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为基,方言为魂
代亦萱 孙一力 赵梦玲
金堂县淮口实验小学
在四川的乡村小学,尤其是低年级课堂,孩子们的语言环境有着鲜明的特点。课下,他们几乎完全用四川话交流,喊同学、叫老师、分享趣事,都是熟悉的乡音。课上,他们必须转向普通话,尤其在音乐课堂,唱歌、朗读歌词,都需要使用标准发音。
这种“生活中的方言”与“课堂上的普通话”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双重语境”。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孩子们需要在两种语境间切换;机遇则在于,音乐课堂可以利用这种切换,既帮助孩子掌握规范的语言,又让他们不丢失家乡的声音与文化。
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对立还是互补?
在音乐教育中,普通话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保证了教学的统一和规范,是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歌唱,可以帮助孩子掌握歌词的准确读音,避免因方言口音而造成发音混淆。对低段儿童来说,这是他们日后走向更大舞台的语言基石。
然而,如果课堂只停留在普通话的层面,音乐学习往往显得“规范有余,亲切不足”。孩子们虽然唱得标准,却总感觉和日常生活有些距离。音乐本应是贴近心灵、源自生活的艺术,如果缺乏乡土气息,就可能失去感染力。
四川方言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它的声调、节奏和音色都与四川人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对孩子来说,方言是他们心底最熟悉的语言,当他们用四川话唱歌时,会觉得自然、亲切,更容易投入情感。由此可见,普通话和方言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普通话是基,方言是魂《茶俗歌》— 规范与烟火气的对照
《茶俗歌》是一首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歌曲。在课堂教学中,我通常会分两个步骤:
第一步,用普通话教学。孩子们先学会歌词和旋律,保证发音准确,理解歌词意思。
第二步,引入四川话版本。当孩子们改用家乡话来演唱时,整首歌立刻多了一份亲切与质朴。普通话的演唱像是舞台上的表演,而方言的演唱则仿佛把孩子们带回了自家院子,茶香袅袅,生活的味道扑面而来。
孩子们在对比中不但感受到了两种语境的差别,还对“什么是规范、什么是乡土”有了直观体验。
《赶鸭调》— —方言的天然节奏
《赶鸭调》是四川本地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中带有许多方言衬词,如“赶呀赶”,这些词一旦唱出来,学生们立刻觉得有趣,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普通话的版本强调歌词的准确表达,而方言版则凸显节奏的律动感与生活趣味。
在实际教学中,我常采用“普通话唱主干、方言点缀其中”的方式。这样既保持了语言的规范,又让孩子们在演唱时不失生活气息。通过这样的安排,学生往往能在演唱中体会到不同的语境带来的表现差异,也更愿意参与课堂互动。
地方性教材的价值:川腔蜀韵的启示
近年来,不少地区都开始重视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四川的“川腔蜀韵”地方性音乐教材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它将四川的童谣、民歌、曲艺元素整理进课堂,既补充了教材中缺乏的地方性内容,也让孩子们在学习中自然接触到家乡的声音。不仅帮助学生在课堂中建立地方文化自信,明白家乡的声音同样值得被传唱。而且丰富了课堂资源,让教师不再局限于全国统一的教材,而是能够根据学生的语言背景灵活嫁接。川腔蜀韵既可用普通话教授基础,也可以让孩子尝试方言吟唱,实现双重语境的互补。这样的教材为“普通话与方言融合”的实践提供了现实支撑,也让教师们更有底气在课堂上大胆探索。
双重语境的教育价值
普通话提供了规范的平台,让孩子们掌握准确的语言表达;方言则在节奏和韵律上更自然,帮助孩子们增强语感。二者结合,能让孩子逐渐学会在生活与课堂之间自由切换,语言能力更灵活。
音乐的本质是表达。方言的声调和旋律往往有天然的契合度,当孩子们用方言唱歌时,表达更自由、更自然。普通话演唱则帮助他们在更大范围内交流与表演。两者结合,使课堂既有趣味,又不失规范。
方言是文化的载体。孩子们在课堂上用家乡话唱祖辈传下来的歌曲,会产生“这就是我们自己的歌”的情感认同。这种认同感,不仅让他们热爱音乐,更让他们在成长中拥有文化自信。普通话的学习帮助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方言的保留让他们不忘来处。
当然,这样的融合教学也面临一些挑战:部分教师对方言歌曲不够熟悉,缺乏教学经验。
教材和教研资料有限,课堂往往需要教师自己整理。部分家长认为学习方言会影响普通话水平,对方言进课堂存在疑虑。不过在尝试教学中,笔者认为 : 通过教研活动或区域资源共享,提升教师对方言歌曲的掌握。学校开发校本教材,把地方童谣、民歌融入课堂;用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表现和文化自信的提升,逐渐改变家长观念。这些方法都可以尝试实现。
四川乡村小学低段音乐课堂里的普通话和方言,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普通话为基,保证孩子们走得更远;方言为魂,让他们记住家乡的声音与情感。
当孩子们既能唱出标准的普通话歌声,又能在课堂里大胆地用家乡话吟唱民歌时,他们不仅是在学习音乐,更是在完成一场文化的传承。音乐课堂因此变得更加生动,也更加深刻——它既通向规范的未来,也守护着乡音里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