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背景下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
钱小清
富源县林业和草原局 云南富源 655500
引言:新时期以来我国林业工程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国土绿化、生态修复、森林城市建设等重大工程相继实施,优质苗木资源需求不断攀升。但受传统粗放式育苗模式、移植造林技术落后等因素制约,林业苗木普遍存在质量不高、成活率低等成为制约林业工程高质量发展突出短板的问题。为此破解这一瓶颈,迫切需要加快先进育苗和移植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建立起与新时期林业工程建设相适应的现代化苗木培育与造林体系。
1 新时期背景下林业工程苗木培育技术
1.1 精准育苗地选择与土壤改良
精准选择育苗地作为保障苗木优质高效生产的首要环节,需技术人员结合不同树种生物学特性,优先对光照充足、排水良好、土壤肥沃且无病虫害的地块进行规划布局 [1]。例如,对于喜光树种应避开阴坡;耐旱树种则需远离低洼积水区,借由“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实现育苗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选址确定后,技术人员可采取深耕翻土、增施有机肥、添加微生物菌剂等综合措施对育苗地土壤进行系统改良。深耕翻土的深度应 ⩾30cm ,彻底打破土壤板结层,为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通气透水条件。增施腐熟农家肥可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结合功能型微生物菌剂的添加,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为苗木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基质。并且针对不同土壤酸碱度问题还可分别施用石灰或硫磺粉进行调理,将 pH 值调控在适宜范围。同时应用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苗圃温湿度、光照强度及CO2 浓度等环境因子,并通过遮阳网、喷雾系统等设备进行动态调控,实现育苗地小气候优化,为苗木生长营造最佳环境。
1.2 种子处理与播种优化
科学开展种子处理是提高出苗率和苗木成活率的关键。针对休眠类种子,可采用分层温水浸泡法进行预处理,即先用 45℃温水浸泡 24 小时,再转入 25°C 水中浸泡 48 小时,有效打破种皮对胚芽萌发的抑制作用 [2]。在浸泡过程中,还可结合 100-200ppm 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利用其促进细胞分裂和伸长的特性,进一步加快种子萌发进程。种子预处理完成后,需根据树种特性合理选择播种方式。小粒种子宜采用条播,播种行距控制在 15~20cm ;大粒种子则适宜点播,株距把握在 10~15cm⨀ 。播种时应注意播深的控制,覆盖一层 0.5~1cm 厚度的腐殖土,既可保湿又有利出苗。为预防出苗后的立枯病发生,播后还可喷洒生物菌剂进行前期预防,提高幼苗的抗病能力。
1.3 智能化幼苗抚育
新时期背景下,智能化幼苗抚育是提升苗木品质、降低管理成本的必由之路。林业部门可借助无人机搭载的多光谱传感器,定期对苗圃进行数据采集,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苗木株高、冠幅、叶绿素含量等生长指标进行快速解析,及时发现长势异常个体,为针对性补救处理奠定基础。在苗木灌溉管理方面,出苗后应及时撤除地膜,改用滴灌系统进行定额供水。滴灌通过毛管作用将水分缓慢渗入根区,维持土壤含水量在 15%~20% 的最佳范围,既满足苗木生长需求,又能避免过湿导致的根系腐烂。配合水分管理,还要做好苗期的精准施肥。基于测土配方原理,结合苗木生长进程合理制定水溶肥方案,在幼苗期以 2:1:1 的氮磷钾比例为主,快速生长期则增加钾肥比例至1 :1 :2,有效匹配苗木不同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
2 新时期背景下林业工程苗木移植造林技术
2.1 苗木选择与分级
苗木选择乃造林成败的先决条件,在树种选择上,应优先考虑本地乡土树种,其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已高度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移植成活率普遍较高。对于外来树种,则须通过为期 3 ~ 5 年的引种试验,全面评估生长、抗逆、景观等多方面表现,择优筛选确保适应性。在苗木质量把关上,可参照《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国家标准,重点选用 I 级苗进行移栽,即胸径 ⩾4cm 、地径 ⩾2cm 、根系完整度 ⩾90% ,从源头确保移植成活率达到 90% 以上。对于珍稀树种或生长缓慢树种,不妨采用扦插、嫁接或组织培养等无性繁殖技术进行扩繁,最大限度地保留母本的优良性状,加快造林进程。
2.2 移植时机与方法
要提升苗木移栽的成活概率,关键在于把握合适的移植时间以及运用先进的移植办法,此二者堪称重中之重[3]。在移植时机方面,北方区域适宜于春季的 3 月到 5 月展开移栽工作,在这个时间段,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开始解冻,而且苗木树液的流动较为缓慢,这样的条件利于苗木较快地恢复生长态势;而南方地区的移栽时间段可酌情延长至秋季的9 月到11月,凭借雨季湿度较高的环境条件,推动苗木根系扎根固土。就移栽方法来说,需按照苗木的具体规格,采用与之对应的带土球起挖技术。针对胸径大于或等于 5 厘米的大型乔木,土球的直径应当为胸径的 6 到 8 倍,例如在银杏进行移栽的时候,需将土球控制在 80 至 100 厘米的范围,同时使用草绳或者无纺布对其加以包裹并固定,以此最大程度降低对根系的损害。
2.3 移植后精细化管理
当苗木完成移栽后,需马上浇足量的定根水,以此推动土壤和根系能够密切相连。在接下来的阶段,就要依据土壤具体的干湿状况,以灵活多变的方式运用像滴灌、喷灌之类的节水灌溉办法来补充水分,使得土壤的含水量稳固保持在 15% 至 20% 这个最为合适的范围。在追肥上,可于移栽后 30 天左右喷施 50ppm 浓度的生根粉,加快新根萌发;入秋后则要及时补充磷钾肥,提高苗木的抗寒抗冻能力。对于移栽后的大型乔木,应搭设三脚架进行支撑固定,以防大风导致根系松动影响成活。支撑架高度以不超过树高的1/3 为宜,将支撑点设置在主干部位,避免损伤树皮。
2.4 生态友好型病虫害防治
近些年来,随着化学农药使用量的不断攀升,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生态负效应日益凸显。为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应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化学农药施用。例如,针对美国白蛾等食叶害虫,可投放周氏啮小蜂等专食性天敌,或喷洒白僵菌、绿僵菌等生物制剂,有效控制虫口密度;针对蚜虫、介壳虫等刺吸式害虫,可在树干悬挂黄板诱杀,结合树干缠绕防虫胶带阻断害虫爬行,达到物理隔离的防治效果。通过生物-物理联合防控,可使化学农药减量 50% 以上,显著降低造林工程的环境负荷。值得一提的是,林业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离不开数字化管理手段的支撑。建议借助物联网技术,为每一株造林苗木建立“一树一档”的电子健康档案,及时记录苗木生长状况及病虫害发生动态,积累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为后续的精准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广大林业工作者要把先进育苗移栽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紧密结合,加快构建精准化、智能化、生态化的现代林业发展体系,并且还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着力突破苗木培育、造林绿化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为林业工程提质增效、林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相信在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林业工程建设必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进而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林娥 . 林业工程苗木育苗培育及造林技术 [J]. 中国林副特产 ,2025,(03):57-58.
[2] 黄建国 . 林业工程中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探析 [J]. 中国林业产业 ,2024,(12):72-73.
[3] 孔波 , 孔震 . 新时期背景下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 [J].农业灾害研究 ,2024,14(12):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