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破解之道

作者

秦菁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委党校 211700

前言:“公共文化服务的生命力,在于抵达每一个需要它的角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畅通,直接关系到文化惠民政策的落地效果,是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基层文化活力的关键。淮安市“送戏下乡”的实质就是将优秀的戏曲作品资源下沉到县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由于服务处置的不精准、群众参与不充分等的问题,因此,“最后一公里”问题值得探究。通过深入剖析其挑战,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难题破解策略,能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的发展,让群众听到看多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

一、“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保障文化权益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畅通,是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核心环节。文化权益作为公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涵盖了参与文化活动、获取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服务等多个方面。人民群众关于公共文化发展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是受到地理条件、资源分配等的限制,面临着“想看戏看不到、想参与没渠道”的困境。“最后一公里”服务难题的破解,让优质文化进而突破的使用局限,淮安市“送戏下乡”将演出送到乡镇村落,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欣赏专业文艺表演,提升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层次,使个体能平等享受文化发展成果,实现了文化权益的普惠性发展,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与“艺术展现”的管理结合。

(二)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畅通,能有效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为社会和谐注入文化动力。文化活动具有天然的黏合作用,通过“送戏下乡”等形式,将不同年龄和不同身份的群众结合在一起,人民群众能够在参与观赏活动中,达到欣赏与互动,增进欣赏时的参与热情,减少交流时的不当障碍。如,淮南市演出队伍将政策宣传“文明树新风”与送戏下乡密切结合。既能丰富群众生活,又能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文化服务的落地使群众感受到国家的关注,并能够在有关部门的关怀和重视下,增进对基层治理工作的认同感,实现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共同打造良好的社会发展氛围。

(三)有益于推动文化传承

基层是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畅通,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许多乡村蕴藏着独特的民俗、戏曲、手工艺等文化遗产,却因传播范围有限、传承后继乏人而面临流失风险。“最后一公里”的破解,不仅能改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而且还能让文化精髓在本土内得到充分展示,通过活化利用“送戏下乡”的形式,在其中融入淮海戏、运河文化等地方性的元素,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本土文化的深刻魅力,并为未来年轻人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这些文化服务将对地方文化的挖掘和资料整理起到重要的作用,避免了文化断层,使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时代持续延续 [1]。

二、问题与存在的挑战分析

(一)资源分布不均,供需匹配

淮安市“送戏下乡”中,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导致供需匹配精准度不足。从区域来看,靠近城区的乡镇往往能获得更多演出资源,而偏远村落因交通不便、场地有限,演出频次明显偏低,如洪泽区部分湖区村社半年内仅能迎来 1 场演出。虽然市剧团提供的演艺项目多以省市省级获奖剧目为基础,但尚未很好地结合当地文化元素,如淮海戏、金湖秧歌等本地地方表演形式所占比重微乎其微,不足整体的 20% 。此外,尚缺乏健全的“供给—需求”调查体系,现有的供需调查大多是以乡镇文化服务中心“间接调查”的形式来进行,并没有建立直接收集公众需求的渠道,由此,可能造成了提供的内容无法满足公众需求的现象。譬如老年人期待看到的传统戏目较少,而年轻人喜欢的流行歌曲舞蹈,由于条件所限无法进行多样化表演,“送来的不爱看,想看的又未送到”,文化的惠民效益大打折扣。

(二)载体形式单一,服务覆盖有盲区

淮安市“送戏下乡”在服务载体与形式上的单一性,使得“最后一公里”仍存在覆盖盲区。目前,演出多依赖传统舞台车进行定点表演,虽能覆盖乡镇主街区和大型村落,但对散居农户、山区自然村等区域难以触及,如盱眙县部分丘陵地区,由于街巷窄、场地零散、舞台车不能通过,居民需要走几公里才能参加表演,实际参加人数不足 30%i 。且主要的服务方式是“单向的表演”,与观众互动的时间仅占时间总量的 15% 左右,而且这部分互动大多只进行了简单唱词接唱,很少针对儿童、残疾人等人群等进行特殊照顾。至于数字文化的融入更是微乎其微,大约 30% 的村镇在表演后通过微信平台发布视频片段,却没有建立在线点播、现场直播等辅助通道,对腿脚不方便等人群来说仍然不是十分便利,形成了“虽近却难”的地区盲区[2]。

(三)本土活力不足,可持续性发展弱

淮安市“送戏下乡”过度依赖外部输入,本土文化活力的匮乏导致服务可持续性较弱。目前,90% 以上的演出由市级院团承担,乡镇本土文艺队伍仅在少数场次中作为配角参与,且多以临时排练的简单节目为主,缺乏长期培育。如,沭阳县庙头镇的“为民艺术团”有淮海戏的基本功,但由于缺乏专业培训及经济支持,每年只能自我组织两三次演出,很难具有持续的服务能力。另外,本文化精英“离土离乡”,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精通本文化技艺的人大多年迈,这就对“代际传承”构成了一定的风险。而这种“外面火、里头冷”之境,是“缺位”状态下当地难以实现文化服务的有力支撑。市一级剧团撤走,乡镇的文化活动也就失去了正常的有序展开,“送戏下乡”与“本土培育”就无法实现“水到渠成”的有机互动,也就无法构筑“最后一公里”的“落地”。

(四)机制保障滞后,长效运行难维系

机制保障的滞后性,是制约淮安市“送戏下乡”长效运行、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瓶颈。在资金方面,虽有专项经费支持,但缺乏动态调整机制,每场演出平均经费仅1.5 万元,扣除交通、设备租赁等成本后,用于节目打磨和人员补贴的资金所剩无几,导致院团积极性受挫,部分场次出现“应付式演出”。在协同配合方面,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相对生涩,在文化和旅游方面,各个局或机构常常都单独行动而无密切联系;各地区基层行政单位对活动的协办与配合水平也有高有低,如对接主办活动的工作人员出现变动,这也使得活动的筹划与筹备速度降低。另外,目前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没有建立相关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现在主要的度量标准是“演出次数”,公众的满意度、文化方面的长远影响力等,对活动的影响都缺乏重视,同时反馈信息的传递管道也比较不通畅,村落居民不能及时对相关部门反馈自己的意见,这就造成了某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设施破损、表演单调反复等长期存在的顽疾问题,需要持续性地改进。

三、提高送戏下乡质量的策略选择

(一)按需定制节目单,实现内容精准投送

为进一步保障公众对于社区文化的真实需求得以反映和实现,应当深入理解和把握人民群众的文化趣味和休闲娱乐爱好,在此基础上,依照需求制定个性化演出目录。即基于深入调查,并准确把握当地居民的社区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社区和地区人群特点,制定其更适合观看的演出剧目,进而实现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接待服务完全符合大众实际,从而能极大刺激大众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和满意率,并且使公共文化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即强化了文化服务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做到了真正的“文化福利”,进一步提升了社区公共文化的服务水准和品质 [3]。

在淮安市乡镇,当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在送戏下乡前,专门关注当地乡镇居民对戏曲和民俗表演的信息点,发现居民对传统戏曲和具有本地特色的民俗表演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增加了与农业生活相关的节目,文化和旅游部门定制及名单。在戏曲方面,邀请专业剧团表演经典的淮剧和淮海戏选段,如《白蛇传》《樊梨花》等,这些传统剧目深受当地居民喜爱。民俗表演环节安排了舞龙舞狮、花船表演等具有本土特色的节目,通过艺术表演唤起村民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并在表演中穿插农业知识科普小品,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村民传授种植机养殖技巧。例如,小品《致富经》讲述了村民如何通过科学种植实现增收的故事,既具有娱乐性又富有教育意义。演出当天,现场座无虚席,有效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

(二)灵活设置演出点,打通空间最后一米

由于不同地方的基础设施和人流大小具有较大的区别,不能以单一的剧院形式满足所有观众的需求。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演出位置,针对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根据当地村庄的布局情况、人口聚集处或者具体情况等选择较为合适的舞台,从而使文化活动突破其物理上的局限性,达到文化活动的广泛性,使当地的每个家庭都能够实现公众文化服务的便利可得性,进一步扩大基础层面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率,进而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对全范围人群的公正分配[4]。

淮安市县域广阔,部分偏远山村交通不便,村民前往固定演出场地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文化和旅游部门灵活设置演出点。工作人员充分利用乡村的广场、祠堂等公共场所,如某些偏远山村的祠堂前会有“送戏下乡”活动,利用这一村民聚集的重要活动场所,吸引众多村民观看艺术表演。另一方面,针对居住分散的区域,工作人员采用“流动舞台车”的形式,将演出送到村民家门口。流动舞台车沿着蜿蜒的山路行进,依次停靠在村民的小组聚集地,并提供为特殊群体“送温暖、送欢乐”的特殊表演场次。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演出点设置方式,送戏下乡活动覆盖了该县各个角落,真正打通了表演空间的“最后一公里”。

(三)培育乡村文艺队,激发“内生性动力”

乡村文艺队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作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主体,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发展源,通过对本土艺术家培养、本土文化挖掘保存,能够创作出符合居民生活的本土化文艺作品,彰显区域特色,增强市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提升其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形成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自发生长的模式,构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内生性、可及性、可持续性,社区文化也就能可持续发展 [5]。

淮安市镇文化站积极培育乡村文艺队,首先,文化站组织了文化人才选拔活动,从各村招募有文艺特长和兴趣的村民,包括擅长舞蹈、戏曲、乐器演奏等方面的人才,组建了一支基础队伍。通过邀请专业的文艺老师,为队员定期培训,使其表演技巧、创作方法等有了显著的提升,如,邀请淮剧演员为队员传授唱腔和表演技艺,在训练的过程中,引导队员挖掘本土化的文化艺术创作素材。队员们以当地的民间故事、乡村发展变化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作品,如舞蹈《丰收的喜悦》展现了当地农民丰收的场景,小品《乡村新貌》讲述了村里的新变化。当这些作品在当地演出后,引发了村民的热切关注及强烈的情感共鸣,艺术表演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

(四)建立绩效反馈机制,强化过程闭环管理

建立健全绩效反馈机制,有助于提升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水平,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送戏下乡评价,获得人民群众的真实反馈,挖掘表演活动中的问题。工作人员将根据反馈信息,对于计划、实施和组织的各个环节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完善,形成循环管理的方式,有利于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确保演出形式能满足大众需求,促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高[6]。

淮安市在送戏下乡活动中建立了完善的绩效反馈机制。每场演出结束后,工作人员会向观众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收集观众对演出内容、演员表现、场地安排等方面的评价和建议。并依托现代互联网反馈渠道,采用线上平台收集观众反馈的方法。通过对这些反馈意见的梳理活动,组织者将会及时调整后续表演的时间,安排避开农忙优化经营流程,确保节目的衔接更为紧凑。另外,管理人员还将对“送戏下乡”活动进行绩效评估,分析各类指标的完成情况,送戏下乡活动的整体结构变得更加丰富。管理者对活动的评估将涵盖观众参与人数、满意度变化等,实现绩效反馈机制的推动作用。

总结:综上所述,破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内容、空间、动力、管理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淮安市“送戏下乡”的实践表明,按需定制节目能让文化服务更对群众“胃口”,通过灵活设置演出地点和演出形式,让文化服务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需求。工作人员将与乡村文艺队密切配合,使得文化服务的持续动力源源不绝,提升了淮安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项目水准,并让群众真实受惠。未来,需持续深化实践探索,完善长效机制,让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成为连接文化与群众的“暖心路”,利用“送戏下乡”,为基层文化和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曦 , 冉连 . 动因牵引、多元协同、流程优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实践逻辑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 [J]. 湖北社会科学 ,2024,(11):60-69.

[2] 吴才唤 , 王洪海 , 周兰羽 . 科普驿站:推动科技创新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 [J]. 图书馆杂志 ,2025,44(02):25-34+63.

[3] 华钰文, 陈雅. 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J]. 图书馆,2024,(04):15-23+32.

[4] 文丽娟 . 甘肃群艺轻骑兵助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浅谈 [J]. 新西部 ,2024,(03):147-150.

[5] 杨巧珍 . 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助力精神共富 [J]. 政策瞭望 ,2024,(03):33-36.

[6] 安思齐。应急广播体系建管用多维度创新,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访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 副县长孙欣欣 [J]. 广播电视网络 ,2024,31(0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