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农金成 宁心楠 王利君 董慧源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0

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持续增加[1]。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不仅造成家庭结构的断裂,还使得许多儿童缺乏情感支持,产生了情感缺失、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家庭或教育领域的问题,还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若不加以重视和干预,将对其个人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并解决这一问题,对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1、心理健康问题普遍

据《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我国留守儿童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约为43.4%,高于非留守儿童的30.8%[2]。其中,严重心理困扰、恐慌症状或明显的躯体症状、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12.1%、32.4%、26.5%,显著的高于非留守儿童4.8%、22.1%、16.3%。留守儿童常常因为父母的缺席而感到孤独、焦虑,缺乏安全感,这些心理问题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阻碍。

2、主要心理问题表现

情绪问题:留守儿童容易情绪失控,容易冲动,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他们可能表现出抑郁、焦虑、恐惧、愤怒等情绪问题[3]。

行为问题: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约束和教育,留守儿童可能表现出纪律性较差,如迟到早退、无故旷课、不交作业等行为。此外,他们也可能出现叛逆、孤僻、压抑等行为问题。

自卑与敏感:长时间缺乏父母的鼓励和肯定,留守儿童容易形成自卑和敏感的性格。他们可能害怕被人看不起,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认知偏差:少数留守儿童会认为家里父母没有本事才会外出打工,从而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容易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无措[4]。

3、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缺失: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导致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这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5]。

学校教育不足:一些学校可能缺乏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注和支持,未能提供足够的教育和心理辅导。

社会环境压力:社会舆论和不良信息也可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4、项目实效性

"声生不熄"项目旨在帮助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针对留守儿童,我们提供"留声机"APP平台,他们可以匿名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烦恼心事,然后会有相应的唱片给他们一些建议,帮助他们正确看待生活中的烦恼与挫折;平台上也有心愿墙,他们可以把自己想做的事、想要的东西写上去,然后平台把这些心愿传达到合作的企业,企业在能够给予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他们的心愿,在一些经济等各方面都比较落后、条件不好的地方,可以通过建设村广播站,定时播放相关广播节目。

4.1当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解决后对各方面的发展:

就当地的发展,留守儿童在心理问题得到了改善,在学习上的热情随之上升,推动了当地的教育发展;新农村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儿童的发展情况,当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不完善的情况也会得到极大的改善,同时也促进了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就社会而言,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留守儿童,在一定条件下给予他们帮助,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温暖,人情味也会愈加浓厚;在这些留守儿童得到关爱后,他们的犯罪心理会消减,社会秩序也会更加稳定和谐,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培养人们的爱心、增强凝聚力、提高向心力,让整个社会沐浴在团结、友善的氛围中,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了社会的价值导向和时代潮流[6]。

就国家层面来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有助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我们国家会有更多积极向上的好青年,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留守儿童成长后回报家乡,投身于乡村建设,农村就可以发展起来,城乡间的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小,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施行,呈现出一个更高质量、更立体的社会主义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发挥他们的作用。

5、创新性

1.面对家庭忽视、监护缺失、家庭功能不良等心理创伤,本项目创新性地针对受益群体(在平台中称为"唱片")心理缺失的问题,期望能给他们带来温暖与善意,修补他们的心理缺失。

2.本项目在给予温暖与支持的公益主体人群(在平台中称为"唱针")做出了创新性的设想,我们面对所有心中向善的热心人。无论身在何方,不看身居何职,通过审核便能在本平台上发出你的声音,帮助一个个孤独的灵魂。在语音内容上我们不做限制,可以是分享一个故事,可以是回答一个问题,更可以是拉一句家常,我们认为哪怕是普通的一句话,也能一字一句汇成温暖的星河,为冷寂的灵魂带来人间烟火的温度。

3.我们团队对如何传达温暖有着独特的设想,于是本项目运用的是声音陪伴这种比较有亲切感的创新陪伴方式,相比于冰冷的文字更能表达人们心中的感情,更能深入受益群体的内心。

4.考虑到大部分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我们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一个大胆的操作前提,在我们设想中的平台上,每个人都是匿名的。这样的安排,可以有效地消除人们心中对于隐私暴露的顾虑,以便表达自己的诉求或者回答他人的问题,而审核的存在又可以保证匿名不会影响网络环境。

5.我们"声生不熄"项目活动将会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既发挥了网络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优势,又能确保活动的落实情况,让"唱片"们和"唱针"们都放心。

6、结论与展望

声音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之一,实现诉求者-传播媒介-帮助者三角闭环,通过这种简洁的运作模式,能够缩短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从而做到将声音传播、将爱心传递、将思念传递,让被疫情与时空阻断的爱与等待的人联系。我们的项目会将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或孤寡老人对亲人思念的声音传播到大众的视野,通过声音的力量排解他们心中思念之情和广大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以解决他们的生活的需求问题,正所谓"安得爱心千万颗,大庇留守家庭俱欢颜"。声音同样具有鼓动群众热情的力量,它能汇集社会上和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声音和爱心人士,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帮助农村困难家庭的团队中,为留守的人们带去希望、力量、勇气、健康和快乐。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结束,乡村振兴战略进程的推进,"声生不熄"通过这一模式整合了社会支持力量,与关爱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相关政策一起,为从根本上加强完善其社会保障体系,破解其社会适应问题增添助力。而通过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同样为国家培育了一批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人才,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提供支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声生不熄"项目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凝聚社会力量,让爱无阻隔传递,为解决留守家庭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其模式的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强。由此看来,相信我们的项目团队未来必然会发展壮大,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始做起,生生不息地扩展至全国的留守地区。

参考文献

[1]王金花《浅谈提高初中生听力的途径》[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7

[2]张贵峰《职工探亲假亟须全面落实》[N]法制日报 ,2015

[3]李朝霞主编《心理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3

[4]张秋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

[5]李建方《点亮留守儿童希望之光——滨海县留守儿童教育扶贫项目的战略思考》[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9

[6]段苇《重庆市小学3—6年级留守儿童自尊水平与焦虑感和孤独感的相关研究》[J]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8

(项目:2022年自治区级大学生新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210608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