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财务共享视域下国有企业财务集中管控分析

作者

柳扬

长沙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 长沙 410000

引言:国有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紧密相连,但当前部分国企内部管理体制缺乏活力,对其发展前景产生负面影响。作为提升财务管理效率的关键,财务集中管控受到众多国企集团的关注,但财务集中管控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并不理想,从而阻碍该制度的广泛推广与应用。

1 国有企业实施财务集中管控的意义

1.1 有助于加强对国有企业资源的有效监管

在财务集中管控模式下,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平台,国有企业能够实现对所有子公司的财务活动进行集中监督,从而提高管理效率、规范化财务流程,并减少财务风险。资金中心化的处理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建立财务共享中心,母子公司统一使用 OA 和财务系统,所有资金流动都需通过中心化的记录系统进行处理,从而减少财务冗余操作,加强对资金流向的监控,有效降低财务舞弊的风险。

2.2 有助于降低国有财务工作成本

在财务集中管控模式下,国有企业建立统一的财务服务中心来处理所有财务事务,从而减少多层次财务部门设置,避免重复人力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集中化的财务操作能够提高处理效率,缩短财务事务的处理周期,减少与时间相关的成本。在统一的标准化流程下,财务集中管控能够有效实现成本控制,所有财务操作需遵循统一标准,减少因流程不一致而导致的延误,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财务操作的准确性。标准化流程的实施还有助于财务绩效评估,推动企业成本效率的提升。

2.3 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执行效率

在财务集中管控模式下,实施集中管理可以实现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国有企业创造更高效的运营模式。财务集中管控能够整合分散的财务活动,减少多层级审批流程的繁琐性,简化财务操作,从而提高事务处理的速度。集中化的财务系统使得资金流、信息流更加畅通无阻,有助于财务数据的快速收集、处理与分析,为管理层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支持,加快决策过程,确保决策的时效性与准确性。集中管控模式下的国有企业能够统一其成本管理标准,减少各个部门之间成本认定,还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施成本节约措施,集中采购原材料以降低采购成本,从而整体提高企业的成本效率[1]。

3 财务共享视域下国有企业实施财务集中管控的有效策略

3.1 转变观念,增强集中管控意识

在财务共享服务的视域下,国有企业财务集中管控是以集中化的管理模式,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子公司的财务职能与流程统一管理,提升财务透明度,实施规范化管理 [2]。财务共享服务以统一的平台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实时监控与管理,帮助企业从整体上优化资金配置,降低风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财务工作的合规性。在该模式下,财务集中管控是全公司管理的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求企业管理层从战略层面认识到集中管控的重要性,推动整个企业文化的转型。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财务集中管控能够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降低操作风险,提高工作效率[3]。

3.2 完善制度,强化集中管控体系

在财务共享视域下,国有企业需建立完善的财务集中管理制度,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明确财务职责分配,确保各项财务活动在统一的制度框架下进行。企业应建立统一的采购平台,推行集中采购制度,降低采购成本并有效控制预算超支。为保证制度全面落实,企业可结合内部审计与定期财务审查,设立专门的财务监控部门,定期检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确保财务活动的合规性。企业应加大对财务信息系统的投资,维护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实现财务数据的集中管理与自动化处理,提升数据的准确性。

3.3 加大资金管控力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指实现财务管理的集中化,优化资源配置与资金流动,从而提升资金运作效率,支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在财务共享视域下有效实施国有企业的财务集中管控,应实施集中的现金管理系统,对企业全局的资金流进行实时监管,确保资金的有效配置,帮助企业减少闲置资金量,优化资金结构,从而提升资金的运作效率。企业应建立严格的资金审批流程,对所有资金支出进行集中审批,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需设定明确的资金使用标准,所有超出预算或非计划性的资金需求都需经过特定的审批流程。同时,实施动态的资金预算机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运营灵活调整资金分配,确保资源在关键时刻得到有效利用,并采用先进的风险评估工具及时识别财务风险,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潜在损失[4]。

3.4 调整组织架构,提升工作效率

在财务共享视域下,国有企业实施财务集中管控要求在组织架构上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集中的财务管理平台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财务数据得到高效处理。企业需重新设计组织结构,推进扁平化管理,减少管理层级,以加速决策流程,提高响应速度,并设立集中的财务共享中心,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财务职能进行整合,减少冗余工作,实现财务活动的自动化。财务共享中心需承担多项职能,统一处理采购、支付、订单等财务环节,从而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调整后的组织架构需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使其适应集中管控的要求。

3.5 加强内部审计,增强风险意识

财务共享模式强调集中化管理,以提高财务规范性。在财务共享视域下,国有企业需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该部门负责定期对企业的财务和业务操作进行审计,确保所有操作符合企业政策,内部审计部门应具备专业能力,能够独立执行审计职能,避免利益冲突,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企业应采用先进的审计工具如数据分析软件和自动化审计程序,以提高审计效率,帮助内部审计人员有效分析大量数据,识别潜在的异常交易情况,从而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同时,企业应定期对员工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培训,提升员工对风险的识别能力,使员工可以更好地理解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增强其在日常工作中的风险防范意识[5]。

结束语:综上所述,从财务共享的角度来看,国有企业实施财务集中管控对其转型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确保财务集中管控的有效执行,国企应采取多项措施,更新传统观念,强化制度框架,优化资金管理,调整组织结构,增强内部审计功能,提升员工能力,在共同作用下保障国企在财务管理上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 田云 . 建筑企业财务共享中心资金集中管控分析 [J]. 齐鲁珠坛 ,2024,(05):15-18.

[2] 闫翔 , 唐恩斌 . 基于财务集中管控的铁路财会人才队伍能力提升研究 [J]. 铁道经济研究 ,2024,(02):51-57.

[3] 顾春 . 大数据时代的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控研究 [J]. 财会学习 ,2024,(02):37-39.

[4] 葛 梦 雪 . 国 有 企 业 集 团 财 务 集 中 管 控 探 讨 [J]. 天 津 经济 ,2023,(11):72-74.

[5] 舒沐棋 . 企业财务集中核算模式下的税务风险管控特点探析 [J]. 中国集体经济 ,2023,(32):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