动作发展目标。

众所周知,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动作发展目标也是不同的,幼儿园在投放户外活动材料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实际发展需要。要保证材料的差异性,体现出不同年龄幼儿的实际需要。再者,活动材料的投放要结合运动区域功能需求。户外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幼儿教育体系的活动,在户外,空间更大,材料的使用功能也要有所不同。要将户外环境设计为不同的区域,有选择地精准投放活动材料,保证材料的作用得以最大化地发挥。

2 幼儿园户外活动材料投放的实践策略

2.1 依据幼儿年龄投放材料

幼儿园所开展的户外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幼儿走入自然,感受运动的乐趣。在此背景下,幼儿园所投放的活动材料,必须要满足幼儿的喜好和发展需求。在户外区域活动中,教师是环境的创造者;是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是活动时机的提供者、促进者。其不仅要关注幼儿的安全状况,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活动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好指导工作[2]。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充分发挥户外活动的实效性。

例如:可设置户外攀爬区域,让幼儿大胆尝试,投入不同的材料,利用不同的器械,锻炼幼儿的攀爬能力。这个区域主要是针对中班或大班的幼儿,锻炼幼儿四肢的协调能力,使其体验攀爬的乐趣。在基础认知区域内,可投放一些塑料卡片,上面绘制着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物品,也可将物品的英文单词体现在卡片上。让幼儿一边认识基础事物,一边培养英语语感。这一区域主要针对托班小班的幼,儿强化幼儿的基本认知,使幼儿对生活事物有一定的认识。

2.2 结合具体场景投放材料

许多幼儿园会将操场分为不同的区域,对应的区域所培养幼儿的运动技能也是不同的,且各区域之间存在独立性。在此情况下,所投放的活动材料就要有针对性。活动材料作为户外活动的基本要素,所选择的材料内容必须要与场景相契合,这样能够帮助幼儿建立基础认知,也更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在骑车区域,要投放各种各样的车辆,脚踏车、踩踏车、小自行车、滑板车、平衡车等。在这个区域,幼儿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需求,选择合适的车辆,也能通过不同的车辆,锻炼幼儿不同的运动技能。平衡车更考验幼儿的肢体平衡能力,自行车则考验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如果在这一区域内只有踩踏车或自行车,久而久之,就会使幼儿逐渐失去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在投掷区域,可设置一些篮球、沙包、收纳筐、篮球筐等活动材料,让学生通过投掷沙包、投掷篮球锻炼手臂力量。在活动时,也可以将不同的场景相融合,比如:可以将车类区域和投掷区域相融合,将沙包作为“粮食袋”,让幼儿骑着车,扮演小小“送粮工”。这样既能够保证活动的多样性,又能使每个场景都与户外活动相融合,保证活动的高效性。

2.3 把握运动强弱投放材料

户外运动最主要的目的是对幼儿的身体素质予以锻炼,这时教师就要根据幼儿的身体状况,合理地安排运动强弱。适量的运动负荷是指在组织幼儿进行身体锻炼时,教师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幼儿身体练习时身体和心理所承受的负荷量,保证幼儿运动后取得超量恢复的最佳效果,促进幼儿身体机能的提高[3]。在幼儿园体系内,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也是重要的内容。但是,教师要注重运动的强弱程度和密度的协调,合理地投入户外活动材料。

在活动前期,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运动目标。例如:大班的幼儿在钻爬区域,可将绳索放高一些;跑跳区域中的跨栏也高一些;投掷区的目标物距离远一些;垂钓物高度稍高一些。在活动开始一段时间后,要适当地调节器械,增强幼儿运动的强度和密度。要结合实际活动内容和幼儿的身体状况,及时地调整材料,保证材料的实际功效。例如:调整钻爬区的绳索高度,增加跑跳区域中跨栏的高度和密度,适当地调整投掷区的目标距离和高度。而到了活动后期,可恢复到最初的器械摆放,让幼儿的整个运动过程呈现出一条波浪曲线。这样能够给予幼儿强烈的运动信心,使其获得最佳的运动体验。

结论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开展户外活动时,活动材料的投放要精准且有目的性。教师首先要明确户外活动材料投放的基本依据和基本原则,要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和具体活动内容,选择恰当的材料。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具体的活动场景,选择恰当的活动材料。投放材料也要紧紧把握幼儿活动时运动量的强弱,保证材料的功能性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 吴金.走进生活,实现“自主”——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生活化和自主化的研究[J].新课程,2021(42):108.

[2] 周玮,李治芳.幼儿园问题驱动式教研活动的实践研究——以户外课间混龄大循环活动为例[J].成才,2021(08):50-53.

[3] 俞莉萍.本土资源在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的运用研究[J].读写算,2020(3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