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住宅建设项目中土木工程造价控制实践研究
赵雪婷
新疆澳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83000
引言
随着“双碳”目标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装配式住宅作为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载体,其建设规模逐年扩大。然而,相较于传统现浇住宅,装配式住宅在构件生产、运输、装配等环节涉及更多专业协同与成本要素,导致工程造价往往偏高,成为阻碍其规模化推广的关键瓶颈。当前,部分项目存在造价控制仅聚焦施工阶段、忽视前期设计与后期运维的问题,且缺乏系统性管控工具与方法,难以实现全流程成本优化。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装配式住宅建设项目的土木工程造价控制实践,探索符合行业实际的管控路径,对降低项目成本、推动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装配式住宅建设项目土木工程造价控制的核心问题
1.1 设计阶段造价管控缺失
设计阶段作为装配式住宅造价控制的源头,其方案合理性直接影响后续全周期成本。当前部分项目存在设计与生产施工脱节现象,构件标准化程度低,导致不同项目间构件通用性差,生产模具重复投入,增加生产成本;同时,设计人员对装配式技术理解不足,构件选型未充分考虑运输与装配便利性,如预制墙板尺寸设计超出运输车辆限宽,需额外增加运输加固成本,或构件连接节点设计复杂,提高现场施工难度与材料消耗;此外,设计阶段未开展全面的成本测算,仅依据经验估算造价,易导致设计方案与成本目标脱节,后期出现大幅造价超支。
1.2 施工阶段成本动态管控不足
施工阶段是装配式住宅造价落地的关键环节,但其动态管控能力不足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构件进场验收流程不规范,部分项目未严格核查构件尺寸偏差、外观质量等指标,导致不合格构件进场后需返工更换,不仅产生额外的构件采购与运输成本,还延误工期造成人工窝工损失;另一方面,现场装配施工组织不合理,如吊装设备调度混乱,预制构件吊装顺序缺乏科学规划,导致吊装机械闲置等待,增加机械使用成本;同时,施工过程中变更签证管理不规范,部分变更未履行严格的审批流程,且未及时进行成本核算,如临时调整预制楼梯安装方式,未评估变更对人工、材料成本的影响,导致变更成本失控;此外,现场施工人员对装配式施工工艺不熟悉,操作失误率较高,如构件安装对位偏差过大,需拆除重装,造成构件损坏与工期延误,进一步推高施工成本。
2 装配式住宅建设项目土木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策略
2.1 基于 BIM 技术的设计阶段造价优化
BIM 技术为装配式住宅设计阶段造价优化提供了高效工具,可实现设计与成本的深度融合。首先,利用 BIM 模型的参数化特性,推动构件标准化设计,通过建立项目构件族库,实现同类构件的参数化调整与复用,如统一预制梁、板的截面尺寸与钢筋配置,减少模具种类,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同时,借助BIM 可视化功能,在设计阶段进行构件装配模拟,提前发现构件碰撞问题,如预制墙板与管线预埋位置冲突,及时优化设计方案,避免后期施工返工;其次,将 BIM 模型与造价软件联动,实现设计方案的实时成本测算,设计人员可根据成本数据动态调整方案,如对比不同预制率下的造价差异,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性价比最高的预制率方案。
2.2 施工阶段动态造价管控体系构建
构建施工阶段动态造价管控体系,可实现成本的实时监控与调整。一是建立构件全流程追溯机制,利用物联网技术为每个预制构件赋予唯一识别码,记录构件生产、运输、进场验收等信息,确保进场构件质量合格,减少因构件质量问题导致的成本损失;同时,通过构件追溯数据,分析构件生产周期与运输时间,优化构件进场计划,避免构件积压或短缺,降低现场仓储成本与工期延误风险。二是完善施工过程成本动态监测,依托信息化平台实时采集施工过程中的人工、材料、机械使用数据,如预制构件吊装数量、人工工时消耗、机械台班使用情况等,与成本计划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成本偏差,如某分项工程人工成本超出计划 10% ,深入排查原因,采取调整施工班组、优化施工工艺等措施控制成本。三是规范变更签证管理流程,明确变更签证的申请、审核、批准权限,要求变更前必须进行成本测算,提交变更成本分析报告,经多方确认后方可实施;同时,建立变更签证台账,定期汇总分析变更原因与成本影响,为后续项目提供经验借鉴,避免同类变更重复发生。
3 装配式住宅建设项目土木工程造价控制的实践保障
3.1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专业人才是装配式住宅造价控制实践的核心保障,当前行业缺乏既懂装配式技术又精通造价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企业应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定期组织员工参加装配式建筑技术与造价管理培训,如邀请行业专家开展 BIM 技术在造价控制中的应用、装配式构件成本测算方法等专题讲座,提升员工专业能力;同时,安排员工参与装配式住宅项目实践,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让经验丰富的员工指导新人,积累实际项目造价管控经验。另一方面,高校应优化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在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等专业中增设装配式建筑技术、BIM造价应用等课程,培养具备装配式住宅造价管控能力的应届毕业生;此外,行业协会可组织开展装配式造价专业技能竞赛,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促进从业人员提升专业水平,为装配式住宅造价控制提供人才支撑。
3.2 信息化管控平台搭建
信息化管控平台是实现装配式住宅造价高效管控的重要工具,需整合各阶段数据资源,提升管控效率。平台应具备数据集成功能,实现设计阶段 BIM 模型、施工阶段进度与成本数据、运维阶段维护记录等数据的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如施工单位可通过平台直接获取设计单位的构件信息与成本数据,无需重复录入,减少数据误差;同时,平台应具备成本分析功能,可自动对比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生成成本偏差分析报告,如某分项工程材料成本超出计划,平台可快速定位超支原因,是材料价格上涨还是用量超标,并提供可视化图表展示,帮助管理人员直观了解成本情况。
4 结语
装配式住宅建设项目的土木工程造价控制是一项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工程,涉及设计、施工、运维等多个阶段,面临管控缺失、动态调整不足、协同性差等多重问题。通过基于 BIM 技术的设计优化、施工阶段动态管控体系构建及全生命周期协同机制建立,可有效解决当前造价控制中的核心痛点,降低项目成本。同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平台搭建与行业标准体系完善,为造价控制实践提供了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路小莎. 装配式住宅施工阶段供应链的风险分析[D]. 兰州交通大学,2021.
[2] 温馨 .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装配式住宅推广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 [D].北京建筑大学 ,2022.
[3] 谭萍. 高层装配式住宅设计风险评价 [D]. 中南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