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文学中成长主题的象征系统与教育意蕴
张桐姗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引言
童话文学源于人类古老的口头叙事传统,它以简练而诗意的语言,通过幻想与象征的形式,为儿童提供了认识世界、理解人生的重要途径。成长作为童话文学的核心主题之一,通常以英雄式人物的冒险与转变为主线,呈现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这一成长过程往往伴随着考验与选择,象征着儿童心理与人格的逐步建构。在传统的民间童话中,成长主题多以善恶对立、惩恶扬善的叙事结构来表现,而在现代童话中,成长更多被置于多元文化和心理发展的语境下,强调个体内心的探索与自我认同的确立。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表明,童话文学中的象征系统能够帮助儿童理解抽象的道德价值和社会规则,为其成长提供精神资源和文化指引。因此,研究童话文学中的成长主题及其象征系统,不仅具有文学研究的意义,也为当代基础教育和儿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一、童话文学中成长主题的象征表达
(一)自然意象的象征功能
童话文学中的自然意象是成长主题的重要象征符号,它以拟人化、神秘化的方式反映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森林、河流、山洞等常见的自然场景,不仅构成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更象征着成长的试炼场。例如,森林往往象征迷惘与危险,是儿童脱离父母庇护后面对世界不确定性的象征空间;河流则寓意跨越与转变,代表着个体从旧有经验向新阶段的过渡;而山洞、城堡则常常隐喻心灵的困境与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些意象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将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心灵历程具象化,使儿童在阅读中能够通过象征性理解获得心理共鸣。
(二)人物角色的象征意义
童话中的人物角色构成了成长主题的主要象征系统。主人公往往是弱小、孤立或缺乏力量的儿童形象,但通过一系列冒险经历,他们逐渐成长为勇敢、智慧和善良的个体。这一过程象征着儿童现实生活中自我价值的建构与心理独立的完成。与此同时,反派角色如女巫、恶龙或邪恶继母则象征了成长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障碍与负面力量,它们既是外部的威胁,也是内心恐惧的投射。帮助者角色如仙女、智者或动物伙伴,则象征教育与社会支持的力量,寓意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儿童成长中的引导与保护。通过这些角色之间的互动,童话不仅展现了善与恶、勇敢与怯懦的对立关系,还塑造了儿童在道德选择和人格养成中的象征性场景。
二、成长主题象征系统的叙事结构及教育启示
(一)冒险与考验的叙事模式
在童话的成长主题中,冒险与考验是最为典型且不可或缺的叙事模式。几乎所有经典童话的主人公都会经历“离家—探索—受难—克敌—归来”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身就象征着儿童从依赖走向独立的成长轨迹。考验往往以象征性任务的形式出现,例如破解谜题、寻找魔法物品、战胜恶龙或妖怪等。这些任务不仅构成了故事发展的张力,也寓意着儿童成长过程中必然面对的现实挑战与心理困境。通过反复的冒险与考验,童话中的主人公最终获得力量、智慧与勇气,这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的教育方式,传递出“通过努力能够获得自我肯定和社会认同”的理念。教育启示在于,童话故事通过充满想象力的冒险叙事,鼓励儿童敢于面对困难,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与责任感。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儿童在心理上获得力量感,也对其品格养成和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奖惩对立的价值引导
奖惩对立是童话中另一种极为常见的叙事结构。几乎所有童话都会呈现出善与恶、美与丑、勤劳与懒惰之间的鲜明对比。善良、勇敢的主人公总是能够最终获得幸福的结局,例如财富、爱情、自由或尊重;而邪恶、懒惰的反派则必然遭受惩罚,甚至彻底消亡。这种鲜明的奖惩对立象征着价值体系的明确指向,为儿童提供了直观而简洁的道德教育。在童话世界中,复杂的伦理观念被简化成易于理解的二元对立,帮助儿童在早期阶段形成对善恶、美丑的基本判断,逐渐建立起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教育意义在于,童话借助形象化、情境化的叙事方式,将抽象的道德原则具体化和具象化,降低了儿童理解与接受的难度,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熏陶。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这种二元化的奖惩模式能够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引导他们向善向美,从而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三)转变与重生的成长象征
在成长主题的童话叙事中,人物的转变与重生往往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例如,《丑小鸭》最终变为白天鹅,这一转变象征个体通过坚持、努力与内心坚韧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睡美人》在真爱的唤醒下重生,寓意着个体成长过程中需要外界的支持与机遇来激发潜能。这些转变不仅是情节发展的需要,更是成长主题的象征性体现。童话通过这种“由弱到强”“由困境到解放”的过程,传递出个体在成长中不断超越自我的积极理念。在教育层面,这类象征故事有助于儿童建立自信,理解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努力的坚持与机遇的契合。通过转变与重生的叙事模式,童话提醒儿童在面对挫折与困境时保持耐心和信心,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感和面向未来的成长心态。
三、童话文学成长主题的教育意蕴
童话文学中的成长主题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蕴。首先,在道德教育方面,童话通过善恶对立与奖惩分明的叙事方式,使儿童能够直观地理解道德准则,并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价值判断。其次,在心理教育方面,童话中的象征系统帮助儿童投射内心矛盾和恐惧,借由主人公的历险体验获得心理宣泄与情绪调适,从而增强心理承受力和适应力。再次,在人格培养方面,童话强调勇敢、智慧、善良等品质,促使儿童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优秀品格。此外,童话文学还对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其幻想与象征激发了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通过阅读童话,儿童不仅在故事中经历了成长的象征性旅程,还在现实中获得了认知、情感与人格的全面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童话文学以独特的象征系统呈现了成长主题,通过自然意象、人物角色和叙事结构的象征性表达,将儿童成长的心理历程和价值建构具象化,并赋予深刻的教育意蕴。童话不仅在道德教育、心理健康与人格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为儿童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精神土壤。在当代教育语境下,应充分发挥童话文学的教育价值,将其与学校课程、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探索多元化的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 朱小玲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实践 [J]. 语文新读写 ,2024,(24):60-62.
[2] 朱颖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视域下低年级童话单元教学策略探究 [J]. 小学生作文辅导 ( 上旬 ),2024,(1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