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海绵城市理念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实践应用与效能评估

作者

刘维森

身份证号码:37030419820204061X

一、引言

近年来,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等问题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在应对雨水等自然因素时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而海绵城市理念强调通过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从而有效缓解城市雨水问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风景园林作为城市中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空间,引入海绵城市理念,不仅能提升自身的生态服务功能,还能为城市整体的生态建设做出贡献。

二、海绵城市理念概述

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模拟自然水文循环过程。其主要通过一系列技术和措施,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 “弹性”,就像海绵一样,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 “释放” 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同时通过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植草沟、生态树池等多种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对雨水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三、海绵城市理念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3.1 地形设计

通过合理塑造地形,在风景园林中形成起伏的山丘、低洼的谷地等。利用地形的高低差,引导雨水自然流动,形成雨水径流的汇集区域,如打造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这些区域可以有效收集和储存雨水,延长雨水在园林中的停留时间,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例如,在一些公园中,将局部区域设计为下凹式,使其低于周边地面一定高度,在降雨时能够优先收集雨水,通过土壤和植物的过滤、净化作用,对雨水进行初步处理。

3.2 植被选择与配置

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具有较强耐水湿和净化能力的植物品种。例如,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莲等可以种植在水景区域,它们不仅能够美化景观,还能吸收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净化水质;耐水湿的地被植物如葱兰、鸢尾等可种植在低洼易积水的区域,增加绿地的蓄水能力,同时防止土壤侵蚀。在植被配置上,采用多层次的种植结构,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群落,提高绿地的生态功能和雨水截留能力。

3.3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在风景园林中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桶、雨水蓄水池等,收集屋顶、路面等硬质下垫面的雨水。这些收集的雨水可用于园林灌溉、景观水体补水等。例如,在一些校园景观中,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建筑的屋檐下设置雨水收集管道,将雨水引入雨水桶或蓄水池,经过简单的过滤处理后,用于校园内的植物灌溉,有效节约了水资源。同时,结合园林景观设计,建设生态化的雨水净化系统,如通过湿地、生态滤池等,利用植物、微生物等对雨水进行深度净化,提高雨水的水质,使其符合回用标准。

3.4 透水铺装应用

在园林道路、广场等区域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如透水砖、植草砖、透水沥青等。透水铺装能够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减少地表积水,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例如,在城市公园的步行道上铺设透水砖,既满足了行人的通行需求,又能让雨水及时下渗,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促进植物生长。同时,透水铺装还能减少雨水对路面的冲刷,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3.5 水体设计与管理

优化园林中的水体设计,合理规划水体的规模、形状和位置,使其与周边的地形、植被等相互协调。例如,扩大和连通园林中的湖泊、池塘等水体,增加水体的调蓄能力,

在暴雨时能够容纳更多的雨水,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四、海绵城市理念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效能评估

4.1 雨水管理效能

通过对风景园林中雨水径流的监测和分析,评估海绵城市设施对雨水的控制效果。例如,对比实施海绵城市理念前后,园林内的雨水径流峰值、径流总量的变化情况。一般来说,合理设置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设施后,雨水径流峰值会明显降低,径流总量减少,表明这些设施能够有效延缓雨水的排出时间,增加雨水的下渗和蓄存,对城市雨水管理起到积极作用。

4.2 生态环境改善效能

从生物多样性、空气质量、微气候调节等方面评估。丰富的植被配置和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能够为各类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吸引更多的鸟类、昆虫等生物,增加生物多样性。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改善空气质量。此外,园林中的水体和植被还能调节局部微气候,降低气温、增加空气湿度,提高居民的舒适度。

4.3 社会效益

观察市民对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的风景园林的使用频率和满意度。此类园林为市民提供了更加舒适、宜人的休闲环境,增加了市民户外活动的场所,促进了市民的身心健康。同时,作为海绵城市理念的展示窗口,能够增强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例如,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市民对改造后的公园景观满意度较高,认为公园环境更加优美,功能更加完善,并且对海绵城市理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4.4 经济效益

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成本效益。虽然在建设初期,海绵城市设施的建设可能会增加一定的投资,如透水铺装材料的成本相对较高,雨水收集系统的建设需要投入设备和安装费用等。但是从长期来看,这些设施能够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降低内涝造成的损失,节约水资源,减少园林灌溉等方面的用水成本。例如,通过计算某校园景观实施海绵城市改造后的用水成本和排水系统维护成本的变化,发现改造后每年在这两方面的费用都有所降低,说明从长远看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五、结论与展望

海绵城市理念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实践应用,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雨水管理能力、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作用。通过合理的地形设计、植被选择与配置、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建设、透水铺装应用以及水体设计与管理等多方面措施,能够实现风景园林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从效能评估结果来看,在雨水管理、生态环境改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然而,目前海绵城市理念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设施的维护管理不到位、公众对海绵城市理念的认知还需进一步提高等。未来,需要加强对海绵城市设施的维护管理,加大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完善和推广海绵城市理念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为建设更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俞泽超. 海绵城市理念在校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 城市建筑空间,2025,32(3):59-61.

[2] 白陈剡. 海绵城市理念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策略[J]. 花卉,2025(6):46-48.

[3] 刘铭. 海绵城市理念导向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趋势[J]. 智能城市,2023,9(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