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及创新实践研究

作者

余若菲

昆明市官渡区昆一中学致学校

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价值,提出从课程重构激活文化基因、项目驱动深化文化体验、数字赋能拓展文化边界三方面对策,旨在探索传统文化与初中美术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课程重构:激活传统文化的“活态基因”

传统美术教学材料内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往往呈现分散状态,缺乏有效整合使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课程结构的重新设计必须超越教材固有边界,以文化主题作为贯穿线索重组教学内容,将孤立的知识节点编织成连贯的文化脉络。围绕“中国服饰演变”这一主题展开的教学活动,能够引导学生沿着从原始时期利用兽皮制作衣物到当代“汉服”复兴的漫长轨迹进行观察。在此过程中,服饰表面装饰纹样与其所处时代精神内核之间的深刻联系得以揭示。早期人类群落使用兽骨作为装饰元素,反映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心理。唐代盛行的宽大袖袍与开放衣襟,则成为那个时代社会气度宏阔、包容万象的直观体现。明代官服上用以区分官阶的禽兽图案,清晰地承载着当时森严的等级秩序观念。引导学生对历代服饰典型特征进行交叉比较分析,其目的不仅限于传授服饰设计的技巧方法,更深层的价值在于促使学生领悟潜藏于传统文化深处的“天人合一”哲学理念以及“礼制规范”的社会运作原则。这种跨越时空界限的文化互动,促使传统文化从静态的陈列品转变为具有生命活力的动态存在。课程重构的另一关键维度在于着力挖掘本地特有的文化资源。不同地理区域都孕育着其独特的文化表征符号。教师应当组织学生深入社区环境、博物馆等场所开展实地考察与研究活动。在聚焦“苏州园林”的专题课程中,学生通过实地测量园林建筑中门窗的比例关系、亲手临摹复杂多变的花窗纹样、系统分析假山堆叠的技艺手法,能够切身体验到古典园林“移步换景”设计哲学所蕴含的高度智慧。这种基于真实场景的浸润式学习方式,有效缩短了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其感知到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切实增强文化归属意识。

2 项目驱动:构建传统文化的“体验场域”

项目驱动机制下的教学路径致力于打造传统文化深度参与的实践空间。学生置身真实问题情境,在寻求解决方案的进程中内化文化感知。以“保护家乡古建筑”任务为例,孩子需要动手准备用于宣传的印刷品,提出维护措施构想,完成实地考察分析报告。深入古老街区的行走观察不可或缺,他们仔细察看建筑物局部特征,直接聆听居住者的实际反馈并进行记录。部分参与者注意到一座清代所建民居的砖雕门楼状态堪忧,此构件历经岁月损耗面临严重破坏的风险。这些孩子主动查找本地历史记载,确认该门楼承载的重要意义。后续沟通协调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工作随即展开,目的是获取必要的修复资源。任务全程显著提升了学生处理实际事务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参与者深切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精神家园”蕴含的使命。承载文化基因的关键节点集中于传统岁时节令,美术教育过程融合节日契机组织专门的创作实践。临近春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思设计带有“生肖福字”特征的作品,尝试将书法技巧、剪纸工艺、年画风格等因素整合进创作构思。学生需要独立查阅文献,弄清楚十二生肖符号背后的文化脉络,考察不同地理区域福字样式的独特处理方法。最终作品产出目标在于兼顾传统审美特质与现代视觉感受。元宵节这个特定时节,推动设立“灯彩创意工坊”是可行的方案。学生利用可回收环保原料动手制作灯笼实物。灯笼表面留下手绘痕迹,描绘内容倾向于神话体系人物情节或口耳相传的民间叙事。

3 数字赋能: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边界”

数字赋能显著拓展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边界,数字绘画工具超越了传统材料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文化理解的途径,在数字水墨课程中学生们利用数位板和绘画软件模仿徐渭的大写意花卉风格,软件内置的笔刷库提供多种毛笔效果,学生能够调整墨色浓淡和干湿变化,亲身体验墨分五色的奥秘,创作过程完成后学生们将作品上传至班级数字画廊,进行互相点评交流活动,这种即时反馈机制推动了学习共同体的形成,通过互动学生们深化了对传统绘画语言的理解。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新阵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设传统文化小使者账号,定期发布美术创作过程和文化解读视频,例如有学生采用定格动画形式讲述年兽传说,从角色设计场景搭建到拍摄剪辑全部自主完成,视频在网络上获得大量点赞,这种 UGC 模式使学生从文化接受者转变为传播者,增强了文化自信。学校还可以与博物馆美术馆合作,开展线上展览直播导览等活动,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范围。数字工具的应用让学生摆脱了物理约束,软件功能模拟真实笔墨特性,学生探索水墨艺术时无需实际材料,上传作品后同伴评价带来即时的学习反馈,这种互动强化了集体学习氛围,社交媒体上学生主导的内容创作展示个人创意,定格动画案例体现了学生全程参与,视频受欢迎反映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UGC 方式鼓励主动传播角色转变,文化自信在创作分享中自然提升,机构合作如博物馆联动扩展了受众覆盖面,线上活动使文化资源更易获取,数字画廊作为共享空间促进作品展示,教师指导账号运营增强学生主动性,年兽故事通过动画形式生动呈现,角色场景设计体现学生创新力,拍摄剪辑过程锻炼技术技能,点赞数量显示社会认可度,传播者身份转换加深文化归属感,博物馆合作项目丰富学习渠道,直播导览提供实时互动体验,影响力扩大源于数字化传播效率。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初中美术教学,是时代赋予美术教育的使命。通过课程重构、项目驱动、数字赋能三大策略,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触摸、可体验、可传播的鲜活存在。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在文化传承中提升审美素养,最终成长为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 耿祎欣 , 张红岩 . 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的学科融合研究 [J].美术教育研究 , 2025,(15): 159-161.

[2] 梁德兴 .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美术大单元主题教学研究 [J].华夏教师 , 2025,(23): 126-128.

[3] 李雯. 初中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路径探究[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 2025,(08): 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