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中的新能源并网技术研析
拱志轩
身份证号码:120104199010213819
引言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环保需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新能源凭借清洁、可再生的优势,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持续提升。而新能源并网作为新能源发电系统接入电网的关键环节,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新能源电力的消纳效率与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一、新能源并网技术相关概述
1.1 新能源并网技术的内涵与特点
新能源并网技术是指将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发电系统接入公共电网的一系列技术集合,核心是通过接口设备与控制策略,实现新能源电力的平稳输出与电网的安全兼容。其内涵涵盖发电侧的电力转换、输电侧的功率调节以及电网侧的协同响应,最终达成新能源电力的高效消纳。与传统火电并网相比,该技术具有显著特点:受能源特性影响,并网电力存在天然波动性、光照强度、风速变化会直接导致发电功率波动,对电网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需依赖电力电子设备进行能量转换,变流器等装置的性能直接决定并网质量;具有双向互动性,分布式新能源并网时既能向电网供电,也可在用电高峰从电网取电,改变了传统单向输电模式。
1.2 新能源并网技术的主要类型
光伏并网技术适用于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区域,通过逆变器将光伏板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分布式光伏多采用低压并网,集中式光伏则需经升压后接入高压电网。风电并网技术根据风机类型分为异步机并网与同步机并网,前者适用于小型风场,后者更适配大型风电场,能更好应对风速波动。水电并网技术依托水轮机发电特性,可通过调节水流量实现功率稳定输出,适合作为基荷电源并网。生物质能并网技术需先将生物质转化为电能,并网方式与小型火电类似,适用于农业产区。不同技术类型需匹配对应的能源特性,例如波动性小的水电可直接并网,而波动性大的风电则需搭配储能技术辅助并网。
二、新能源并网技术应用现状
2.1 应用场景分布
新能源并网技术主要应用分为集中式、分布式并网模式。集中式模式主要应用于大型能源基地,例如荒漠大型光伏电站,草原风电,远距离向负荷集中地输送的模式,其应用需要大功率的并网设备、稳定的输送通道。分布式模式主要应用于用户附近,比如城市建设建筑屋顶、工业园区的小型风电,直接接入低压网运行,就近为用户供电、余电上网。小型分散化的微电网系统,主要应用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太阳能与风能的互补发电形式,以此进行当地供能。
2.2 应用成效与不足
技术应用上,该技术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替代了一部分煤电的装机容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分布式并网减少输电过程损耗,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偏远地区应用提高了当地供电条件等。其缺点也很明显:大规模的集中并网易引发电网电压波动,特别是在新能源出力大幅变化时,分布式并网的分散性加大了电网调度难度,在部分区域消纳能力有限,不同类型新能源并网技术标准不兼容,设备兼容性较差等。
三、新能源并网关键技术
3.1 并网接口技术
新能源并网接口主要是将新能源发电接入电网。并网接口技术主要指的是以电力电子装置作为接口装置,将新能源发电机发出的电能通过电力电子装置进行变换与匹配接口,接口装置核心控制装置为逆变器,需要将光伏或风电发电机发出的直流电或变频交流电,转换成与电网电压频率大小相同的一次流输出。并网接口控制策略取决于逆变器所采用的控制算法,因为控制算法主要与逆变器输出的新能源电能直接相关,其运行控制算法会将输出功率达到最大状态。接口装置应该具备接口范围大及系统兼容性强等优势,既可符合多种电力输出等级,同时也要保证交变装置符合电网电压频率标准,对并网系统也有一定要求,在分布式并网应用中,需要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网接口可在电网出现异常时断开装置的交变线,防止并网出现异常对装置造成一定危险,将电力降低,直到低压电力升至上一电压等级,并在控制过程中应用一定滤波装置减少谐波影响。
3.2 电网稳定性控制技术
新能源并网后稳定性控制技术用于削弱其功率波动带来的电网扰动,确保电网稳定运行。以电网稳定控制的频率调整技术,即快速功率补偿技术,在新能源出力功率下降时使用备用电量或储能释放电量平衡差额,在其功率突然上升时,进行切负荷或向用户端送电平衡,削减其功率峰谷波动。新能源集中并网情况时,静止无功发生器,应对的电压控制措施,补偿无功的充放量使其电网中的并网点处的电压保持一定的调节;分布式接入的电网情况,通过调节逆变器的无功来补偿网间电压的偏差,它是利用控制系统通过数学模型来预测光伏阵列的输出,并将其传递给装置调节系统以更正其输出;调节系统的功能是保持太阳能发电阵列的并联谐波网络稳定,其中包括光伏电池板、防反灌二极管,直流稳流二极管等关键部件。
3.3 电能质量优化技术
电能质量优化技术主要解决新能源并网引发的谐波、电压偏差、三相不平衡等问题。谐波治理采用无源滤波与有源滤波结合的方式,无源滤波器针对特定频次谐波进行抑制,有源滤波器则可动态跟踪并抵消宽频谐波,尤其适用于电力电子设备密集的分布式并网场景。电压偏差矫正通过电压调节装置实现,集中式并网可调节升压变压器分接头,分布式并网则借助逆变器的调压功能,根据并网点电压实时调整输出电压。三相不平衡治理需从源头优化,在并网设计阶段合理分配三相负荷,运行中通过平衡装置动态补偿不平衡电流。闪变抑制技术通过平滑新能源功率波动实现。在风电并网中采用桨距角控制减缓功率变化速率,光伏并网中配置储能系统吸收短时功率波动,从根本上减少电能质量问题的产生。
3.4 技术创新与升级
技术创新需聚焦核心痛点,从设备性能与控制逻辑双维度突破。在并网设备方面,研发高容错性变流器,提升其在电压骤降、频率波动时的持续运行能力,同时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故障模块快速更换。控制算法上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机器学习预判新能源出力波动趋势,提前调整并网功率,减少对电网的冲击。针对大规模并网稳定性问题,可开发分布式协同控制技术,让区域内新能源电站形成虚拟集群,通过信息交互实现功率自主平衡。推动并网技术与储能技术深度融合,研发具备储能功能的一体化并网装置,在新能源出力过剩时储存电能,不足时释放,从源头平抑波动,提升并网系统的灵活性与可靠性。
结语
新能源并网技术是电气工程中新能源利用的关键。其在应用中虽面临技术、成本等问题,但通过技术创新、成本控制等策略可改善。未来需持续优化技术与管理,提升并网稳定性与经济性,为新能源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推动电气工程及能源领域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波.电气工程中的故障与应对措施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24,(06):176-178.
[2]沈玉娥.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应用探求[J].现代交际,2016,(17):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