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贯通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

作者

张辉勇 王苏粤 卢明皓

深圳市翠园中学 深圳 518003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必然举措,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和《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的战略需求。2023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教育部进一步强调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完成培养模式的三个贯通,即课业与专业的贯通、培养机制的贯通、专业培养与思政教育的贯通。

立足于“创建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的卓越高中”的办学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华情怀、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卓越人才”,围绕市罗湖区“加快推动罗湖教育高质量发展、重构区域教育生态体系、奋力打造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罗湖样板”的核心目标,强化时代担当,坚持协同育人,重构了三个维度、四大学院的课程体系,以紧密型集团校为依托构建了拔尖创新人才“大- 中- 小”贯通培养体系。

 

1. 依托紧密型教育集团,构建生物学大- 中- 小贯通课程体系

深圳市翠园教育集团是包含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十二年一贯制的紧密型教育集团,学校从2010 年开始,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不断优化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的环境,搭建“大平台”供给“氧气”,构建“大课程”涵养“水源”,营造“大文化”撒播“阳光”,整合“大资源”富蕴“养料”,从而为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培养“强基”蓄力[1]。

1.1 立足学生主体的稳定性,课程目标导向学科素养提升 基础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奠基性作用,翠园教育集团向下扎根,打通小、初、高的学段壁垒,打造“贯通培养”的集团品牌;向上延伸,打通中学与大学培养的全链条[1],将生物学学科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大学先修课程和学科竞赛课程有机整合,课程体系涵盖国家基础课程、思维拓展课程和素养提升课程三个层面,立足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关键能力、综合实践和学科交叉四个方面(见图2),课程目标导向学生生物学学科素养的综合提升。

图2 :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贯通课程内容

1.2 立足培养体系的连贯性,课程内容纵向贯通、横向融通 按照生物学学科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课程特点,将小学科学课程、初高中生物学课程与学科竞赛课程和大学先修课程进行模块化整合,实现不同学段的纵向贯通,让学科内知识在不同学段内有序呈现,更贴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见图 3)。同时按照不同学段内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横向融通,即可避免不同学段内教学内容的重复和矛盾,又可实现学段间衔接不畅造成的断层和疏漏。如初中生物学课程中的“生物的多样性”模块在高中生物学课程中体现较少,仅在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6 章“生物的进化”、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的第4 章“人与环境”中涉及部分内容,且初、高中学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贯通课程的设计中,我们就按照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将初中教学内容中的重要概念 1、2、3 与高中的必修 2 内容进行整合,而将初中的重要概念4 与高中的选择性必修2 进行整合。

图3 :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贯通课程体系

1.3 立足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课程评价力求教学评一体化 学科素养的综合提升强调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翠园中学基于贯通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进阶性,由教学质量监测与诊断中心牵头成立关于“教学评一体化”研究课题组,建立了以学科素养提升为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机制。同时为不同学段学生的生物学学习提供系统性、整体性的学习策略,不断优化课程模块设置和创新课程内容素材,以大学先修课和生物学竞赛课资源为学生创设真实有效的科研情境,实现了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因材施教,做到课程建设的因课制宜、因时而新[3]。

2. 以贯通课程为切入点,赋能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提升

2.1 推进生物大科组跨学段教研活动,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 一方面大力引进国家级金牌教练、省级及以上名优教师和名校硕博士毕业生,不断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在集团内七所学校开展跨学段教研活动,通过不定期的头脑风暴让每一位教师熟悉贯通培养的目标和课程体系,明确每个学段、每个学期和每一节课的功能定位。通过集团内师资的统一调配,实现高学段教师的下沉、低学段教师的上联和不同校区教师的轮岗,实现课程资源的贯通和共享,促进教师理念的持续更新和教师队伍的持久发展。

2.2 提升大单元备课、大概念教学,提高贯通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学校坚定不移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在教师明确课堂教学需要“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的基础上,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主动参与大单元备课、大概念教学、高阶思维与深度学习的研究;同时以生物学贯通课程建设为抓手,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要求教师撰写贯通培养校本课程教案,鼓励教师编写校本课程讲义或教材,不断提高初高中学段教学的针对性,促进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2.3 打造“双师课堂”、“三师课堂”,促进生源输送转向密切合作 集团内实施“双师课堂”,在小学学段由“一名小学教师 + 一名初中教师”,初中学段由“一名初中教师 + 一名高中教师”共同建构课堂,实现集团内部小学、初中和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探索小初高学段深度合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为成员校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拓展课程,促进学生小初高学段知识和学法的有效衔接 [1]。在高中学段逐步探索“三师课堂”,由集团校打通高中与高校联合培养的模式,构建由“一名高中教师 + 一名竞赛教练 + 一名大学教授”共同授课的课堂新范式,为生物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强基计划”的深入推进提供便利和先决条件。

3. 贯通课程实施效果与反思

3.1 铸就学生严谨卓越的科学品质,助力学生终生发展 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注重弘扬劳动精神,关注社会责任,强化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给予学子们严谨卓越的品质奠基和家国情怀的使命铸魂。

3.2 学生生物学学科素养提升显著,拔尖创新人才涌现 学生在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和广东省数理化生综合实践能力比赛中屡获佳绩,且获奖人数逐年增加。其中仅 2024 年所获省级奖项就达到 17 人次,位居市同类学校前五。学校也因学科竞赛和科创竞赛成绩突出而获得“教育改革创新领跑学校”、市首批“零一联盟中学”等称号。

3.3 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贯通育人任重道远 数字化转型、Deepseek、ChatGPT、AI 辅助教学与评价正在重塑当前的基础教育格局,新技术的出现打破了教育资源的垄断、突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构建“大 - 中 - 小”一体化的智慧教育平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唯有人机互动、数据互联、资源共享才能满足拔尖创新人才的多元化、个性化、智慧化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玉竹,郑柔琼. 生长的翠园——高质量发展足迹 [M]. 北京:现代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2024,81-102

[2] 毛强 . 一体两翼,贯通发展,十二年一贯制集团校的课程育人体系建设探索 [J]. 人民教育,2024(23),3(69-71)

3] 龚旗煌. 北京大学 . “强基计划”的高校实践,光明日报,2022-5-10,第 14 版

(基金项目:市2023 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No. YB23165 ;市罗湖区2024 年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No. 2024LHGTZX05 ;*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