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主题活动”工具包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郑金霞 郭鹏
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第一附属小学
引言:
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学习发展,当前小学数学教学面临内容抽象、学生兴趣不足等挑战,如何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成为教师关注焦点。主题活动教学模式因其情境创设优势逐渐受到重视,然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因资源缺乏而无法充分发挥其效果。基于此背景开发一套系统化、实用性强小学数学“主题活动”工具包,探索其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探究价值。
一、小学数学“主题活动”工具包的设计构思与开发过程
工具包设计构思源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背景,目的在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局限创造更为生动且富有探索性学习环境,通过广泛调研国内外优秀数学教学案例总结提炼核心要素,确立以生活情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设计理念。工具包内容覆盖小学各年级数学核心知识点,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领域,每个主题活动均设置明确学习目标、完整活动流程以及评价标准。工具包形式多样,涵盖实物操作材料、数字化资源等满足不同教学场景需求,材料选择注重环保安全性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确保操作便捷性,数字资源则采用交互式设计增强趣味性与直观性,方便教师课堂应用。
开发过程遵循需求分析 - 初步设计 - 试点实施 - 修订完善 - 推广应用循环模式,第一阶段进行需求调研,访谈一线教师了解教学痛点观察学生学习行为特点,明确工具包功能定位,第二阶段进行内容规划与原型设计,组织专家团队论证可行性确保内容科学性与教育适切性。第三阶段在试点学校开展小范围测试,收集使用反馈针对发现问题进行修订,第四阶段完善工具包内容,规范使用说明编写配套教师培训材料,最终形成包含十二个主题模块工具包,每个模块配有详细活动指南支持教师灵活应用。在工具设计中融入“三表一库”体系——活动表、实验表与工具一览表三张核心表格以及集实物与数字资源于一体的工具库,增强管理与调用效率。例如“寻找宝藏”模块中活动表详列探险环节与任务,实验表记录数据采集与结果,工具一览表罗列勘探地图、计量器具与资源卡片,资源库中则存储扫描素材与教学视频模板,确保教材开发与课堂实施同步更新实现工具包管理系统化与操作精准化。
二、小学数学“主题活动”工具包的应用方法与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主题活动”工具包应用过程中需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教学设计应注重从具体到抽象思维过渡,利用工具包中实物操作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形成算术思维。工具包中包含情境卡片、计数棒等实物材料,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灵活组合使用,在组织形式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思考过程培养表达能力与合作精神。活动实施过程应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空间,教师适时引导但不过早给出答案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成功体验。评价方式强调多元化,关注学生参与度、思维过程与解决问题能力弱化结果唯一性,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解决方案培养创新思维。
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百以内加减法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利用工具包中趣味购物主题模块开展教学活动,课前准备工具包中模拟商品卡片、价格标签与纸币模型,布置教室成小超市情境。导入环节让学生观看购物场景视频,引发生活经验共鸣,探索阶段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获得不同购物任务与模拟货币,学生需计算购买指定商品需付金额找回零钱数量。学生可以运用工具包中计数棒摆算、数轴跳跃等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计算方法多样性,交流环节中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购物结果与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算法优缺点。总结阶段学生归纳百以内加减法计算策略如凑整、拆分等方法,拓展环节设计小小理财师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制定班级春游预算方案。整个活动中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数学应用场景加深对计算意义理解,掌握灵活计算方法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提升沟通表达能力。
三、小学数学“主题活动”工具包的评估反馈与优化路径
小学数学“主题活动”工具包评估体系应建立多维度指标框架,包含学习效果、参与投入等方面,通过系统性评价反馈促进工具包持续完善,评估方式可以采用课堂观察、作品分析等多元手段全面收集使用者体验与建议。观察记录应关注学生思维变化轨迹分析解题策略演变过程,教师访谈则聚焦实施难点与成功经验,学生反馈主要考察学习兴趣变化与知识掌握程度。评估结果显示工具包使用后学生学习兴趣普遍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有明显增强,尤其表现在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方面,教师反馈认为工具包减轻备课负担提供丰富教学素材,但部分活动时间掌控难度较大材料耐用性有待提高。优化路径主要从内容更新、形式创新、支持服务三方面展开:内容方面需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时调整活动设计增加跨学科融合元素,形式方面应强化模块化结构便于教师根据需求自主组合,服务方面则加强使用指导与案例分享建立经验交流平台。
以《校园绿化面积的测量》主题活动为例,工具包评估发现学生对面积单位概念理解困难且难以准确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基于反馈创新设计两种不同规格的透明方格纸作为面积单位测量工具。教学实践中先通过实地观察校园绿化激发学习兴趣,探索阶段学生分组获得测量任务需运用透明方格纸测量石楠绿化面积,每组配备工具包中大小不同的透明方格纸,学生通过叠放方格纸观察覆盖情况讨论测量策略,比较不同规格方格纸在测量中的优劣之处,交流环节展示各组测量结果与方法比较策略效果。总结阶段学生归纳面积测量方法与单位换算关系,拓展环节设计校园规划师角色,让学生运用测量方法制定绿化改进方案,评估数据表明此活动后学生对面积概念理解深刻,空间思维能力提升显著。
结论:
小学数学“主题活动”工具包开发与实践探究表明,系统化设计工具包能有效支持数学教学创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探究过程构建了从设计、应用到评估完整闭环形成可持续改进机制。实践证明工具包应用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增强知识应用能力,未来探究方向包括拓展工具包适用范围,深化跨学科整合,探索信息技术融合路径,为推动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提供实践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郝安南, 徐斌艳. 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活动案例分析与思考——以”夏日阅读”活动为例 [J]. 小学数学教师 , 2021, 000(010):P.85-88.
[2] 王耀 .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数学主题活动教学初探 [J]. 求知导刊 , 2024(29):77-79.
[3] 王小梅. 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主题活动设计与实践——以《校园种植》主题活动为例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 2023, 24(12):81-83.
本文系(建邺区)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 年度)立项课题《小学数学“主题活动”工具包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编号JYGHKT/2022/05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