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政策的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
何颖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实验小学 江苏 如皋 226500
摘要: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数学学科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和学习的课程。为了加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布置了大量的作业,帮助学生熟悉与掌握数学知识点,在学生成绩上升的过程中也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学习负担。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积极推行“双减”政策,这也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作业设计提出了新要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作业;优化设计
引言
作业是学生提升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科学的作业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学习效率,使学生加强所学知识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散发思维水平。因而,合理安排作业是非常必要的,“双减”背景下,科学合理的作用设计是重中之重。现阶段课堂教学倡导提高教学质量,规定教师避免单一的作业设置,包含形式和内容的单一;防止的作业随意性,包含欠缺多样性和多元性。文章依据“双减政策”局势的需求,对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提出建议。
1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原则
1.1 学生主体原则
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从数学基础、兴趣爱好、认知特点等多个角度出发,掌握数学作业的难点,以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教师要逐步增加数学作业的难度,从浅到深,逐步把学生带入深度学习的世界,开拓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巩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逐渐提高数学计算、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
1.2 趣味多样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中,教师应从“兴趣”这一方面来扩展设计,使作业的种类和内容更加丰富。教师应把数学作业的多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同时保证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中,教师应注重趣味性与教育性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数学作业的教学功能和教化价值,同时还要体现出它的趣味性,使学生主动完成数学作业,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
2 目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高效的家庭作业设计不但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就目前来看,仍然有下列问题。其一,作业总量较大,学生任务繁重。以往,学生都会因为家庭作业过多而“压弯了腰”。许多情况下,父母都要和子女一同做“作业补习”。甚至,在学校的时候,还会和教师发生争执。许多学生都认为自己的作业是“无趣”、“繁重”的。其二,作业设计过于死板,对题目的考究乏味。目前,传统的家庭作业大多采用文字和图画的形式,而且内容大多是照搬课堂上的知识。这样的作业形式,比较枯燥,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其三,作业设计没有层次,没有做到因人施教。对于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教师都采用相同的作业布置,这样的作业布置不能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对策
3.1 通过一题多解与分层教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师的作业设计过程中,传统的作业设计理念过于注重数量。为了帮助学生充分融入知识点的学习,一些教师采取了安排大量练习的方法,给学生进行指导和运用。学生普遍感受到学习的压力过大。在“双减”的背景下,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数学教师应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在作业设计上力求准确性和典型性,借助典型题目的多重答案来训练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首先,在知道并充分理解本课程重点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课堂上讲解的例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分享给教师和同学,一起讨论分析这个想法。通过使用这种方法,学生可以增强对一个问题的多个层面的理解。
例如,在完成 “表内除法”的教学后,要求成绩较差的学生主动解决课后的基本问题,写出解决过程;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在解决原题的基础上,还要求通过加减条件得到相应的结果;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作业的任务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对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乘除法问题进行解答,并得出相应的结果。在此期间,可以检验学生对除法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逻辑分析和归纳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针对这类问题,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结合乘除法的相关内容解决一些问题。教师利用课堂上短暂的时间引导学生解题,然后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探究这个问题,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除法及其应用的理解,对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作业的更大价值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需要给学生准备很多例题,只需要围绕一个例题引导学生,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增强解题能力与理解能力,让作业设计起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
3.2 利用思维导图,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为了让作业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作业形式。针对大部分小学生没有课前预习习惯的现状,通过课前布置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若要使这些作业发挥理想的效果,教师必须深入学习每门课程的内容,准确掌握课程的关键知识。仅有如此,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完成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对下节课的知识点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听讲创造有利条件。教师还应该特别注意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每个学生通过完成预习作业来加强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延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的知识后,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在课后安排制作本单元知识点的思维导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单元知识点,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这种学习模式和以前的学习模式有本质的不同。所以很多学生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作业。围绕平行四边形这一主题,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断、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常见考题类型,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补充和完善。学生可以加深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的系统总结,完成思维导图,既可以加强对文中知识点的理解,也可以用更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完成这样的总结工作来加强对自己学科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这对于学生提升数学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3.3 提升作业的目的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巧妙的作业可以协助学生夯实课堂上的知识点。在“双减”的时代背景下,要适度降低作业数量,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因而,老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提升作业的目的性,通过联系课堂上的知识点来设计作业,让学生在做作业时完成对重点知识点的训练,进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授课“厘米和米”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能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厘米和米这两个数学概念,教师可以在作业中设计一些题目。如让学术思考:为什么1厘米和1米的长度不是一样长呢?它们的数据不是都是1吗?它们的长度却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单位不同引起长度的不同。使学生知道:“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的级别不同, “厘米”是低级单位,“米”是高级单位。测量较短的距离时用“厘米”做单位,测量较长的距离时用“米”做单位。该作业设计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单位的不同,造成的结果也不同,从而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用法。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业是学生提升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双减”背景下,面对学生学习任务繁重的现状,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改变作业设计的策略,分层次设计作业,以一题多解的方式改变作业设计的策略;利用思维导图设计总结课程作业,有助于学生不断增强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提升作业的目的性,提高学生数学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洁.探索“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浅论[J].小学生(下旬刊),2023(01):121-123.
[2] 唐妮.“双减”政策下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1):96-98.
[3] 叶荣.“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1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