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弱势学生”参与困境与干预策略研究

作者

王双玲

保山市隆阳区第八小学 678000

引言

在小学数学课堂里,小组合作学习早已是常见的教学模式,不少学生通过合作互动,在知识探索中收获成长。但作为一线观察者,我留意到,总有部分学生因基础欠佳、性格腼腆或兴趣匮乏,在小组中沦为 “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既难以跟上讨论节奏,也无法充分表达想法,长此以往,学习热情与信心备受打击。因此,深入剖析这类学生的困境并寻找破局之策,对推动教育公平、提升教学质量意义深远。

一、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弱势学生”的参与困境

(一)参与度低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弱势学生常常表现出参与度低的问题。课堂观察发现,当小组进行讨论或任务分配时,部分弱势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很少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或参与讨论。例如,在一次关于“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小组合作探究中,弱势学生小李大部分时间只是默默地听其他同学发言,偶尔点头回应,几乎没有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实际操作环节,也只是协助其他同学完成任务,没有主动参与到关键步骤中。

(二)话语权缺失

弱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话语权往往被剥夺。小组中的“强势学生”凭借自身的优势,如学习成绩好、表达能力强等,主导着小组讨论的方向与节奏,弱势学生很难获得发言机会。即使他们有想法,也因害怕被否定或嘲笑而选择沉默。在一次关于“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小组讨论中,弱势学生小张多次欲言又止,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表达自己的观点,却被其他同学迅速打断,之后便再也不愿开口,话语权完全丧失。

(三)学习效能感不足

由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参与度低、话语权缺失,弱势学生很难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导致其学习效能感不足。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无法在小组中发挥积极作用,逐渐对小组合作学习失去兴趣。长期以往,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削弱了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弱势学生”参与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个体差异

弱势学生在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与其他学生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面对较难的数学问题,因缺乏知识储备而难以跟上小组进度,无法有效参与讨论。同时,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善于主动与他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容易被忽视,进而降低参与热情。

(二)小组结构不合理

在小组分组过程中,若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随意分组,容易导致小组内成员能力失衡。小组中强势学生过于集中,而弱势学生扎堆,会使得小组内形成“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局面。强势学生主导小组学习,弱势学生只能被动跟随,无法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的核心环节。

(三)教师引导不足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然而,部分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对弱势学生关注不够。在分组后,教师没有及时了解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弱势学生的参与情况,缺乏对弱势学生的鼓励与指导。当小组讨论出现问题时,教师也未能及时引导,导致弱势学生在学习困境中越陷越深。

三、“弱势学生”参与困境的干预策略

(一)优化分组策略

在分组环节打破 “强弱割裂” 的惯性,是激活弱势学生参与热情的关键。教师可依据课堂观察与学情分析,将性格开朗、思维活跃的学生与沉默寡言、基础薄弱的学生交叉编排在同一小组。通过优势互补,既能发挥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示范作用,带动小组成员共同探究;也能让弱势学生在同伴帮助下掌握解题思路,逐步建立信心。同时,每半学期调整一次分组,促使学生适应不同的合作模式,获得更全面的成长。

(二)强化教师指导

教师要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全过程指导,尤其要关注弱势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小组讨论前,教师可以为弱势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料或提示,帮助他们做好知识准备,增强参与讨论的信心。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观察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当发现弱势学生参与度低时,及时给予鼓励与引导,如提出一些适合弱势学生回答的问题,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内的互助学习,引导强势学生帮助弱势学生解决学习困难。

(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在传统以分数论优劣的评价体系下,弱势学生的点滴进步常被忽视,久而久之容易挫伤学习积极性。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尝试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从合作参与度、团队协作态度、知识掌握进步幅度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考量。比如,对主动分享解题思路的内向学生,或是在小组活动中积极配合的后进学生,及时给予公开表扬与鼓励。同时,将个人表现与小组整体评价相结合,让学生明白集体荣誉与个人努力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他们主动融入小组学习的热情。

四、总结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实践中,那些因基础薄弱、性格内向而边缘化的 “弱势学生”,始终是教学公平路上亟待攻克的难题。经过长期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发现,学生个体特质的天然差异、小组组建时的随意粗放,以及教师指导环节的缺位,共同加剧了这些学生的参与困境。为此,从动态异质分组打破 “强弱壁垒”,到教师全程跟踪指导搭建参与阶梯,再到多元评价体系激发成长动力,每一项策略都试图为弱势学生创造融入课堂的契机。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唯有将这些策略真正落实到日常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平台。未来,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如何进一步细化策略、增强可操作性,仍需持续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冯春花 .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D]. 聊城大学 ,2014.DOI:10.7666/d.D502368.

[2] 张朴 . 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技巧 [J].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4, 25(4):2.DOI:10.3969/j.issn.1672-4437.2014.04.031.

[3] 黄爱华 . 基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J]. 小学科学:教师 ,20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