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有效渗透
林剑辉
福建省福州第十中学 350000
近年来,福州地区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中经常把民俗文化作为考点,考察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文化理解能力。这说明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心在传统文化方面有所偏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积极渗透民俗文化知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一、展现民俗场景,创设阅读情境
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中,通过创设阅读情境,能够将课文内容融入进实际场景中,降低认知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从而为后续阅读做好铺垫。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以学生熟悉的民俗活动创设情境,并借助情境问题或者任务启发学生思考,从而促进传统民俗的有效渗透。
例如,在教学《灯笼》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一段“三江口迎春灯会”的视频,视频中展示了多种传统花灯和国潮花灯,结合非遗打铁花表演,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交织融合。由此视频,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一年一度的三江口迎春等会,我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的灯笼,营造了温暖、欢乐、祥和的氛围,同时灯笼也寓意着人们的祝福和期盼。基于此情境,教师提出问题“在你们的生活中,经历过哪些与灯笼相关的节日呢?有没有难忘的故事和经历呢?”由此指导学生展开讨论探究,形如“春节挂灯笼”“元宵节猜灯谜”以及本土的“福州花灯展”“万灯之夜”“两马等会”“三江口迎春灯会”等等,都以灯笼为主元素,很好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展示了别具一格的地域特色。围绕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本土民俗节日中灯笼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该图片对应的民俗节日,以此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依循民俗影响,理解文本内容
民俗不仅展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也对当地的人民生活、社会等产生着影响,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在现代文阅读中,教师可以从民俗影响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并结合本土民俗文化,鼓励学生从实际生活中领悟民俗文化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民俗文化的有效渗透。
例如,在教学《社戏》的时候,本课是鲁迅以儿童的视角回忆童年生活的一篇小说,文章以“看戏”为主线,叙述了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形象,展示了敦厚和睦的民风,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而社戏作为江南地区一种独有的民俗技艺,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类“调味剂”,也逐渐成为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在文章中,作者用大量的笔触描绘了看戏前后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从“夜景之美、看戏之事、玩伴之乐、淳朴之情”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社戏让作者难忘的地方,从而厘清故事的发展顺序,理解文本内容。随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鲁迅的视角回忆整个看社戏的过程,体会社戏表演在当地人民群众心中的份量,从而感知民俗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文化价值。此外,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参与过的民俗活动为例,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参与体验和感受。
三、借助民俗特点,解读人物形象
不同的民俗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包括表现形式、核心内容、传承方式、文化价值等等,在不同民俗文化的熏染下,人们的价值理念、对生活的追求,甚至社会发展的轨迹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因此,在现代文阅读中,教师可以借助多样化的民俗特点,引导学生解读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并结合本土民俗,从生活中的人物入手,厘清民俗文化对人的影响,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民俗文化的渗透。
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的时候,文章中对“后生”这一角色有多处描写,如“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 似乎从来不曾响过。”“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 搏击着。”“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基于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如下探究任务:
任务一:分析“安塞腰鼓”的表现形式特点,说一说文章中的“后生”有怎样的形象特点?任务二:如果让你参演“安塞腰鼓”的演出,你认为你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出改变?任务三:结合本土民俗“疍民渔歌”,分析“安塞腰鼓”的后生与疍民之间的人物差异。
基于此任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究。任务一强调学生理解“安塞腰鼓”表现形式的特点。任务二则鼓励学生从自身出发,以文章中的角色形象、人物精神为榜样,梳理目标,传递正确的价值理念。任务三则强调学生对本土民俗的关注,引导学生认识“因为地区环境、地区发展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俗文化。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两种不同的民俗文化背后都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追求和信仰,从而引导学生对民俗文化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聚焦民俗精神,把握文章主题
在初中阶段,多数学生对民俗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其表现形式上,对民俗深度精神和情感的认识比较欠缺,限制了学生文化素养的发展。因此,在现代文阅读中,教师可以聚焦民俗精神,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促进其深度学习。
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安塞腰鼓”的演出视频,引导学生分析“安塞腰鼓”这一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形如“‘安塞腰鼓’如此震撼、气势磅礴的演绎,带给人们内心深处无尽的冲击力,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与旺盛,因此高原上的人们热爱生命、不怕困难、积极向上,这便是‘腰鼓’精神。”随后,教师以启发学生思考“‘安塞腰鼓’是陕西高原的一种民俗活动,黄土高原的生活环境不像平原地区,但他们在演绎过程中却情绪高涨、激情满怀,没有任何对生活环境、对家乡的不满,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样的民族情怀呢?”由此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的主题。
五、着眼民俗特色,开展实践活动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也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从民俗特色出发,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激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
例如,在教学《社戏》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实践任务。任务内容:鲁迅用一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社戏”这一民俗活动的文化价值,如果要做好“社戏”这一民俗文化的传承,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此外,以本土民俗文化为例,找一找哪些民俗文化具有传承价值,如“闽剧”并制作一份“闽剧”传承计划书。由此实践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民俗文化的传承中,发挥自己的价值,从而促进民俗文化的有效渗透。
总之,传统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具有非常突出的实践价值。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地区中考动向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明确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的不足,将本土民俗作为课堂教学的支点,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开拓学生文化视野,提升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特 . 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 [J]. 语文世界 ,2025,(08):40-41.
[2] 顾亚琴 . 统编版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教学的优化策略 [J]. 语文世界 ,2025,(0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