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速公路路面裂缝养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作者

白明铁

湖南省通衢兴路建设有限公司 湖南省岳阳市 414000

引言

高速公路作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技术状况直接关系到交通运行效率、行车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随着交通流量的持续增长和服役年限的延长,路面裂缝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在高温、寒冷或降雨频繁等复杂气候区域表现更为明显。裂缝不仅影响道路的结构稳定性,还会加速其他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增加后期养护难度与成本。传统裂缝养护技术存在处理手段单一、耐久性差、周期短等局限,难以满足现代公路管养的需求。本文围绕裂缝成因与类型展开分析,系统梳理当前常用及新型裂缝养护技术的应用成效,探讨其发展趋势,以期为提升高速公路的长期服务性能与可持续养护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一、高速公路路面裂缝的成因与类型

(一)环境因素引发的裂缝

高速公路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受到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极易产生裂缝。温度骤变引起的热胀冷缩会在路面内部产生较大拉应力,久而久之促使材料产生热裂缝。在北方地区,冬季冻融循环频繁,水分渗入路面结构后冻结膨胀,再次融化时造成结构空隙扩大,进而引发裂缝扩展。高温环境下,沥青老化速度加快,柔性降低,也会使路面变脆而开裂。降雨频繁或排水不畅还会使路基受湿弱化,承载力下降,引起上部结构破坏。环境因素往往是裂缝早期形成的诱因,其影响具有长期性和隐蔽性。

(二)交通荷载作用下的结构性裂缝

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尤其是重载车辆的频繁通行,对路面结构提出更高的耐久性要求。车辆荷载作用会在路面结构层中不断产生应力循环,使沥青材料逐渐出现疲劳损伤。当荷载超过路面设计承载力时,会诱发下沉、剪切或挠曲变形,从而产生纵裂、反射裂缝等结构性破坏。随着时间推移,局部裂缝逐渐扩展成网裂,严重时可能伴随坑槽、剥落等病害。路基沉降不均或密实度不够也会在荷载作用下加剧裂缝发展。结构性裂缝往往直接影响路面的承载性能,养护成本高、修复难度大。

(三)施工与材料质量问题引起的裂缝

施工工艺缺陷和材料质量不达标是引发裂缝的重要内在因素。摊铺温度控制不当会造成热接缝结合不良,形成初始裂缝。压实不足或碾压不到位使得混合料内部空隙率增大,易吸水破坏,进而产生裂缝。材料配比不科学,例如沥青用量不足、骨料级配不合理,会降低混合料的整体强度和抗裂性能,影响使用寿命。在某些施工项目中,为压缩工期而忽视工序间的间隔时间,导致层间粘结力差,易在早期形成脱层和裂缝。此外,施工管理不到位、质量检测不严也会放大这些问题的后果,最终导致路面在服役初期即出现多种裂缝病害。

二、常用裂缝养护技术研究

(-) 灌缝技术及其适用场景

灌缝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裂缝养护方法,适用于宽度较小、病害程度较轻的早期裂缝。通过对裂缝进行清理和干燥处理后,将加热或常温下具有流动性的灌缝材料填充至缝内,形成密封层,阻止水分和杂质渗入结构层。该方法施工便捷、成本较低,在交通压力不大的路段尤为有效。对于横向裂缝、温缩裂缝、反射裂缝等,灌缝能有效延缓裂缝扩展和结构老化。但在裂缝活动性较大、结构性损伤严重的区域,单纯灌缝难以长期保持效果,需结合其他技术进行综合治理,以提升养护质量与延续性能周期。

(二)贴缝带与裂缝贴的应用

贴缝带和裂缝贴是一种简便高效的裂缝封闭技术,主要用于浅表层裂缝的早期处理。施工时将自粘型沥青类或聚合物材料带直接贴于裂缝表面,形成柔性防水保护层,有效防止雨水渗入和污染物侵蚀,延缓裂缝扩展。这类产品施工简单、不需大型设备,适用于交通繁忙、不能长时间封闭的路段。贴缝带在温缩性和疲劳裂缝修复中表现良好,但对结构裂缝或缝宽较大的裂缝适应性不足,容易脱落或老化。在高温或重载环境下,其耐久性也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常作为裂缝早期封闭的临时性或辅助性措施使用。

(三)新型材料(如冷补沥青、聚合物)的研究与应用

新型养护材料在提高裂缝修复效果和延长修复寿命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冷补沥青材料无需加热,可在常温条件下快速施工,适用于突发裂缝和应急抢修,其环保性能和施工效率较高。聚合物类修复材料如环氧树脂、改性沥青胶等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附着力,可适应不同裂缝类型和路面变形,提升修复层的密封性与耐久性。部分材料还具备自愈合功能,在裂缝微开时可自动封闭,减少维护频率。当前,新材料多处于试验与推广阶段,成本控制、施工工艺与适用条件匹配仍需进一步研究和优化,以实现广泛应用。

三、裂缝养护技术的实际应用与效果分析

(一)案例分析:典型路段裂缝修复效果评估

某高速公路 K 段曾广泛采用灌缝结合贴缝带的综合修复工艺,对多种类型裂缝进行处理。通过前后对比监测发现,修复后一年内裂缝扩展率明显下降,病害复发率控制在 10% 以内。针对结构性裂缝引入聚合物材料填充后,路面承载性能得到有效恢复,裂缝再生周期延长约 6-8 个月。交通行驶舒适性和安全性显著提升。该案例表明,结合裂缝特性选择养护技术,并配套规范化施工管理,可取得良好效果,具备较高推广价值。

(二)养护技术的经济性与耐久性对比

不同裂缝养护技术在经济性与耐久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灌缝技术投入成本较低,适用于大面积轻微裂缝处理,但耐久性受材料质量和施工水平影响较大。贴缝带具有施工便捷、初期效果明显的优势,但在高温重载环境下老化较快,后期需重复养护。新型聚合物材料成本较高,但修复寿命长、封闭性强,适合对结构完整性要求较高的关键路段。综合评估发现,长期来看,合理选材与施工可降低全寿命周期养护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比。

(三)智能监测与裂缝预警系统的应用探索

随着智能交通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裂缝监测逐步从人工巡查转向智能感知。通过布设光纤传感器、位移计、裂缝图像采集设备等系统,实现对路面裂缝的实时监测与数据上传,形成动态预警机制。系统可自动识别裂缝宽度变化趋势,提前预判裂缝扩展风险,为养护决策提供数据支撑。部分地区已开展试点应用,在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监测精度方面取得初步成效。未来,融合物联网、大数据和 AI 算法将推动裂缝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升公路资产管理水平。

结论

高速公路路面裂缝的养护技术正逐步向智能化、绿色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本文分析了裂缝的成因与分类,总结了当前主流养护方法的优缺点,并结合实际案例评估了不同技术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合理选用养护技术并结合智能监测手段,有助于延长路面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未来应加强新材料和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应用,为实现高速公路的长效养护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涛 . 高速公路路面裂缝检测与养护新技术研究 [J]. 交通科技与管理 , 2025, 6 (09): 40-42.

[2] 李建娇 . 高速公路路面裂缝养护施工技术应用策略分析 [J]. 科技资讯 , 2025, 23 (01): 160-162.

[3] 陈永亮. 高速公路路面裂缝养护施工技术研究 [J]. 交通世界, 2024,(36): 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