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困难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
贾旭鑫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 200072
2021 年 4 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第五条修改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会 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育被纳入教育方 的重视。为确保大学生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政府通过提供资助改善大学生生活状况和学习条件。 困难生在享受国家资助的同时,是否养成了主动的解困意识和树立了科学的劳动观,仍有待探讨。总结与反思学校劳动教育现状将为改善困难生劳动教育效果提供现实依据和参考。
一、劳动教育是实现困难生经济脱贫和精神解困的有效途径
(一)无偿资助容易滋生困难生等待援助的被动思想
劳动教育作为一种对学生的劳动行为、观念、能力和素质产生影响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重视劳动的精神,帮助学生提升劳动素养和技术技能,对学生运用专业所长摆脱经济贫困,升华精神世界具有积极作用。在国家长期实施教育资助政策的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得到极大改善,但其在精神层面、技能层面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1]。但当前针对困难生的资助工作存在着“重‘输血’、轻‘造血’”“重参与、轻培养”的问题。长期的无偿资助容易滋生困难生“等、靠、要”的被动援助观念,难以形成主动解困的意识。
(二)劳动教育是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
相比普通高职生群体,劳动教育 善困难生经济和心理上的双 贫 率先在困难生群体生中开展劳动教育,可以通过劳动实践促进其 对劳动的错误认知[2]。孙倩茹认为,由于成长环境和家庭原因, 等性格特征,当群体中出现不愿劳动、不想劳动的人,他们易 认为体 的工作[3],导致其劳动价值观被异化或缺失。劳动是最能刺激个 利于将困难生因家庭经济状况产生的自卑心理转变为主动学习的动力,提升其专 心理健康水平 综合素质,更好地创造价值、服务社会[5]。
二、高职院校困难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与范围
为了解高职院校困难生劳动教育现状,借助问卷星软件面向上 3 所高职院校大学生发放问卷,包括 XJ 职业学院、ZQ 职业学院和 GY 职业学院, 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在校生,回收问卷共计1029 份。将题项“高职就读期间是 助学金 获得过奖学金”和“D. 都没有获得过”的问卷均标记为无效问卷,共计241 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共计788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6.58%。
(二)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主要涉及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内容,即收集被调查者的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家中子女数量、身份角色、获奖助学金经历、生活费水平等基本信息,共计 8 道题目。第二部分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共有 12 道题目。主要包含对劳动观、职业观和学校劳动教育现状不同维度内容的调查。第三部分为劳动环境影响,主要涉及劳动教育的影响因素调查。
(三)样本基本信息分析
对 788 份有效问卷进行样本信息分析,从参与调查的大学生样本中可以看出,男女生占比不均衡,女生人数约为男生的两倍;来源地为乡村的人数约是城镇的两倍;一至三年级学生人数比例基本各占三成左右,三年级人数偏多,一年级人数较少;家庭子女数量方面,独生子女人数仅占 23.48%,不及非独生子女数量的三分之一。侧面反映出,大多数困难家庭中子女数量较多。综合基本情况来看,调查样本中大学生不存在个体差异,此次调查结果分析是有效的。
三、高职院校困难生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困难生劳动观分析
1. 肯定劳动内涵价值的同时,关注劳动的外在价值
劳动具有教育性价值 [6],大学生对于劳动的看法反映 度和偏好以及劳动教育的实施成效。结果显示,56.22% 的大学生“把劳动当作 认可劳动的精神价值,约有 40%的大学生“把劳动当作一种谋生手段”, 可以看出 自身价值,充实精神世界;他们同样希望在服务他人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报酬,作为谋生的方式和手段,反映出困难生对待劳动具有较为理性的态度。
2. 困难生更希望通过劳动缓解经济贫困
面对毕业后去向这一问题,将近 50% 的大学生选择“工作”,将近 30% 的大学生选择“提升学历”。一方面,长期的经济贫困使困难生对摆脱贫困具有更加迫切的期望,通过劳动和一技之长缓解经济贫困是他们读书的理想和目标之一。甚至部分困难生在读期间,为分担家庭经济负担,选择在课余时间兼职,试图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经济自由”。困难生希望立即工作的原因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约有 30% 的大学生将“实现经济独立”排在了第一位。22.34% 的大学生将“缓解家庭负担”排在了第二位。另一方面,提升学历对于经济困难家庭来说具有更高的机会成本。专升本高昂的学费成为阻碍困难生毕业后深造的主要因素之一,相比提升学历后带来的工资收益,他们更希望通过劳动或工作改善当下的经济贫困状况。
(二)高职院校困难生职业观分析
1. 工资水平是择业的首要因素
选择工作需要考虑的因素中,超过 6 % 的家 济困难学 在了第一位,相比发展前景、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兴趣爱好、离家 重工作能够带来的实际报酬。41.62% 的学生将“工作时间” 可供支配的自由时间。排在第三位的则是“发展前景”这 不意味着他们贪图安逸和享乐,仍有部分(32.99%)大学生对工作 望通过工作展现自己的才华能力。这也印证了前文中困难生群体并非只 的外在物化价值这一观点
2. 学历提升引起薪资增长是困难生提升学历的最主要原因
选择提升学历的大学生中,将近 90% 的人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谋求更好的薪资”,对知识的追求、就业心理准备不充分以及逃避就业压力等因素都不是困难生选择提升学历的主要原因。这一结果表明,困难生在毕业后的选择是具有局限性的,他们无法像经济条件优越的大学生一样,凭借自己对知识的渴求选择喜欢的专业继续深造,而是出于获得高水平薪资这一目的,选择提升学历,为谋求待遇更优的工作奠定基础。
3. 经济困难催生了困难生在大城市努力打拼的想法
在未来工作地点的选择上,70% 的大学生选择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努力打拼,毕业后选择在“安逸度日的小县城”享受生活的大学生占比不足 30%∘ 。长期的经济贫困激发了大学生通过知识和劳动改变命运的想法,他们具有更顽强的拼搏精神,也逐渐形成了自我解困的意识。少部分困难生希望回到家乡附近的县城安稳度日,避免在大城市中面对更大的经济压力。极少数大学生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偏远地区工作,也有个别大学生并不盲目追求未来工作城市的经济水平是否发达,而是结合自身的技能水平、行业发展态势和环境适配程度选择工作地点。
(三)高职院校困难生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1. 丰富课余生活是困难生参加学校劳动教育的首要目
调查困难生参加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发现,超过 80% 的大学生是为了丰富课余生活选择参加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将近 70% 的大学生是为了获得学分、学时、奖品等物质性奖励。为践行“劳动光荣”的理念以及通过活动结交朋友而参加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困难生占比均未超过 60%z 。大学生将参与劳动教育活动作为丰富课余生活的一种方式,而非纯粹注重其带来的物质奖励,充分印证了劳动对于困难生这一群体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侧面反映出劳动教育能够充实其精神世界。
2. 学校劳动以社会公益为主要形式
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政策经历了生产劳动教育、对口专业劳动教育、实践 技能教育、劳动素养教育四个时期 [7],然而劳动教育组织形式仍然以传统的社会公益服务为主。调查困难生参与学校劳动的组织形式发现,大学生参加最多的是社会公益劳动(志愿服务), 其次是学校值日周、班级卫生劳动,接着是勤工俭学、实习实训等职业性劳动。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劳动实践的组织形式仍然以传统的社会公益和值日、卫生劳动为主,劳动教育与专业技能相融合的劳动素质教育组织形式有待创新。约有 40% 的学生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奖励性劳动,反映出物质、金钱、学分等奖励对大学生具有吸引力。
3. 困难生希望获得针对性的劳动教育支持
结合劳育活动实践,困难生反馈在劳动活动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本身能力欠缺,超过一半的学生赞同此看法。约有 50% 的困难生认为缺少可利用的文献影响了自己参加劳育活动的效率和效果。36.68% 的困难生表示,由于缺乏教师的指导,在参与劳育活动过程中,缺少有效的劳动实践策略和方法,因此劳育活动的效果差强人意。
针对困难生开展劳动教育的建议这一调查结果显示, 87.05% 的困难生希望学校提供更多针对困难生的劳动教育支持或资源。谈到具体的路径和举措, 困难生希望学校多 座,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同时希望能够提供更多劳动机会,如增加 弯 岗位数量 使有偿 多的困难生。针对困难生设计分层的劳动教育课程。例如,对于身体不便的困难生,提供手工劳动课程,像编织、简易手工饰品制作等。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加大劳动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困难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提供多元劳动实践场所,如安排困难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到农场参与农事劳动等。
四、高职院校困难生劳动观影响因素分析
(一)劳动结果反馈和劳动内容影响学生的劳动意愿
当被问及不愿意做农活、做家务、在寝室整理打扫的原因,绝大部分(78.3%)困难生表示自己没有产生过不愿意做农活、家务和打扫寝室等劳动的想法,反映出困难生群体对于力所能及的劳动呈现积极态度。少数困难生对上述劳动产生过抗拒的想法,他们表示之所以不想劳动是担心做得不够好会被轻视或指责,或者是对劳动内容不感兴趣,说明劳动结果的反馈和劳动内容影响困难生的劳动意愿。
调查影响困难生劳动教育积极性的 诸多因素发 主要是由 于时间安排不合理影响其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当劳动活动时间与课程时间冲突 分别有 33.38% 和 23.86% 的困难生将“时间安排不合理”这一 素排序,将时间因素排在第 1位和第 2 位的人数最多。 13.3 所以参加劳动的积极性不高。少数困难生认为自己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 选择参与劳动实践,而另一部分困难生考虑到自己的劳动技能水平不高, 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也随之降低
(二)家庭是影响困难生劳动观的外在首要因素
家庭在困难生劳动观形成过程 般强调基本生活技能的养成,目的是为子女进入学校集体生 要因素发现,约 90% 的困难生认为自己劳动观念的形成 背景对困难生劳动观的形成有显著影响。排在第二位的是 了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为其参与劳动实践提供了多 第三的是社会环境,73.6% 的困难生认为社会环境影响了其劳动观的 难生认为同 能够影响自己的劳动观念。
(三)父母持有积极宽松的家务劳动观
父母对困难生参与家务劳动的态度整体是积极的。 73.6% 的困难生认为父母对待自己参与家务劳动的态度是鼓励参与,提倡分工合作;21.19% 的困难生反映,父母对自己参与家务劳动不做任何要求,不到5% 的困难生认为父母将家务劳动视为获取奖励或惩罚的一种方式。这一结果表明困难生家长对子女参与家务劳动的态度持宽松积极的态度,较少做出硬性要求。虽然避免了困难生强制劳动产生倦怠感,但同时也造成部分困难生缺乏日常劳动能力、劳动主动性不足的情况。
五、高职院校困难生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灵活安排劳动教育与实践活动时间
问卷调查表明,劳动实践的时间与课程冲突会导致困难生的劳动意愿下降,他们愿意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积极参加劳动实践。因此,劳动实践活动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课程表安排,设置多个时段组织实施,方便学生根据课余时间自由选择适宜的时间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为避免劳动教育形式化,建立劳动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摆脱劳动教育只在“劳动实践周”开展的误区。拓展劳动实践场所,丰富劳动形式,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作用。充分利用困难生寒暑假时间,在学期结束前由合作企业面向困难生发布招募信息,组织困难生开展专业化的职业劳动,从而缓解困难生家庭经济困难的现状,以劳动报酬激励困难生形成职业认同感,促进其在岗位实践中养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结合专业特点开展职业观教育
当前对劳动教育存在着 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保障了学生在将来毕业时顺 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定位 [9]。因此,要 兴趣爱好、发展前景等因素,理性选择职业和 导学生对未来工作内容形成清晰的认 难生分析不同发展的路径优点与弊端 警惕“高薪”职业骗局,不要盲目追求 过程中,利用困难生脱贫解困的强烈心理这一教育 出状元”的平等择业观。
(三)组织兼具精神内涵和实际价值的劳动实践活动
组织兼具精神内涵和实际价值的劳动实践活 对于家庭困难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在意通过参加劳动实践能否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因此要 教育的吸引力。首先,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开展普及劳动技巧的主题讲座,帮助大学生 劳动的自信心。劳动教育讲座内容既要鼓励学生追求劳动的精神价值,又要帮助其树 工次 优化劳动教育的反馈和评价形式,除了采用物质性学分奖励之外,可赠予学生与劳动主 动实践的意义,还可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给予学生书面评价或者口头评价,肯定学生积极劳动、乐于奉献的精神,形成劳动反哺社会的良性循环。
(四)引导父母做好困难生劳动教育的重要他人
社会尤其家长对劳动价值的消 削弱实践者的劳动教育信念 ,从而消解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效果[10],故而巩固劳动教育成果需 作用 女在重视学业的同时,积极参与劳动教育,实现全面发展。在职 学的引导。 女将薪资水平作为择业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摒弃 “利益至 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家庭教育过程中,尽量避免将劳动实践与物 钩, 帮助困难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自觉意识,多采用语言表扬或精神鼓励的方式调动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2]
[5] 严晓燕,姚春林,卢意.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资助体系路径探微[J].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2 :36-38.
[3] 孙倩茹. 新时代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路径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5):85-88.
[4] 徐国庆编 . 劳动教育 第 2 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07.
[6] 朱胜晖. 中国式绿色职业教育:时代内涵、生成逻辑与推进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2024,45(28):26-31.
[7] 邓宏宝, 陈磊. 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政策:变迁、逻辑与启示[J]. 职教论坛,2024,40(12):23-29.
[8] 李进 , 南海 , 胡辉敏 .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相结合的时代阐释、时代特征与内在逻辑 [J]. 继续教育研究 ,2024,(11):59-62.
[9] 成琪, 柳清. 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发展探赜:应然之举、实然之境、必然之策[J]. 职业教育研究,2024,(10):41-45.
[10] 郑富兴 , 陈鑫 . 走向人文劳动教育 : 劳动教育的价值分歧与教育重估 [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4,(06):103-113.
作者简介:贾旭鑫(1995—),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评价、劳动教育。基金项目: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困难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以上海市为例(项目编号:2QYB24037,主持人:贾旭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