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监督在公交运营关键领域的实践探索
蒋梦姣
重庆公共交通运营有限公司北部公共交通分公司 重庆市北碚区 400700
引言
公交运营涉及众多关键领域,如采购招标、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服务质量等,这些领域关乎公交运营的成本、效率、安全以及公众满意度。在这些环节中,存在着诸多廉政风险点,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可能导致资源浪费、腐败滋生、安全事故等问题,损害公共利益和公交企业的形象。“嵌入式”监督作为一种创新的监督模式,能够将监督力量深度融入公交运营的关键环节,实时、精准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公交运营的廉洁性、规范性和高效性
一、公交运营关键领域的廉政风险特征
公交运营体系的采购招标、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服务质量等关键领域,因资金密集、权力集中、民生关联度高成为廉政风险防控重点。采购招标领域存在招标流程不规范问题,易致成本虚高、质量不达标。工程建设全流程存风险隐患,规划论证不足、监管缺位等可能造成质量缺陷与资金浪费。安全管理风险集中于制度执行缺位,威胁乘客安全。服务质量管控存在考核虚化、投诉处理不力等问题,影响公众满意度。各风险点相互关联,缺乏监督将形成系统性风险危害公共利益。
二、“嵌入式”监督的实践架构
2.1 全流程监督机制构建
针对公交运营重大项目,纪委牵头建立专业化监督专班,实现项目全周期监督覆盖。在项目策划阶段,监督力量提前介入可行性研究与方案论证,重点审查项目规划的公共利益导向与资金预算合理性;在实施阶段,对招标采购、合同签订、资金支付等关键节点进行常态化巡查,核查程序合规性与执行规范性;在验收阶段,参与成果评估与绩效审计,形成“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整改”的闭环监督链条。
2.2 业务流程深度融合
纪委推动监督要求与业务流程有机融合,建立标准化监督嵌入机制。在采购管理流程中,明确采购计划审批、供应商遴选、合同履约等环节的监督要点,实行关键资料报备审核制,重点核查采购需求的必要性与价格合理性;在安全管理流程中,将监督要素纳入安全制度设计,对驾驶员培训考核、车辆定期检测、应急预案演练等工作实施痕迹化监督;在服务质量管理流程中,建立监督与考核联动机制,通过抽查服务记录、回访乘客评价等方式,确保服务标准刚性执行。
2.3 技术赋能监督创新
依托大数据技术构建智能化监督平台,整合采购交易、工程进度、安全记录、服务评价等多维数据资源。通过设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异常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与自动预警,如采购价格偏离市场均值、工程进度滞后计划节点、安全违规频次超标等情况自动触发监督线索。利用车辆智能监控系统实时采集运行数据,对超速行驶、疲劳驾驶等违规行为及时干预。通过数据穿透分析实现监督从“经验判断”向“数据佐证”转变,提升监督精准度与效率。
2.4 协同监督体系完善
纪委主导建立内部监督协同机制,整合纪检监察、审计、财务、运营等部门监督力量。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实现监督信息互通共享;明确各监督主体职责边界,避免重复监督与监督盲区;针对重点领域开展联合监督行动,形成监督合力。在财务监督中,审计部门聚焦资金使用合规性,纪检监察部门重点核查利益输送问题,财务部门提供专业数据分析支持,通过职能互补提升监督效能。
三、“嵌入式”监督的实施成效
3.1 运营管理规范化水平提升
“嵌入式”监督的常态化实施推动公交运营关键领域制度执行刚性增强。采购招标流程透明度显著提高,供应商遴选更加规范,资金使用效率得到优化;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管控体系日趋完善,项目验收合格率明显提升,因程序违规导致的返工浪费现象大幅减少;安全管理制度全面落地,驾驶员安全培训覆盖率、车辆检测达标率显著提高,运营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3.2 廉政风险防控效能显现
通过精准识别风险点、及时纠正违规行为,重点领域违纪违规问题发生率显著下降。权力运行制约机制不断完善,采购招标、工程建设等领域的自由裁量权得到有效规范,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廉洁运营环境。监督工作的前置化有效降低了腐败问题造成的损失,实现了政治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提升了公交企业的社会公信力。
3.3 服务质量持续优化
在监督机制推动下,公交服务质量考核体系不断完善,服务标准执行力度持续加强。车辆运营准点率、车厢环境达标率、乘客投诉解决率等核心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公众对公交服务的满意度稳步提升。通过监督倒逼管理升级,促进公交服务从基础供给向品质化服务转型,增强了市民出行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四、实践挑战与优化路径
4.1 主要实践挑战
当前“嵌入式”监督面临三重核心挑战:监督与业务融合深度不足,部分监督人员对公交运营业务不熟悉,导致监督精准性不够;业务部门存在“重业务轻监督”倾向,对监督工作配合度有待提高。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各业务系统数据壁垒尚未完全打破,数据标准不统一,影响监督数据的完整性与时效性。监督力量配置有待优化,随着公交运营规模扩大与业务复杂化,现有监督人员数量与专业结构难以满足精准监督需求,专业化监督能力有待提升。
4.2 优化提升策略
加强监督队伍专业化建设,开展公交业务知识培训与监督技能实训,提升监督人员的业务素养与专业能力;建立监督与业务部门的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联合调研、流程优化研讨等方式增进理解,形成监督与业务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推进信息化平台整合,构建统一的运营监督数据中心,制定数据共享标准与管理规范,明确各部门数据报送责任;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建立分级授权访问机制,确保数据共享与信息安全的平衡。完善监督力量配置,适当增加纪检监察专业编制,吸纳财务、工程、信息技术等领域专业人才;健全群众监督参与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构建“专责监督+ 群众监督”的立体化监督网络,提升监督体系整体效能。
五、结论
“嵌入式”监督在公交运营关键领域的实践,对于规范公交运营管理、降低廉政风险、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公众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监督专班、嵌入业务流程、运用信息化手段和加强协同监督等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监督与业务融合难题、信息共享不充分、监督力量不足等挑战。通过加强业务培训、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充实监督力量等应对策略,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完善“嵌入式”监督模式,为公交运营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董石桃 , 钟泽林 . 嵌入式整合:数字技术驱动精准问责的“结构 -过程”分析——以沈阳正风肃纪大数据监督平台为例 [J/OL]. 电子政务 ,1-12[2025-07-15].
[2] 雷春 . 县纪委监委加强监督防止惠企政策“跑冒滴漏”[N]. 玉溪日报 , 2025-06-12 (004).
[3] 龙昭晖 . 县域治理中的纪检监察派驻监督制度运行研究 [D]. 贵州大学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