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德育中情感浸润策略的实践探索与成效研究
苏银友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园洲阵村小学 516123
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引导者,需通过情感浸润策略构建“有温度”的德育生态,帮助学生在情感认知、情感表达与情感调控中实现道德成长。本文结合实践案例,从氛围营造、活动设计与家校协同三个维度探讨情感浸润策略的实施路径,为小学德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一、营造温馨氛围:以尊重包容构建情感联结
营造温馨的班级氛围,情感浸润由此开始。尊重学生个性至关重要。每个学生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成长步伐也有快有慢。班主任观察学生,和他们交谈,理解其情感需要。一刀切的管理模式不再适用。班级值日分工,不妨交给学生讨论。他们提出方案,投票决定结果。参与管理让学生感到重要,也提升了责任感。曾有学生建议“按学号轮换更公平”,建议被采纳。结果,原本调皮的学生值日变得积极。内在动力被激发了,情感需求得到尊重。包容成长差异同样关键。学生成长路上,错误或退缩行为难以避免。班主任看待问题,眼光要长远。心态包容,接纳不完美。引导学生建立改正错误的信心。学生遭遇家庭变故,情绪可能低落。班主任定期谈心,组织同伴互助活动。心理压力得以缓解,积极心态逐步恢复。包容意味着宽容错误,也意味着信任潜力。处理学生冲突,“恢复性对话”模式值得尝试。引导学生表达感受,承认错误,提出改进措施。简单指责没有效果。学生感到被理解,更愿意反思自身行为。自我调控能力就这样慢慢形成了。情感信任的桥梁在师生之间架设起来。
二、设计主题活动:以实践体验深化情感认知
主题活动作为情感渗透的重要途径,要求班主任紧密围绕学生年龄特征及其真实生活情境,精心策划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应覆盖个体内在情感、群体纽带认同与社会责任担当多个层面,宗旨在于推动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悟情感,理解道理。个体情感培育活动设计,其核心应指向学生内心世界的深度发掘。“时光胶囊”活动在母亲节实施是个很好的例子。活动中要求学生给十年后的妈妈写信,借助文字传递对母亲的爱意与感谢之情。这种延迟性反馈的机制设计,有效促使学生对亲情本质进行更深刻的反思。部分信件内容真实记录了学生的感触:“妈妈,我现在总嫌你唠叨,但想到十年后你可能头发白了,我突然觉得现在能听你说话很幸福。”此类情感的自然流露,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亲情珍贵属性的认识,更驱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向家人表达关切。活动结束后,班主任通常会组织分享环节,鼓励学生当众朗读信件片段,利用同伴间的共鸣效应来巩固情感认知成果,使“爱需要表达”这一集体观念得以自然形成。集体意识培育活动的关键,在于借助合作性任务促进学生间的情感融合。校园义卖活动即是典型案例之一。学生分组承担制作如葵扇、剪纸等手工艺品并进行售卖的任务,最终将所得款项用于公益捐赠。活动全程涵盖策划构思、实际制作与现场销售多个环节,要求学生合理分工、有效沟通并解决合作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冲突,协力达成预设目标。活动收尾阶段,班主任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反思,提出诸如“在制作过程中,谁主动承担了最困难的任务?当意见不合时,你们是如何达成一致的?”等开放式问题。通过深入探讨,学生逐渐明晰集体成功的达成离不开每一个成员的切实贡献,进而更加珍视团队协作的机会。这种亲历性质的体验使得学生对“集体荣誉感”的内在涵义有了切身体会,并在后续学习生活中主动维护班级整体利益。
三、强化家校协同:以情感教育合力促进全面发展
构建家庭与学校联动的情感教育网络,班主任需要强化家校协同,这本身是情感浸润过程的自然扩展。沟通机制的常态化运作是协同的基础部分,不可或缺。班主任选择的方式有多种,家长会、家访或者微信群都在使用范围内,目的是定期向家长传递学生情感表现和成长需求的信息,同时班主任也需要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情感状态变化。一个具体操作涉及性格内向的学生,这种情况下,班主任会提议家长每周固定一次“三分钟倾听时间”,要求家长放下手机,专注去听孩子讲话,过程中不做评价,也不要打断孩子说话。这种设计的作用在于让家长直接体验到“倾听比说教更重要”这个观念的现实意义,帮助他们把注意力转向孩子的情感需求领域。家长会上,成功的例子会被班主任拿来分享,比如说:“小明的妈妈坚持每天倾听后,孩子从最初的‘没什么可说’到主动分享学校趣事,情感表达越来越丰富。”这种反馈的实际效果,增强了家长参与情感教育的信心,逐步形成了“学校引导、家庭实践”的协同模式框架。协同的关键环节在于科学教育理念的共享达成一致。班主任必须使用一些形式,像家长工作坊或者教育讲座,向家长传递情感教育的核心价值以及具体操作的方法。组织一次主题为“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的讲座是个例子,目的是引导家长回过头去审视日常教育实践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比如这个问题:“当孩子与同伴冲突时,我们是否常说‘他先惹你的,打回去’?”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剖析过程,家长开始认识到这类回应方式对孩子情感表达能力的潜在抑制作用,转而愿意尝试学习“先倾听、再引导”这种替代性的方法。
综上所述,情感浸润策略是小学德育工作从“说教”向“浸润”转型的关键路径。通过营造温馨氛围,班主任以尊重包容构建情感联结,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自由表达情感;通过设计主题活动,班主任以实践体验深化情感认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道德内涵;通过强化家校协同,班主任以教育合力促进全面发展,让家庭与学校形成情感教育的闭环。
参考文献
[1] 顾悦仙 . 小学德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究[J]. 甘肃教育研究 ,2025,(17): 134-136.
[2] 杨威威, 郭秋生. 文脉建构与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调适—基于濮阳市实验小学的调查研究 [J]. 社会工作与管理 , 2025,25(04):38-46.
[3] 靳绍雷 . 提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效率的“三新”路径 [J].亚太教育 , 2025,(10): 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