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邓小平: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
杨扬
中共弥渡县委党校
一、初步构建:“小康之家”——“中国式的现代化”
(一)“现代化”:共和国的必经之路
现代化(modernazation)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客观现象,是国家社会跨入现代文明的必经之路。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指导下,我们对现代化的探索近乎停滞,生产力水平低下是其重要表征。但我国较早提出现代化却是从 60 年代开始,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目标,从 1949 年后的 20 多年,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工业化国家,为后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好了基础;1978 年后,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刀阔斧地进行现代化建设;2012 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逐步校准现代化发展道路,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纵观我们在现代化道路上的探索历程,在我国不算漫长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上,邓小平是其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二)化用“小康”:接续现代化建设任务
1978 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后集中访问了一批国家汲取现代化建设经验,并认为中国当前的现代化目标必须要进行调整。在 1979 年 3 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概念;1979 年 12月 6 号,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他再次重申“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这是一种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景。随着实践的发展,邓小平将这一发展阶段明确为叫“小康社会”。他脱离以西方为代表的单一语境,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一概念来表述中国人民将要达到的生活水平,与中国实际相契合,形象地描绘了中国现代化的图景,将其转化成为群众切肤可感的形态,为此后现代化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铺就底色:“共同富裕” + “三步走”发展战略
(一)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构想,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986 年9 月2 日,邓小平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的采访,他批评了“文革”时期“宁要穷的共产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的错误观念,并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条件。”事实上,进入八十年代以来,面对大量外资的引入,邓小平一直在小心翼翼地处理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但除了他巧妙的“黑猫白猫论”之外,面对华莱士的问题,他给出了近乎标准的回答,向外界宣称我们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上要坚定不移遵循的原则。至此,现代化建设与共同富裕目标紧密联结,契合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这是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深度思考、巧妙设计的必然结果。
(二)“三步走”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
蓝图已绘就,为逐步推进现代化目标,在 1980 年 1 月 16 日的中共中央干部会议上,邓小平强调要加紧经济建设和四个现代化建设。在讲话中,他提出要分两步走在本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1987年8月29日,他提出“三步走”的雏形:“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直至 1987 年 10 月,根据邓小平的设想,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这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典范之一,确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图,让群众先解决“吃饱饭”问题、再迈入“小康之家”,进而在充裕的物质基础支撑下基本实现现代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理论指导实践,在“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疾驰前进,到 20 世纪末,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 1980 年的基础上翻了两番,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
(三)提供方向: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意义
邓小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巧妙设计为当下和今后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把好了大方向。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前者擘画了宏伟蓝图,后者不断继承和发展前者。
从立场观点上来说,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要搞现代化,决不能搞自由化,决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绝不走一些西方国家通过战争、殖民和掠夺实现现代化的老路,两者都强调必须要走自己的路;从本质属性来说,邓小平坚决贯彻“公有制占主体”和“共同富裕”两个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他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非两极分化。接续邓小平的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大踏步前行,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之一;从出发点来说,邓小平充分考虑到人口众多等中国实际,以中国视角来切入现代化建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则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强调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与复杂性;而从更高层次的需求来说,邓小平强调:“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则将其概括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警惕西方追求单一物质生产而掉入“异化”陷阱。
质言之,不论是在世界观或方法论上,邓小平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上的有效经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拓展提供了方向和应当遵循的原则,对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之有至关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结语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至今,我国沿着现代化的轨迹留下了深浅不一的足迹。但不可置否,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构建了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和发展版图,他对现代化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化用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面对改革初期诸多尖锐庞杂的问题,他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标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词,清理了改革路途中源源不断的荆棘丛。而在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直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如期、甚至提前实现现代化的既定目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新时代十年里持续得到延伸与拓展,推动“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现代化”的成功转型。回望历史,我们仍感念这位伟大的改革先驱,他的思想与实践历经反复淘洗仍熠熠生辉,仍给予我们以我们新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邓小平讲话实录》编写组 .《邓小平讲话实录(全三卷)》[M]. 北京:红旗出版社,2018.
[2]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全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傅高义 . 邓小平时代 [M]. 北京:三联书店,2012.
[4] 厉以宁等 . 共同富裕: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 [M]. 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2.
[5] 赵凌云,楚武干 . 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J].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04).
作者简介:杨扬,女,1996.7, 白族 , 云南大理 , 硕士研究生 , 助理讲师 ,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