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汽车底盘件冲压开裂成因及控制策略探究

作者

杨傲

皖江工学院 安徽马鞍山 243031

引言

汽车底盘件包括车架、悬架、转向系统等关键部件,其主要通过冲压工艺成型,具有结构复杂、强度要求高、形状不规则等特点。冲压工艺作为一种高效的金属加工方法,能实现底盘件的批量生产,但在生产过程中,冲压开裂问题时有发生。开裂不仅会导致零件报废,增加生产返工率,还可能因裂纹的存在降低零件的力学性能,影响汽车的行驶安全。随着汽车工业对轻量化、高强度的追求,高强度钢板等新材料在底盘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冲压开裂问题也愈发突出。因此,深入探究汽车底盘件冲压开裂的成因,并制定针对性的控制策略,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障汽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汽车底盘件冲压开裂的基本认知

(一)冲压开裂的定义与表现形式

冲压开裂是指在冲压成型过程中,金属材料因受力超过其塑性极限而产生的局部断裂现象。在汽车底盘件中,开裂多表现为零件表面或边缘出现的线性裂纹,部分裂纹可能贯穿零件厚度,导致零件完全失效。根据开裂发生的阶段,可分为拉深阶段开裂、弯曲阶段开裂、翻边阶段开裂等;根据裂纹的形态,可分为局部颈缩后开裂、剪切式开裂、撕裂式开裂等。

(二)冲压开裂对汽车底盘件的影响

冲压开裂对汽车底盘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质量、安全和经济性三个方面。从质量角度看,开裂会直接导致零件报废或性能下降,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的强度、刚度等指标;即使裂纹未贯穿零件,也可能成为使用过程中应力集中的源头,在汽车行驶的振动和载荷作用下逐渐扩展,最终引发零件失效。从安全角度看,底盘件作为承载和传力部件,其开裂可能导致汽车操控性下降、行驶不稳定,甚至引发交通事故,对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三)冲压开裂的形成机理

冲压开裂的形成机理与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密切相关。在冲压过程中,材料受到外力作用发生塑性变形,当局部区域的变形量超过材料的最大塑性延伸率时,就会出现颈缩现象,随后在颈缩处产生裂纹并逐渐扩展,最终导致开裂。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取决于其内部的晶体结构、化学成分、组织状态等因素,同时也受到外部冲压工艺参数(如冲压速度、压边力、模具间隙)和模具结构的影响。在变形过程中,材料内部的应力分布不均匀是导致局部开裂的重要原因,例如在零件的拐角、凸起等复杂部位,往往因应力集中而先出现裂纹。

二、汽车底盘件冲压开裂的主要成因

(一)材料性能不符合要求

材料性能是影响冲压开裂的根本因素。若材料的塑性指标(如延伸率、断面收缩率)过低,在冲压变形过程中难以承受较大的塑性变形,易发生开裂;材料的化学成分不合格,如含碳量过高或存在有害杂质,会降低材料的塑性和韧性,增加开裂风险。此外,材料的力学性能不均匀,如同一批次材料的硬度、强度存在较大差异,或材料内部存在夹杂、疏松等缺陷,会导致冲压过程中应力分布不均,在缺陷处率先产生裂纹。材料的板厚精度不足也可能引发开裂,板厚过薄的区域在冲压时易因受力过大而破裂。

(二)冲压工艺参数设置不合理

冲压工艺参数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成型过程的稳定性。压边力设置不当是导致开裂的常见原因,压边力过小会使材料在拉深过程中出现起皱,而起皱部位在后续变形中易产生应力集中导致开裂;压边力过大则会增加材料流动的阻力,使变形区的拉力增大,超过材料的塑性极限引发开裂。冲压速度过快会使材料的变形速率超过其塑性适应能力,导致材料脆性增加,易发生开裂;冲压速度过慢则可能因材料变形时间过长而产生局部硬化,降低塑性变形能力。此外,凸凹模间隙不均匀或不合适,会使材料在成型过程中受到额外的剪切力或挤压应力,导致局部开裂;润滑不良会增加材料与模具之间的摩擦力,阻碍材料流动,使变形区的应力增大,引发开裂。

(三)模具设计与制造存在缺陷

模具是冲压成型的关键工具,其设计与制造质量对冲压开裂有重要影响。模具的结构设计不合理,如零件的成型圆角过小,会导致材料在拐角处因弯曲应力过大而开裂;模具的拉延筋布置不当,无法有效控制材料的流动速度和方向,会使局部区域材料供应不足或过度拉伸,引发开裂。模具的表面质量较差,如存在划痕、毛刺或粗糙度超标,会增加材料与模具之间的摩擦阻力,阻碍材料流动,同时可能在材料表面产生划伤,进而发展为裂纹。模具的制造精度不足,如凸凹模的尺寸偏差、平行度误差等,会导致冲压过程中材料受力不均,增加开裂的可能性。

三、汽车底盘件冲压开裂的控制策略

(一)严格控制材料质量

控制材料质量是预防冲压开裂的基础。企业应选择符合冲压要求的材料,确保材料的塑性指标、化学成分、力学性能等满足设计标准,优先选用塑性好、韧性高的钢材,并对材料进行严格的进厂检验,包括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测试和表面质量检查,剔除不合格材料。对于高强度钢板等特殊材料,应根据其性能特点制定专门的采购标准,确保材料的成型性能与冲压工艺相匹配。同时,要加强材料的储存和管理,避免材料因受潮、锈蚀或碰撞而产生缺陷,保证材料在冲压前处于良好状态。

(二)优化冲压工艺参数

通过优化冲压工艺参数,可有效减少开裂现象。合理设置压边力,根据材料的性能、零件的形状和厚度,通过试冲确定最佳压边力,确保材料既能顺利流动又不产生起皱,对于复杂形状的零件,可采用分段式压边力控制,根据不同成型阶段的需求调整压边力大小。优化冲压速度,根据材料的变形特性选择合适的冲压速度,避免因速度过快导致材料脆性增加或过慢导致材料硬化。调整凸凹模间隙,使其与材料厚度相匹配,保证间隙均匀,减少材料成型过程中的附加应力;改善润滑条件,选用合适的润滑剂,均匀涂抹在材料与模具的接触表面,降低摩擦阻力,促进材料流动。此外,可通过采用温热冲压等先进工艺,提高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减少开裂风险。

(三)改进模具设计与制造

改进模具设计与制造是控制冲压开裂的关键环节。优化模具结构设计,增大零件成型的圆角半径,减少应力集中;合理布置拉延筋,通过调整拉延筋的高度、间距和位置,有效控制材料的流动,确保各部位材料变形均匀。提高模具的表面质量,对模具工作表面进行抛光、镀铬等处理,降低表面粗糙度,减少摩擦阻力,避免材料表面划伤。提升模具的制造精度,严格控制凸凹模的尺寸公差、平行度和垂直度,确保模具装配后的精度符合要求。此外,可在模具的易开裂部位设置排气孔,及时排出冲压过程中产生的空气,避免因气体压力导致材料局部受力过大而开裂;对于复杂形状的零件,可采用分步成型的模具设计,减少单次变形量,降低开裂风险。

结束语

汽车底盘件冲压开裂问题直接关系到汽车的质量与安全,其成因涉及材料、工艺、模具等多个方面。通过严格控制材料质量,确保材料性能满足冲压要求;优化冲压工艺参数,实现成型过程的稳定可控;改进模具设计与制造,减少应力集中和摩擦阻力,可有效降低冲压开裂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詹俊勇 . 电动汽车底盘件冲压自动化的设计与应用 [J]. 汽车工艺师 ,2023, (12): 14-18.

[2] 陈志强. D8 汽车底盘冲压模具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东华大学, 2022.

[3] 王进 , 穆海玲 . 汽车底盘件冲压开裂成因分析及控制 [J]. 四川冶金 ,2022, 44 (01): 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