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实践探索
王莉平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三宝街道兴龙小学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1 文本细读深挖情感,德育心育双线交织
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承载着多重教育价值。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细致解读文本本身,可以同步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1]。以陆游《示儿》的教学为例,这首临终诗作展现了深厚情感。教学展开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其背景,认识诗人毕生追求国家统一而未竟的遗憾。学生反复诵读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文本细节的聚焦让他们感知诗人弥留之际的深切悲恸,个体生命终结时对家国命运的无限挂怀跃然纸上,这种情感体验自然导向对国家认同与社会责任的思考,将个人命运与集体兴衰的联系具体化。紧接着,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细读,揭示了诗人超越个体生命极限的执着信念,这份对理想的坚守,转化为课堂讨论的焦点,学生从中体会如何在个人困境中汲取坚持的力量,理解乐观心态与心理韧性的实质内涵,并非抽象说教,而是源于对诗人生命态度的体认。文本细读过程本身成为桥梁,学生沉浸于《示儿》的语境,古诗词的文学感染力得以显现,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价值观的塑造与心理品质的培育如同双股线,自然地编织进语言学习的经纬,德育关于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引导,与心育关于情感调节、韧性培养的目标,在文本字句的推敲与情感共鸣中获得了协同实现的路径,课堂实践表明,这种基于文本内在逻辑的双线融合,其影响力更为持久且深刻。
2 课堂互动搭建桥梁,心灵对话共育成长
教学主要发生在课堂场景里。师生之间需要建立有效互动。这种互动可能成为道德培养与心理成长的载体[2]。我们观察《将相和》教学实践发现,特定问题能驱动学生思维发展。比如教师问:" 蔺相如面对秦王时为何能如此勇敢机智? " 学生开始交换不同看法。又提出:" 廉颇负荆请罪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 小组内部出现观点碰撞。最后追问启示意义时,学生需要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这个过程中发生着多重认知变化。学生既要理解文本中人物的行为逻辑,又要协调自身与他人观点的差异。某次课堂记录显示,当两名学生对 " 顾全大局 " 的解释出现分歧时,他们通过三次观点修正达成共识。这种修正行为本身具有德育价值。学生被迫重新审视蔺相如的选择动机。他们同时要处理廉颇转变的心理动因。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讨论负荆请罪情节时,往往会摸自己的后背。这个肢体动作表明具身认知正在发生。角色代入在这里产生特殊效果。教师安排学生演绎渑池相会场景。扮演秦王的学生突然即兴增加台词:"赵国人都是懦夫! " 这引发扮演蔺相如的学生挺直脊背回应。未预演的对抗使参与者瞳孔放大。事后访谈证实,该生当时确实体验到愤怒与克制的矛盾。这种体验很难通过文本分析获得。戏剧冲突转化为心理教育契机。另有个案显示,扮演廉颇的学生在 " 负荆 " 环节始终低头。课后他承认联想到自己欺负同学的经历。这种角色投射引发持续三周的行为改变。从教学监测看,表演后的书面反思出现大量第一人称叙述。学生普遍用" 我" 替代" 他" 描述人物心理。这种代词转换具有诊断价值。当学生写道 " 我的骄傲伤害了朋友 "时,道德认知已进入自我建构阶段。
3 活动延伸拓展边界,知行合一滋养心灵
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汇点不应囿于教室空间。教学活动的向外延伸,特别是多样化的语文实践,能够有效拓宽这两方面教育的覆盖面[3]。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获得真实体验,有助于认知与行为的统一,对心灵的培育具有实际效果。例如,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分享就是一条可行路径。鼓励他们接触诸如《鲁宾逊漂流记》这类优秀文本,并交流各自的感受。阅读这本书时,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代入主人公在荒岛上的遭遇。他们看到的是鲁滨逊如何直面严酷的自然条件、难耐的孤独以及接踵而至的危险。重要的是,他从未放弃生存的意志,运用智慧,凭借毅力,逐一解决难题。当学生讲述这些体会,勇敢、坚韧、乐观这些品质就不再是抽象概念。他们能真切感受到这些力量,进而可能激发自身应对现实困境的决心。这种分享过程本身,当然提升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但更深层的是,交流产生的相互影响,让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在无形中作用于群体。另一个值得尝试的活动是语文主题手抄报竞赛。教师可以设定诸如“勇敢面对困难”或“挑战自我”这样的具体导向。学生围绕选定主题,必然经历资料搜集、构思排版、撰写文本的全过程。为了做好手抄报,他们必须主动去挖掘相关知识。收集《鲁宾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生存细节,寻找历史上或现实中其他人物克服逆境的实例,这些行动本身加深了对主题内涵的把握。制作环节要求学生动手协调创意想法,这对多方面能力是个锻炼。最终展示成果并获得评价反馈的时刻,学生体验到的成就感、由此增强的自信,对其心理状态有积极促进。关键在于,参与这些活动时,课堂获得的知识、阅读引发的思考,被转化成了具体的实践行动。学生在做中学,在行动中印证和深化认知,真正达到了知与行的融合。这种实践中的浸润,对于心灵的成长是实在而深远的滋养。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素材,细致解析文本中的情感要素,可促成道德培育与心理引导的双线交织。课堂内师生、生生围绕文本展开真实交流,这种互动本身即构建了心灵联结的通道。教学不能止于课堂,延伸至实践领域的活动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将认知转化为行动的机会。阅读感悟、互动生成与实践体验相互贯通,共同服务于学生内在品格与心理素养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立刚, 汪玲芳, 杨一铭, 周宇航, 钟正. 跨学科理念下GAI融入小学说明文教学的路径——以《宇宙生命之谜》为例 [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2025,(16): 10-12+16.
[2] 刘娟, 方媛.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2025,(16): 13-16.
[3] 栾慧敏 . 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优化路径 [J].西部素质教育 , 2025,11(16): 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