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means 的网络安全算法研究
谢宗良
武警重庆总队执勤第四支队 408000
一、引言
数字化转型加速,恶意软件攻击也在不断升级。从简单的病毒木马事件到高级持续性威胁,从黑灰产到勒索软件,网络攻击手段日益复杂化、专业化,互联网黑灰产业链日渐完善,经济利益更加明确,给网络安全构成较大威胁。[1] 传统基于规则和特征匹配的网络安全防护方法,在面对新型未知攻击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实时、精准地察觉异常。因此,探索更为智能、高效的网络安全算法迫在眉睫。K-means 聚类算法,凭借其对大规模数据的快速分类能力,通过将网络行为数据聚类,能够有效区分正常与异常模式,为及时发现和抵御网络攻击提供支撑。
二、K-means 算法原理
(一)基本概念
K-means 算法通过迭代的方式将数据点划分为 K 个簇群 , 使同一簇群内的点尽可能相似 , 不同簇群之间的点尽可能不同。[2] 数据点的相似程度通常通过定义某种距离度量来衡量,如欧几里得距离。算法初始阶段,需随机指定 K 个初始聚类中心,随后依据数据点与各中心的距离,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距离最近的簇中。完成分配后,重新计算各簇的中心位置,通常采用簇内数据点的均值作为新的中心。如此反复迭代,直至簇中心不再发生显著变化或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为止。
(二)算法流程
1. 数据准备:收集网络流量相关数据,如数据包大小、传输频率、源IP 地址、目的IP 地址、端口号等特征信息,构建待分析数据集。
2. 中心初始化:随机选取K 个数据点作为初始聚类中心,由于初始中心的选取会影响算法的收敛速度和最终结果,可采用多次随机初始化取最优结果的策略。
3. 数据归类:针对数据集中的每个数据点,计算其与K 个聚类中心的距离,按照距离最近原则将其划分到相应的簇中。
4.中心更新:当所有数据点完成分配后,对于每个簇,重新计算其中心,通常取簇内所有数据点对应特征的平均值作为新的中心。
5. 迭代终止判断:比较本次迭代更新后的簇中心与上一次的簇中心,如果变化小于设定阈值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则算法收敛,输出聚类结果;否则,返回数据归类阶段继续迭代。
三、基于K-means 的网络安全算法设计
(一)网络流量数据特征提取
为有效应用 K-means 算法进行网络安全分析,精准提取网络流量关键特征至关重要。这些特征既要能够反映网络正常运行状态,又能敏锐捕捉异常行为。除数据包大小、传输频率等基本特征外,还可考虑流量持续时长、协议类型分布、TCP 连接的建立与拆除模式等。在复杂网络应用场景下,如视频流传输,可纳入视频帧率、分辨率变化等业务相关特征,构建全面的特征向量,为后续聚类分析奠定良好基础。
(二)基于K-means 的异常检测模型
1. 模型构建:将提取的网络流量特征数据作为输入,运行K-means 算法进行聚类。通常情况下,网络流量可分为正常流量和异常流量,故可先尝试设置 K=2 进行初步聚类。由于正常流量在数据中占比大且模式相对稳定,经过多次迭代后,会聚集形成一个较大且相对紧密的簇;而异常流量则会形成较小、离散度较高的簇。
2. 异常判定:根据聚类结果制定异常判定规则。简单的判定方式是计算各簇样本数量占比,将样本数量低于一定阈值(如 5% )且与其他簇中心距离较远的簇判定为异常簇。一旦数据点被划分到异常簇中,则表明该网络流量可能存在安全风险。在现实中,大多数网络流量异常通常源于网络攻击,如网络扫描、蠕虫、病毒、僵尸网络、DDoS 等。[3]
(三)算法优化策略
1. 初始聚类中心优化:采用 K-means++ 算法改进初始聚类中心的选取方法。在初始化时,先随机选取一个数据点作为首个聚类中心,后续中心的选取则依据与已选中心距离平方和最大的原则,使初始中心在数据空间中分布更加均匀,有效减少算法迭代次数,加快收敛速度,提高异常检测的时效性。
2. 距离度量改进:除传统欧几里得距离外,针对网络流量数据特征间存在复杂相关性的特点,可引入马氏距离。马氏距离考虑了数据的协方差结构,能够更准确地衡量数据点间的相似性,有效提升聚类效果,进而增强异常检测的精准度。
3. 动态聚类调整:鉴于网络环境的动态变化特性,如网络应用更新、新设备接入等,可设置定期重新聚类机制。每隔固定时间间隔(如1 小时),重新采集网络流量数据并运行 K-means 算法,根据最新聚类结果更新异常判定标准。同时,引入增量学习机制,使算法能够及时适应新出现的少量异常流量,调整聚类模型,避免遗漏新型网络攻击。
四、实验验证与分析
(一)实验环境搭建
搭建模拟网络环境,包含多个主机、服务器及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模拟真实网络数据传输场景。利用 Iperf,Tcpreplay 等网络流量生成工具,生成包含正常业务流量(如网页浏览、文件下载、邮件收发等)和常见网络攻击流量(如 DDoS 攻击、端口扫描、蠕虫病毒传播等)的混合流量数据集。在网络关键节点部署基于 K-means 的网络安全监测系统,实现网络流量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
(二)性能指标选取
1. 准确率:衡量算法正确识别正常流量和异常流量的比例,即(真阳性 + 真阴性)/(真阳性 + 假阳性 + 真阴性 + 假阴性),准确率越高说明算法的整体判别能力越强。
2. 召回率:反映算法能够检测出的实际异常流量占所有异常流量的比例,即真阳性 /(真阳性 + 假阴性),召回率高意味着算法对异常流量的捕捉能力较好,漏检率低。
3.F1 值:综合考虑准确率和召回率的指标, F1=2* 准确率 * 召回率 / (准确率 + 召回率),F1 值越大表明算法在两者间平衡性能越好。
4.检测时间:指网络流量进入监测系统到完成异常判定所花费的时间,检测时间越短,越能满足网络安全实时监测需求。 (三)实验结果对比
将基于 K-means 的网络安全算法与传统的基于特征匹配的网络安全防护方法(Snort 等入侵检测系统)进行对比实验。在相同的实验环境和流量数据集下,多次重复实验并记录各项性能指标。实验结果表明:
1. 准确率:经过优化的 K-means 算法达到约 90% ,较传统方法的 80% 有显著提升。K-means 算法通过聚类分析挖掘数据潜在异常模式,摆脱了对固定特征匹配的依赖,降低了误判率。
2. 召回率上:K-means 算法约为 85% ,高于传统方法的 70% 。其动态聚类调整和对新型攻击的适应能力,使其能更有效地发现隐蔽的未知攻击,减少漏检情况。
3.F1 值:K-means 算法的 F1 值为 0.87,高于传统方法的 0.75,表明该算法在准确率和召回率的综合性能上更优。
4. 检测时间:K-means 算法平均检测时间控制在 10 毫秒以内,与传统方法相当,通过 K-means++ 等优化策略,算法能够快速收敛,满足实时监测要求。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表明,K-means 算法在网络异常检测和入侵防范等网络安全领域具有显著应用价值。通过合理的特征提取、模型构建和算法优化,能够有效提升网络安全防护的准确率、召回率和响应速度,为应对复杂网络攻击提供了新途径。然而,随着物联网、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面临新的挑战。未来研究需结合这些新技术特点,进一步优化 K-means 算法。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基于 K-means 的网络安全算法将在保障网络安全、推动网络技术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萧海川 , 孙飞 , 尹思源 , 等 . 警惕网络安全五大新风险 [J]. 中国军转民 ,2025,(09):8-11.
[2] 戴昀 . 基于大数据的 K-means 聚类算法的网络安全监测应用研究 [J]. 信息记录材料 ,2023,24(4):140-142.
[3] 李海龙 , 崔治安 , 沈燮阳 . 网络流量特征的异常分析与检测方法综述 [J].信息网络安全 ,2025,25(02):19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