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提升的实践探究
张堂耿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第一中学 678400
引言: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重要途径,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现代教育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面临课程改革、学业评价变革等挑战,需要通过反思能力提升实现教学适应与创新。聚焦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提升,从现状调研入手,分析制约因素,探索培养路径,总结实践经验,希望能够构建系统化反思能力培养模式,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全面发展,推动高中数学教育质量持续提高。
一、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现状调研,问题识别与分析诊断
反思意识普遍淡薄,少数教师能主动进行教学反思,多数教师习惯于按既定模式教学,缺乏主动思考改进教学行为习惯,反思深度不够,多数教师反思停留于表层技术层面,如教学进度、学生成绩等较少触及教学理念、数学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等深层次问题。反思方式单一,主要依靠个人经验感受,缺乏科学工具支撑难以形成系统化反思成果,反思成效转化率低,调研发现许多教师虽有零散反思记录,却未能转化为实际教学改进行动,形成反思—实践—再反思良性循环。
问题产生原因复杂多样,如学校评价机制偏重考试成绩,忽视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缺乏必要激励措施教师工作负担重,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挤出充足时间进行深入反思。教师缺乏有效反思指导与培训,不掌握科学反思方法工具,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化未能真正发挥促进教师反思作用。
二、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培养路径,策略制定与方法设计
在理念层面强化反思价值引领,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享等形式,帮助教师认识反思对专业成长重要性,激发内在动力,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将教学反思纳入教师考核体系,设立优秀反思案例奖励营造浓厚反思氛围。建立反思支撑平台开发教学反思电子档案系统,方便教师记录、分析、追踪教学反思历程。在方法设计方面,采取三层递进模式:首层为自主反思,引导教师运用ALACT 循环反思模型(行动- 回顾- 觉察- 寻找替代方案-尝试),结合录像分析、教学日志等手段,促进个体反思能力提升。第二层为同伴互助反思,构建教学—观察—反馈—再教学同伴互助模式,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评课等活动,实现反思视角互补,深化反思效果。第三层为专家引领反思,邀请学科专家、教研员定期指导,通过示范课、专题研讨会等形式提供专业引领,拓展反思维度。针对数学学科特点,设计特色反思内容框架,包括数学概念教学反思、数学思维培养反思、数学问题设计反思等专项内容引导教师聚焦核心素养进行深度反思。
以人教A 版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学为例,一位参与反思能力培养项目教师展现了显著成长。该教师初期教学此内容时习惯直接讲解集合包含关系、相等关系概念学生理解浅表。通过应用建构式反思框架,教师回顾教学录像,发现问题:概念引入缺乏情境,未激发学生已有认知结构,抽象符号使用过早,未建立直观印象,习题训练机械重复,缺乏思维挑战。借助同伴互助反思机制,集体研讨改进方案:采用生活化情境(如学校社团成员划分)引入集合关系概念。设计维恩图直观表征,建立图形 - 符号双重表达,设计递进式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集合关系性质。教学实施后邀请专家观课指导,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增加集合关系判断错误案例分析环节,引入集合关系传递性探究,设计开放性问题构建满足特定关系集合,培养创新思维。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提升实践,经验总结与推广应用
构建校本教研共同体,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开展一课一反思活动,引导教师围绕典型课例进行集体反思,促进思维碰撞,开展问题导向型课例研讨,针对教学难点问题,组织教师设计、实施、反思以及优化教学方案形成问题解决闭环。推行教学日志 + 工程,设计结构化反思日志模板引导教师从教学设计、实施效果、学生表现以及改进策略等维度进行系统记录与分析,建立互联网 + 反思平台,利用微信群、教研云平台等工具打破时空限制,实现随时随地反思交流。开展微课题探究活动,鼓励教师针对教学中发现问题开展微型行动探究,通过探究性反思提升教学质量。参与教师反思意识明显增强,大多数教师能主动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质量显著提高,深度思考比例提升,反思方式多样化,科学性增强,反思成果转化率提高教学实践持续改进。基于实践经验,总结出四环节三层次反思能力培养模式:即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深度思考—实践转化四个环节,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三个层次,形成可复制推广范式。
以人教A 版高中数学第二章基本不等式教学为例,某校数学教研组通过实践模式取得突破性进展,初始阶段,多位教师反映该内容学生学习困难,尤其平均值不等式应用情境辨识与解题策略选择环节。教研组启动专题反思实践,采集全组教师课堂教学视频,进行自我诊断,梳理教学痛点:概念理解与应用脱节,证明过程形式化,缺乏几何直观支撑,习题设置阶梯不明显。开展同伴互助反思,组内青年教师与资深教师结对,通过同课异构方式呈现不同教学思路:一组采用函数图像直观演示AM-GM 不等式,另一组运用几何均值权重分析法,第三组设计实际应用情境切入。反思讨论中,教师们交流各自教学思路优劣势,形成互补认识。进而邀请市级教研员参与指导,引入变式教学法处理基本不等式,设计认知冲突任务,如构造反例挑战不等式边界条件,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结论:通过调研诊断—策略设计—实践验证路径,构建了适合高中数学教师反思能力培养模式,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有效提升教师反思能力需要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提供专业指导支持,注重反思实践转化。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反思能力与教学效果关联机制,开发更加精细化反思工具,促进反思成果共享应用,为推动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怡 .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框架建构与实践[D]. 华东师范大学 ,2023.
[2] 杨凡 .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智能测评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 ,2021.DOI:10.27363/d.cnki.gtsfu.2021.000287.
[3] 芮佳明 . 试论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 .2020 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 . 云南省曲靖市民族中学 ;,2020:76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