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探析

作者

王建荣

岢岚县第三中学 036300

引言:

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重要理念,对传统数学教育提出新要求,初中阶段是学生数学思维形成关键期,如何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格局,实现教学目标、学习过程与评价方式三者协同,成为当前教育探究热点。聚焦初中数学学科特点,针对教学设计优化、学习方式转变与评价体系构建展开探讨,希望能够为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教师需深入理解数学学科本质,将数学思维、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要素融入教学全过程。课程设计应基于学情分析,注重学科内容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构建螺旋上升知识体系,教学内容选择要凸显问题导向特征,精选富有挑战性且贴近现实生活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兴趣。如在函数教学中可引入增长率、变化量等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建立函数思维,情境创设成为教学设计关键环节,通过历史背景、生活实例或跨学科场景,构建真实且富有探究价值情境。

比如几何教学中结合建筑设计、艺术创作等领域案例,展现数学应用价值,教学活动设计应遵循问题引领-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反思提升路径,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空间与表达机会。教师应关注学习任务梯度设计,通过基础 - 拓展 - 挑战三级递进,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应注重技术支持,恰当运用数学软件、数字平台等现代技术手段,拓展教学空间。如借助几何画板探索图形变换规律,通过数据可视化理解统计概念,教学设计应体现开放性特点,预留学生思维碰撞与创新尝试空间,鼓励多角度思考与多样化解法促进数学核心素养自然生成。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数学学习方式转变路径

教师应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与数学直观思维,合作学习成为素养培养重要途径,学生在小组讨论、观点交流、成果展示环节中经历思维碰撞与融合过程。数学建模能力培养贯穿学习全过程,学生需学会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方法求解并验证结果合理性。反思性学习习惯培养不可忽视,学生应养成解题后反思、方法比较、错误分析习惯促进认知能力发展,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助力学习方式变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学习软件等工具辅助学习,拓展学习时空。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1.1 正数和负数教学为例,学习方式转变可具体落实为路径,如教师创设温度计情境,引导学生观察零上零下温度变化,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受正负数概念,设计小镇海拔问题,呈现某小镇地形剖面图,标注海平面位置,让学生讨论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不同位置高度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正负数表示方法。组织数轴创意设计合作活动,小组合作绘制生活中可用数轴表示情境,如时间轴、温度轴、海拔轴等促进正负数概念理解与应用。课堂中安排猜想 - 验证环节,学生尝试推测正负数大小比较规律,通过数轴验证猜想正确性,体验数学探究过程。教师还应当引入历史素材,介绍负数概念发展历程中曾遭遇困难与质疑,激发学生思考数学概念形成过程。学习后段设计温度预报项目,学生收集一周气温数据,运用正负数知识分析温差变化,编写温度预报实现知识迁移应用。通过概念图绘制活动,学生梳理正负数相关概念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促进知识内化。这一教学案例体现自主探究、情境体验、合作交流、应用实践全过程,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建构数学概念,真正实现核心素养导向下学习方式转变。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数学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以及家长参与评价等多种形式,全面反映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状况。评价内容涵盖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核心素养等维度,突破仅关注知识点掌握程度局限。具体包括数学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与应用意识等方面构建立体评价框架。评价方式强调过程性与结果性结合,通过作业分析、课堂表现、探究报告、实践活动以及阶段测评等多种手段,收集学生发展证据。评价标准设计体现阶梯性特点,根据学生起点水平确定个性化发展目标,关注个体进步而非横向比较。评价结果运用方面,注重形成性评价指导功能,及时反馈评价信息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评价过程中重视学生参与感受,避免评价异化为纯粹筛选工具,信息技术应用能有效提升评价效率与科学性,如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学生学习轨迹可视化或借助智能评测系统提供精准诊断,为差异化教学提供支持。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2.1.1 有理数的加法为例,核心素养导向评价体系可具体体现为:课前教师设计诊断性评估任务,了解学生对数轴、正负数概念掌握情况,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与重点,课中,采用多维评价方式跟踪学习过程,包括设计思维闪光卡片,记录学生在有理数加法规律探究中表现出独特见解。设置问题提出环节,鼓励学生质疑数学现象,评价学生提问质量,组织解题策略交流会,学生展示不同解题思路,同伴互评解法优劣,建立错误分析档案引导学生分析常见错误成因,培养反思能力。课后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如设计实践应用任务,学生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温度变化、资金收支等实际问题,评价知识迁移能力,开展概念理解测评,考查学生对有理数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等性质理解深度,利用数字平台开展同伴互助活动,学生在线解答同学疑问,评价知识表达与应用能力。学期中构建成长记录册,汇集学生在有理数学习过程中各阶段表现形成完整学习轨迹。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构建初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体系,需从教学设计优化、学习方式转变与评价体系构建多维度协同推进。教学设计应强化问题导向与情境创设,学习方式应转向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评价体系则需实现多元化与过程性。三者相互支撑、协同发力,共同指向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未来应进一步聚焦学科特色,深化教学实践探索,形成更加系统化、可操作性强指导方案,推动初中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伟才 . 面向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探索[J]. 数学大世界 ( 下旬 ),2024,(07):80-82.

[2] 谢喜洋 .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3,(11):112-115.

[3] 李波 .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 [J]. 中学数学 ,2022,(18):70-71.

注 :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十四五”规划课题 2022 年度“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小学学科思维培育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子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数学思维培育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编号 :GH—220293—289)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