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单位视角下路桥施工安全管理策略探究
王峥
浙江交投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31000
一、引言
路桥工程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构成,对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仅 2023 年,我国新开工的公路桥梁建设项目就超过 3000 个,总投资规模超万亿元。然而,路桥施工具有工程量大、施工环境复杂、作业危险性高等特点,施工安全问题始终是行业关注的焦点。据《中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白皮书》统计,在各类建设工程安全事故中,路桥施工事故占比达 18% ,且每年因安全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亿元。建设单位作为工程项目的发起者和管理者,在路桥施工安全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加强建设单位对路桥施工安全管理的研究,对于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确保工程顺利推进、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单位在路桥施工安全管理中的职责定位
(一)安全管理体系构建者
建设单位需牵头构建全面、系统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参建单位的安全管理职责与分工,制定涵盖施工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该体系应包括安全目标管理、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安全考核奖惩等内容,为施工安全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例如,在某省重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中,建设单位建立的安全管理体系明确规定,施工单位每周必须开展一次班组安全会议,每月组织一次全员安全培训,每季度进行一次综合安全大检查,有效规范了施工安全管理流程 。
(二)资源调配与协调者
在路桥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负责调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确保施工安全所需的资金、设备、材料等及时到位。同时,协调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关系,形成安全管理合力,共同推进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以某跨海大桥项目为例,建设单位在项目前期就投入专项协调资金,用于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开展安全技术交底会议,提前解决设计与施工环节的安全冲突点,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的安全隐患。
(三)监督与考核主导者
建设单位承担着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职责,通过定期检查、专项检查等方式,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行为进行监督。依据安全考核标准,对各参建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对表现优秀的单位给予奖励,对存在问题的单位进行处罚和督促整改。某市政路桥项目中,建设单位制定了详细的安全考核细则,对施工单位的安全制度执行、隐患整改情况等进行评分,对于连续三个月评分达 90 分以上的单位奖励 20 万元,而评分低于 70 分的单位则扣除合同款 5% 作为违约金,有效激发了参建单位的安全管理积极性。
三、当前路桥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部分施工单位虽然建立了安全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打折扣现象。中国建筑业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约 35% 的路桥施工项目存在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的问题,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导致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同时,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不彻底的情况也较为突出,某省住建厅 2024 年对路桥施工项目的抽查结果显示, 60% 的项目存在安全隐患整改不及时、不彻底的问题,其中高处作业防护不到位、临时用电不规范等问题反复出现。
(二)安全投入不足
一些建设单位为追求经济效益,压缩安全投入成本,导致施工单位在安全防护设备购置、安全技术措施落实等方面资金短缺。据行业调研数据,约 25% 的路桥项目安全投入未达到工程造价的 2% 这一规定标准。此外,部分施工单位为获取更高利润,也存在减少安全投入的情况,使得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增加了施工安全风险。如某在建桥梁项目,因施工单位未按要求配备足够的安全网和安全带,导致发生一起高处坠落事故,造成 2 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达 200 余万元。
(三)参建单位沟通协调不畅
在路桥施工过程中,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参建单位之间存在沟通协调不畅的问题。设计单位对施工现场安全风险考虑不足,施工单位对设计意图理解偏差,监理单位监督不到位等,都可能导致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相关研究表明,约 20% 的路桥施工安全事故与参建单位沟通不畅有关。例如,某山区公路项目中,设计单位未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施工单位按图施工后发生边坡坍塌事故,造成 1 人死亡,经调查发现,各方在施工前缺乏有效的沟通和风险评估。
(四)应急管理能力薄弱
部分项目应急管理预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应急演练开展不及时、不规范,施工人员对应急流程不熟悉。应急管理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已发生的路桥施工安全事故中,因应急处置不当导致事故损失扩大的比例高达 30% 。某城市高架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发生支架坍塌事故,由于现场施工人员对应急预案不熟悉,未能及时撤离,导致事故伤亡人数增加,且应急物资储备不足,救援设备无法及时到位,延误了救援时机。
四、建设单位优化安全管理的创新策略
(一)构建智能化安全管理体系
引入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激光扫描、无人机测绘等手段,对桥梁结构、隧道施工等复杂场景进行毫米级精度的三维建模,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实现安全风险的动态模拟与预警。例如,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数字孪生模型通过模拟施工全流程,提前识别出高风险点 127 处,风险预警准确率达92% ,成功避免多起潜在事故。通过搭建 “云 - 边 - 端” 一体化监管平台,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深基坑位移、塔吊荷载、环境温湿度等 10 余项关键数据,利用 AI 算法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一旦识别违规操作,如塔吊超载、深基坑变形速率异常,系统会在 1 分钟内将预警信息精准推送至负责人手机,并同步生成隐患整改任务单。某跨江大桥项目通过该体系,不仅使安全违规率下降 63% ,还实现了安全隐患从发现到整改的全流程数字化追踪。
(二)创新安全投入保障机制
建立安全费用动态调整机制,依托工程进度管理系统与风险评估模型,依据施工进度与风险变化灵活调配预算。当山区隧道遭遇断层破碎带时,系统自动触发安全费用调整程序,将初期支护安全费用提高 40% ,确保施工安全。推行 “双账户” 管理模式,业主与施工方共同监管安全专项资金,通过银行共管账户与智能合约双重验证,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于安全防护、设备升级等关键领域。设立安全技术创新基金,某省高速项目以 500 万元基金为杠杆,按设备购置额 30% 奖励采用智能监测设备的企业,吸引 20余家参建单位积极响应,推动项目投入 230 台套智能设备。数据显示,该项目安全事故率从 0.8%c 降至 0.45‰ ,安全投入产出比达到 1:5。
(三)建立全链条协同治理模式
推行 “设计 - 施工 - 监理” 三方联合安全评审机制,借助 BIM 碰撞检测技术,对设计图纸进行全维度模拟分析。在某城市快速路项目中,通过BIM 模型共发现 3 处设计缺陷,避免了因设计变更导致的工期延误和安全隐患,使因设计变更引发的安全隐患减少 78% 。搭建区块链协同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自动采集施工日志、验收记录等数据,形成完整的安全管理链。在某桥梁质量争议事件中,平台通过智能合约自动调取相关数据,3 小时内完成责任界定,较传统方式效率提升80% 。同时,平台还能通过智能合约自动督促隐患整改,形成 “发现 - 整改 - 验收” 的闭环管理。
五、结论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建设单位作为路桥施工安全管理的 “第一责任人”,需突破传统管理模式,通过智能化技术应用、机制创新与协同治理,构建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未来,随着数字技术与工程建设的深度融合,建设单位应持续探索安全管理新模式,为路桥行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基石。同时,建议加强行业安全管理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安全管理经验,推动路桥建设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曰亮 ; 段伟超 . 路桥施工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J].工程技术研究 ,2021(09)
[2] 周宋记 . 强化路桥施工技术与安全管理的可行性建议 [J]. 运输经理世界 ,20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