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与实践路径
于军
大连市普兰店区锦泓自来水有限公司 辽宁省大连市 116200
引言: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推进,企业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发展路径以适应竞争环境;另一方面,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要求企业必须注重效益与效率并重,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党建工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不仅是政治任务,更是推动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抓手。党支部作为企业党建工作的基本单元,通过“双融双促”模式,即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党建与队伍建设深度融合,推动党的建设和企业发展的双向促进,已成为新时代党建工作的重要创新形式。本文旨在从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两个层面系统探讨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并以“双融双促”模式为例,深入剖析其在企业发展中的实践成效及进一步优化的方向。
一、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1.1 党建与企业治理的内在关联
企业治理不仅是经济运行的核心问题,也是政治领导的重要体现。党建工作通过强化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将党的领导嵌入企业治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了政治性与经济性的有机统一。在治理结构上,党支部既是政治引领的前哨,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凝聚发展合力的重要纽带。通过完善制度安排,党建能够推动企业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严谨的执行机制与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提升治理效能。在发展理念上,党建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种理念为企业塑造正确的发展导向提供了根本保障。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中,党建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战略任务的落实与社会责任的履行。因此,从治理结构与发展理念两个层面看,党建与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天然的契合点,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治理优势,最终体现在发展质量与竞争力的提升上。
进一步而言,党建工作能够有效嵌入企业治理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保证企业在战略制定、资源配置、风险管控等关键领域始终与国家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党组织在治理中的作用并非抽象存在,而是通过明确议事规则、建立权责清晰的决策体系、发挥集体领导与民主监督功能,使治理更加公开透明和高效运作。例如,在重大投资决策、资本运作、国际化拓展等领域,党组织能够结合国家政策导向提出指导意见,帮助企业有效规避风险,把握机遇。同时,党建在治理中的引领作用,还能有效防止企业陷入短期逐利的误区,推动其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与长远发展。
此外,党建与治理的深度结合,还体现在其对治理文化的塑造上。党组织通过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推动形成廉洁自律、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组织氛围。这种文化不仅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员工的行为方式,还能形成强大的价值黏合力,使全体员工在面对复杂环境和挑战时能够保持一致的目标和方向。由此可见,党建不仅仅是“外加的政治任务”,更是内嵌于企业治理逻辑之中的核心要素,它通过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的有机转化,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思想根基。
1.2 “双融双促”模式的理论价值
“双融双促”模式是党建工作在企业基层治理中的重要创新,它通过将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人才建设等核心环节深度融合,实现了党建与业务的双向促进。从理论价值上看,该模式体现了党建工作由“单向驱动”向“双向互动”的转变,即党建不仅服务于政治目标,也通过与业务工作的深度结合,实现对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促进。这种模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引领的有效落实。通过党建工作融入企业发展,确保企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二是组织动员的有效发挥。党支部作为战斗堡垒,能够通过“双融双促”凝聚全体员工的力量,推动形成共识与合力;三是发展动力的有效激发。党建与企业业务的深度结合,使党建不再停留在形式,而是通过实际作用提升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从而形成党建引领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理论层面,“双融双促”模式体现了党建与企业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党建是政治属性最突出的工作,而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两者在逻辑上看似存在差异,但通过“双融双促”的实践,党建的政治优势与企业的经济功能实现了互补与融合,形成了一种政治与经济良性互动的机制。这种互动不仅能够提升党建工作的实效性,还能拓展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具体而言,在企业战略实施中,党建通过组织引导和思想凝聚,使员工对战略目标形成高度认同;在团队建设中,党建能够通过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团队合作与责任分担;在创新驱动中,党建则通过价值导向激励员工迎难而上,勇于突破。
此外,“双融双促”模式的价值还在于推动党建工作从“被动附属”向“主动引领”转变。在传统认知中,党建容易被视为一种独立的政治性任务,与企业业务发展存在一定割裂。然而,在“双融双促”框架下,党建被设计为与业务工作深度契合的环节,不仅是生产经营的推动力,也是人才建设的源泉。例如,通过建立党员责任区和示范岗,党建工作可以直接服务于生产一线,转化为具体的生产力;通过设立党员培训和导师机制,党建又能够直接服务于员工能力提升和队伍建设,从而实现党建价值的多维度体现。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党建工作的现实意义,也使企业能够真正感受到党建带来的发展红利。
最后,从长远来看,“双融双促”模式的理论价值还在于其提供了一条党建与企业治理深度融合的制度化路径。它既回应了新时代企业对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也为党建工作在新时代经济环境下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通过这一模式,企业可以在政治与经济两个维度上实现“双轮驱动”,从而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二、党建引领的作用机制
2.1 政治引领与战略导向
党建的首要作用在于政治引领,党支部通过“双融双促”模式,将党的方针政策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确保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国家战略高度一致。在战略制定环节,党组织能够通过参与决策和监督,帮助企业把握大局和方向,避免盲目跟风或偏离主线。在战略落实环节,党建强调的纪律意识与组织观念,可以强化企业执行力,保障战略措施的有效落地。此外,通过强化理论学习与思想教育,党建能够增强党员和员工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政治引领不仅体现在方向把控上,也体现在企业文化的培育上,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政治生态,党建能够为企业战略实施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2.2 制度建设与治理优化
党建引领下的“双融双促”模式,能够推动企业制度体系的完善与治理能力的优化。党支部通过建立健全“三会一课”、民主评议、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将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企业治理优势。例如,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党组织能够发挥监督和把关作用,防止人事决策中的不正之风,确保人才选拔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在监督管理中,党组织通过纪检和考核机制,推动企业形成清正廉洁的治理氛围。在具体治理环节中,党建工作能够通过制度嵌入实现权责清晰、流程规范和监督有效,从而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风险。制度建设不仅是企业稳健运行的保障,也是实现长远发展的前提,而党建工作则通过“双融双促”模式,使制度建设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长效化。
2.3 人才激励与文化培育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党建工作在“双融双促”模式中能够有效发挥对人才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党支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理想,从而增强其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党建能够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党员骨干在技术攻关、项目管理等领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进而带动整体员工队伍素质的提升。在文化建设层面,党建强调“以文化人”,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和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企业氛围。这样的文化不仅能够增强员工凝聚力,还能够激发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从而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党建引领下的实践路径——以“双融双促”为例
在实际应用中,“双融双促”模式通过多种具体路径实现党建与企业发展的深度融合。首先,在组织运行上,将党支部建在生产一线,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任务同部署、同落实,使党组织真正成为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其次,在业务融合上,党支部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和党员先锋队,将党建目标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力,推动党员在关键岗位和重点项目中发挥模范作用。再次,在人才培养上,党支部注重发挥党员的引领作用,通过“传帮带”机制帮助青年员工成长成才,形成梯队合理的人才结构。最后,在文化建设上,通过组织主题党日、红色教育、志愿服务等活动,将党建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结合,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影响力。这些实践路径表明,“双融双促”模式不仅是党建工作的创新探索,更是推动企业治理与发展质量提升的有效抓手。
结论
综上所述,党建引领是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双融双促”模式作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创新形式,为企业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政治引领、制度建设和人才文化三方面,能够有效提升企业战略执行力、治理水平和发展动力。实践证明,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未来,企业应进一步探索“双融双促”模式的深化路径,推动党建工作与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国际化经营等新战略的结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党建引领将为企业在新时代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支撑。
参考文献
[1] 赵润彪 . 党建引领非公有制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4.DOI:10.27032/d.cnki.ggdwu.2024.001974.
[2] 慕石雷 . 内蒙古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4.DOI:10.27230/d.cnki.gnmsu.2024.000008.
[3] 王旭 . 新时代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研究 [D]. 东北师范大学 ,2024.DOI:10.27011/d.cnki.gdbsu.2024.00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