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物联网的污水处理自动化系统设计与优化

作者

王健

邹平众兴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滨州 256200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污水排放量持续攀升,传统污水处理系统已难以满足高效、精准处理需求。物联网凭借设备互联、数据实时传输与智能分析特性,为污水处理带来新契机。本文聚焦基于物联网的污水处理自动化系统设计与优化,旨在打造高效、智能的污水处理解决方案,推动污水处理行业智能化升级。

二、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架构设计

基于物联网的污水处理自动化系统采用分层架构设计,涵盖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感知层由各类传感器组成,负责采集污水水质、水量、设备运行状态等数据;网络层利用 5G、Wi-Fi 等通信技术,将感知层数据稳定传输至平台层;平台层对数据进行存储、处理与分析;应用层为管理人员提供可视化操作界面,实现远程监控与控制。

2.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系统需具备数据采集与传输、实时监控、智能控制、故障预警等功能。数据采集与传输功能确保污水各项指标及设备参数准确、及时上传;实时监控功能让管理人员通过界面直观查看污水处理全流程;智能控制功能依据分析结果自动调节处理设备运行参数;故障预警功能在设备异常或水质超标时及时发出警报,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2.3 系统设计原则

系统设计遵循可靠性、先进性、可扩展性和经济性原则。可靠性要求系统硬件稳定、软件可靠,确保数据准确与系统不间断运行;先进性采用前沿物联网技术与算法;可扩展性便于后续功能模块添加与升级;经济性则在满足功能前提下,合理控制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比。

三、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1 数据采集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作为系统运行的“感知神经”,通过部署多样化的传感器实现对污水处理全流程的精准监测。在污水参数采集方面,采用高精度 pH 传感器,基于玻璃电极法实时检测污水酸碱度,其测量精度可达 ±0.01 pH,能敏锐捕捉污水酸碱值的细微变化;浊度传感器运用红外散射原理,可在 0-1000NTU 量程内准确测量污水浑浊度,为判断污水净化程度提供依据;电磁流量传感器则利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对污水流量进行非接触式测量,误差率控制在±0.5% 以内。针对污水处理设备运行数据采集,配置电流、电压互感器实时监测设备电参数,通过霍尔转速传感器精确获取设备转速信息。所有传感器均具备 IP68 防护等级,能适应污水处理现场潮湿、腐蚀性强的恶劣环境,且内置温度补偿电路,确保数据采集的稳定性。

3.2 数据传输与处理模块

数据传输与处理模块是系统的“信息中枢”,承担着数据流通与价值挖掘的重要任务。在数据传输环节,采用 5G、LoRa、Wi-Fi 等多协议融合架构,针对不同数据特性灵活选择传输方式。对于实时性要求高的设备控制指令,优先使用 5G 网络实现毫秒级低延迟传输;针对偏远区域传感器数据采集,采用LoRa 无线通信技术,以其低功耗、强穿透的特性保障数据长距离稳定传输;在厂区内部,则利用 Wi-Fi 网络完成短距离高速数据交互。平台层集成 Hadoop、Spark 等大数据处理框架,通过分布式存储技术实现 PB 级数据的高效管理。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例如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算法预测未来24 小时污水量变化趋势,通过聚类算法对不同时段水质数据进行分类,识别水质波动规律。

3.3 智能控制与监控模块

智能控制与监控模块是实现污水处理自动化的核心执行单元。智能控制模块基于平台层数据分析结果,构建闭环控制逻辑,实现对污水处理设备的精准调控。以曝气系统控制为例,通过实时监测污水中的溶解氧浓度、生化需氧量(BOD)等指标,结合神经网络算法动态计算最优曝气量,自动调节曝气风机频率,使溶解氧浓度稳定在 2-4mg/L 的最佳区间,在保证微生物活性的同时降低能耗。对于加药系统,利用模糊控制算法根据污水水质变化自动调整药剂投加量,确保化学处理效果的稳定性。监控模块采用 B/S 架构开发可视化界面,运用 ECharts、D3.js 等数据可视化技术,将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以 3D 动态模型呈现,管理人员可直观查看污水在格栅、沉砂池、生物反应池等各处理单元的流动状态。

四、系统优化策略

4.1 网络优化

在污水处理自动化系统中,稳定且实时的数据传输是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为保障网络性能,首先采用网络冗余技术,通过部署双链路或多链路网络架构,主网络选用 5G 或光纤通信保障高速传输,同时配置 4G、Wi-Fi 等备用网络。当主网络因设备故障、信号干扰等原因中断时,智能切换模块基于链路状态监测数据,在毫秒级内自动启用备用网络,确保数据传输不间断。在通信协议优化方面,针对污水处理数据传输特点,采用 UDP 与 TCP 相结合的混合协议,对实时性要求高的设备状态数据采用 UDP 快速传输,对准确性要求高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 TCP 协议保障完整传输,并通过优化协议头部字段、调整滑动窗口大小等手段,将传输延迟降低 30% 以上,丢包率控制在 1% 以内。

4.2 算法优化

污水处理过程涉及温度、酸碱度、微生物活性等多变量复杂交互,传统算法难以精准应对动态变化。引入机器学习算法,收集系统运行多年的污水流量、水质指标、处理效果等海量历史数据,运用随机森林、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等模型进行训练,构建出能够准确捕捉数据间非线性关系的污水处理预测模型。该模型可根据天气变化、工业生产周期等外部因素,提前预测污水量波动与水质变化趋势,预测准确率达 90% 以上。在智能控制算法改进上,采用强化学习算法,以污水处理成本、处理效果等为奖励函数,让算法在不断模拟运行中学习最优控制策略。

4.3 能耗优化

能耗成本在污水处理运营成本中占比高达 40%-60% ,通过优化系统运行策略可大幅降低能耗。系统基于实时采集的污水流量传感器数据与水质监测数据,构建污水负荷动态评估模型,当污水量较低时,自动关闭部分冗余处理设备,将曝气风机、水泵等设备切换至低频运行模式,减少设备空转与过度运行造成的能耗浪费。在设备选型上,采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的高效曝气风机,其能效比传统风机提升 20% 以上;选用变频节能水泵,根据实际污水流量自动调节转速,降低电能消耗。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在设备关键部位部署电流、电压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能耗数据,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建立设备能耗基准模型。

五、结论

本文设计并优化的基于物联网的污水处理自动化系统,通过分层架构与功能模块设计,实现了污水处理全过程的数据采集、传输、分析与智能控制。经网络、算法和能耗等方面优化,有效提升了系统性能与污水处理效率。该系统为污水处理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实践参考,未来可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深化系统功能,推动污水处理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媛 , 姚永卫 , 侯国琛 . 物联网通信技术在污水处理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J]. 产业创新研究 ,2022,(06):54-56.

[2] 贺锦瑞 , 程晓琼 , 郭修远 , 等 . 物联网技术在农村污水治理中的智慧运维探究 [J]. 江西化工 ,2025,41(02):5-8.

[3] 张乔 . 物联网技术在皮革企业污水处理监测系统智能化设计中的应用[J]. 中国皮革 ,2025,54(03):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