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气候变化背景下水利工程调蓄能力优化策略分析

作者

黄自强

新疆水发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00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水文循环过程发生显著改变,极端水文事件频发,对水利工程调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疆北疆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农业基地,其水资源系统具有鲜明的冰川融水补给特征,气候变化背景下冰川退缩、降水格局改变使得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日益凸显。以天山北坡为核心的流域系统涵盖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玛纳斯河等重要水系,枯水期(冬季至次年春季)降水稀少、融雪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传统水利工程调蓄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的气候条件,亟需从系统性角度探索调蓄能力优化路径。本文基于北疆水资源特性,结合近年枯水年调水实践,深入分析水利工程调蓄能力提升的关键策略,为区域水资源安全保障提供科学参考。

1 气候变化对水利工程调蓄能力的影响机制

气候变化通过多重途径影响水利工程调蓄效能。气温升高导致冰川加速消融,短期内增加径流量,但长期将减少稳定水源补给;降水模式改变使得降水时空分布更不均衡,极端干旱事件频率增加;蒸发量增大加剧水库水量损失。这些变化直接削弱了水利工程的径流调节能力,传统基于历史水文数据的设计标准面临失效风险。北疆地区作为气候变化敏感区,其水文响应更为显著,冰川融水占比高的河流年内径流变异系数增大,枯水期延长,使得现有水利基础设施的调蓄能力与水资源需求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同时,气候变化还增加了水文预报的不确定性,给水库优化调度带来新的技术挑战。

2 水利工程调蓄能力优化的关键策略

2.1 枯水期蓄水优化

水利工程调蓄能力提升首先需要从设计层面进行针对性改进。针对北疆地区枯水期缺水核心问题,应重点优化山区水库蓄水弹性,对额尔齐斯河水库等骨干工程实施兴利库容动态调整,增加冬季蓄水预留空间,结合气象预测在秋季丰水期实施预蓄水策略。同时,在调水过程中与上游水库的梯级调度来充分的调蓄水量,满足枯水期有水可调局面。

2.2 调度模式革新

动态响应枯水期供需变化的调度模式革新是提升调蓄效能的核心。构建 " 冰川 - 水库 - 灌区 " 智能联动调度系统,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天山冰川消融量、积雪覆盖率,结合物联网实时采集水库水位、灌区土壤墒情数据,通过 AI 模型预测枯水期来水量与需水量,实现精准预报与科学决策。推行 " 丰蓄枯用 + 应急补水 " 调度策略,秋季优先蓄满水库,冬季按 " 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 " 分级配水,春季根据融雪进度动态调整供水计划。同时实施 " 多目标错峰调度 ",调整农业灌溉时间,推广膜下滴灌等节水技术,对高耗水企业实行枯水期错峰生产,保障额尔齐斯河下游湿地、乌伦古湖的最小生态流量,实现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

2.3 管理体系完善

强化枯水期应急保障的管理体系是调蓄能力优化的制度基础。建立 "流域统一调度 + 区域协同 " 管理模式,由地区水利部门联合成立枯水期调度专班,统一管理额尔齐斯河流域水资源,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跨区域协调。制定枯水年分级响应预案,根据来水量减少程度实施差异化管理措施,从限制高耗水工业用水到启动跨流域调水直至临时关停部分农业灌溉区,形成系统化应急响应机制。同时强化节水与应急储备,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并对农户节水给予补贴,在重点城市建设应急备用水源,构建多层次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3 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

3.1 技术创新驱动

水利工程调蓄能力优化的技术创新驱动应聚焦于高精度监测预报、工程材料革新和智能决策系统的协同发展。在监测预报技术方面,需构建天 - 空 - 地一体化的冰川积雪监测网络,整合卫星遥感(如 Sentinel-2、Landsat9)、无人机航测和地面自动气象站数据,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冰川消融预测模型,将枯水期来水预报精度提升至 85% 以上。智能决策系统建设应以数字孪生技术为核心,构建包含气候模型、水文模型和水资源分配模型的耦合系统,在地区各河流域等试点区域实现" 小时级" 调度响应,通过数字仿真预演不同气候情景下的调度方案。特别需要加强冰川水文过程的基础研究,建立气候变化敏感度分级指标体系,为工程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3.2 政策制度保障

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是调蓄能力优化的根本保障。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水利工程设计新标准,修订水库调度规程;建立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激励节水行为;完善水权交易市场,促进水资源高效流动。强化流域管理立法,明确各方权责,确保调度指令有效执行。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整合水利、气象、农业、环保等多方力量,形成管理合力。将气候变化适应纳入水资源规划体系,实施动态调整和弹性管理。

3.3 公众参与机制

调蓄能力优化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加强水资源危机意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水自觉性;建立用水户参与式管理机制,广泛听取利益相关方意见;培育专业化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提升基层水资源管理能力。通过信息公开和民主决策,增强水资源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水治理新格局。

4 结语

气候变化背景下水利工程调蓄能力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工程设计、调度模式和管理体系的协同创新。本文以北疆地区为例,提出的蓄水弹性提升、智能调度系统构建、流域协同管理等策略,为干旱区应对气候变化下水危机提供了可行路径。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化气候变化水文响应机理认识,发展更加精准的预测预报技术,完善适应性的水治理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完善和公众参与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水利工程调蓄能力,保障水资源安全,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形势下,这种系统化的调蓄能力优化策略对其他类似地区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柯明 , 韩义超 , 李波 . 跨流域调水工程中调蓄工程的调度研究 [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 2003(4):69-72.

[2] 刘红娟 . 甜水堡调蓄引水工程施工方案分析 [J]. 云南水力发电 ,2025,41(04):128-130.

[3] 秦民 , 李臻 , 陈志和 , 等 . 北江流域防洪骨干“调蓄”工程体系完善和优化策略 [J].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3,(11):9-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