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动车组牵引电机绝缘性能检测方法比较与评估标准研究

作者

刘家良 孔令凯 张宇航 朱嘉璐 王云涛 徐成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大学 吉林省吉林市 132299

引言

动车组作为轨道交通核心装备,运行稳定性依赖核心部件性能,牵引电机作为动力核心,绝缘系统是其正常工作的基础。牵引电机长期处于高电压、大电流、强振动等复杂工况,绝缘材料易老化降解,若未及时检测,可能引发严重故障。当前绝缘检测方法多样,在精度、速度、适用条件等方面差异显著,如何选合适方法并建立统一评估标准是关键。本文比较主流检测方法,分析技术特点,研究评估标准构建,为牵引电机绝缘系统高效运维提供支撑。

一、动车组牵引电机绝缘性能检测方法原理与特点

牵引电机绝缘性能检测需依据绝缘系统结构与失效机理,通过捕捉电场、热场作用下的物理量变化评估状态。介损检测借助交变电场中介质损耗角正切值(tanδ)反映老化程度,对受潮、局部老化敏感,适用于整体状态初步判断,但受环境温度、测试电压影响,需标准化测量。局部放电检测监测局部电场超限引发的放电现象,可识别内部微观早期缺陷,灵敏度高,能在击穿前预警,却易受电磁干扰,对设备分辨率要求高。绝缘电阻检测通过直流电压下的电阻值评估性能,操作简便、成本低,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可判断受潮、污染或贯通性缺陷,但对局部缺陷敏感性低,难发现早期微观损伤。

二、不同绝缘性能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

2.1 检测精度与灵敏度对比

检测精度与灵敏度是衡量绝缘性能检测方法有效性的核心指标,直接影响对绝缘缺陷的识别能力。介损检测在绝缘整体老化评估中表现出较好的精度,当绝缘材料发生整体性劣化时,介损值的变化呈现明显的规律性,通过精确控制测试环境参数,可实现对老化程度的定量评估,但其对局部微小缺陷的灵敏度较低,难以捕捉局部放电引发的早期绝缘损伤。局部放电检测在灵敏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检测到微米级缺陷引发的微弱放电信号,甚至在绝缘电阻和介损值尚未发生明显变化时,即可发现潜在的故障隐患,为早期预警提供依据,但其检测精度易受检测设备带宽、抗干扰能力的影响,需要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进行数据解析。绝缘电阻检测的精度相对较低,其测量结果受测试电压施加时间、环境湿度等因素影响较大,通常只能作为绝缘性能的定性判断依据,难以实现对绝缘状态的精细化评估,但在检测大面积绝缘受潮或严重破损时,能够快速给出明确的判断结果。

2.2 适用场景与操作难度对比

不同检测方法的适用场景与其技术特性密切相关,操作难度则影响其在实际运维中的推广应用。介损检测需要专业的测试仪器和标准化的测试流程,通常适用于动车组定期检修中的离线检测,能够对牵引电机绝缘系统进行全面评估,但难以在列车运行过程中实现实时监测,且测试前需对电机进行充分放电,操作步骤相对繁琐。局部放电检测可分为离线检测与在线监测两种模式,离线检测适用于检修车间的深度检测,通过施加特定电压激发局部放电信号,实现对绝缘缺陷的定位与量化;在线监测则可在列车运行过程中实时采集放电信号,及时发现动态工况下的绝缘问题,但在线监测系统的安装与调试难度较大,需要解决传感器布置、信号传输抗干扰等技术难题。绝缘电阻检测操作简便,仅需使用兆欧表等简易设备,适用于现场快速排查,可在列车停靠间隙完成检测,尤其适合对绝缘受潮、表面污染等常见问题进行初步判断,但难以满足对绝缘内部缺陷的深度检测需求。

2.3 经济性与时效性对比

经济性与时效性是选择绝缘性能检测方法时需考虑的实际因素,直接关系到运维成本与故障响应速度。介损检测设备成本中等,单次检测时间较长,需要对电机进行停机处理,适用于计划性检修,长期来看可通过提前发现绝缘老化趋势降低故障成本,但频繁检测会增加停机时间,影响列车运营效率。局部放电检测设备成本较高,尤其是在线监测系统的初期投入较大,但其能够实现早期预警,避免重大故障发生,从全生命周期成本来看具有较好的经济性,且在线监测的时效性强,可在故障萌芽阶段及时发出警报,为维护决策提供快速支持。绝缘电阻检测设备成本低廉,单次检测时间短,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多台电机的检测,适合大规模普查,但其时效性局限于检测瞬间的绝缘状态,难以反映绝缘性能的动态变化,对于突发性绝缘故障的预警能力较弱。

三、动车组牵引电机绝缘性能评估标准构建

3.1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评估指标体系需综合反映绝缘状态与风险,包含基础电学和特征性参数。基础参数有绝缘电阻、介损值等,直观体现基本性能;特征参数包括局部放电量、频次、相位分布等,描述缺陷发展程度。指标体系需考虑运行工况,针对不同转速、负载下的特性差异,设置动态参数权重,如高速重载时提高局部放电参数权重。同时,指标应易通过现有方法获取,具备明确物理意义,便于运维人员应用,通过多参数协同分析实现全面评估。

3.2 评估阈值的确定方法

评估阈值是判断绝缘性能是否达标、是否需要维护的临界值,其确定需结合绝缘材料的特性、电机的运行环境及故障统计数据。基于实验室加速老化试验,可获取绝缘材料在不同老化阶段的参数变化规律,确定不同寿命阶段的阈值范围,例如通过对新电机绝缘系统进行老化试验,得到介损值随老化时间的变化曲线,将曲线拐点对应的数值作为预警阈值。结合现场运维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实际运行中的阈值,收集大量同型号牵引电机的检测数据,通过正态分布、Weibull 分布等模型分析参数的分布特征,将 95% 置信区间的上限作为安全阈值,确保阈值的实用性与可靠性。

3.3 评估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

绝缘性能评估标准并非一成不变,需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实际应用中的复杂情况。基于列车运行里程与服役时间,设置阶段性调整系数,随着运行里程的增加,绝缘材料的老化程度逐渐加深,评估阈值应相应调整,例如每运行 10 万公里,将局部放电预警阈值提高 5% ,以反映绝缘性能的自然衰减趋势。结合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行动态修正,在高湿度、高海拔等特殊环境下,绝缘材料的性能会受到额外影响,需根据环境参数实时调整评估标准,例如在湿度超过 80% 时,将绝缘电阻的合格阈值降低20% ,以避免误判。建立基于故障反馈的标准优化机制,定期收集绝缘故障案例,分析现有评估标准的不足,对指标体系与阈值进行修订,通过持续迭代提升评估标准的科学性与适应性,确保其能够准确反映牵引电机绝缘系统的真实状态。

四、结语

动车组牵引电机绝缘性能检测与评估对列车安全运行意义重大。介损检测、局部放电检测、绝缘电阻检测各有优劣,需依目标、场景和成本合理选择。评估标准构建以多参数指标体系为核心,通过科学定阈值和建动态调整机制实现精准判断。未来可探索多方法融合,结合人工智能提升效率与准确性,加强材料老化机理研究优化标准。完善检测技术与评估体系,能提升运维水平,为轨道交通安全高效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杰波 . 电动车组牵引电机装车后的温升试验方法研究 [J]. 铁道机车车辆 ,2008,28(B12):4.

[2] 张春 , 黄天立 . 动车组牵引电机轴承剩余寿命预测方法研究 [J].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18,27(1):4.

[3] 谭喜堂 , 刘爱雷 , 朱琴跃 , 等 . 动车组牵引电机温升测试系统设计研究 [J].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