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资源赋能小学科学智慧教学实践

作者

王道渠

成都市龙泉驿区实验小学校

在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中,小学科学教育正经历从“传统实验”到“智慧探究”的转型。数字资源作为数智技术与科学教学融合的核心载体,已从单纯的“教具补充”升级为“探究引擎”,成为推动小学科学智慧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从动态模拟的虚拟实验到实时交互的观测平台,从分层设计的资源包到情境化的学习 App,数字资源正重塑科学教学形态、优化探究过程、创新评价方式,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注入新动能。

一、开发逻辑:紧扣科学本质,实现“三维适配”

优质小学科学数字资源的开发,需跳出“技术炫技”的误区,坚守“科学探究为魂、技术赋能为器”的原则,构建“课标锚定—学情适配—探究驱动”的三维开发逻辑。

以课标为纲锚定内容方向是开发的首要前提。某教研团队开发的“生命科学”数字资源库,严格对照课标分解核心概念,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转化为“微观生态观察—中观种群模拟—宏观环境分析”的阶梯式资源体系。针对“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团队不仅开发了种子萌发的延时摄影视频,还设计了不同光照、水分条件下的对比实验模板,确保资源精准覆盖课标要求的探究目标。

以学情为基实现精准供给是开发的核心要求。在“物质的溶解”资源开发中,前期调研发现三年级学生对“溶解本质”的理解存在难点—— 85% 的学生认为“溶解就是消失了”。开发团队据此设计了AR 微观演示模块:学生用平板扫描盛有食盐的烧杯,即可观察钠离子与水分子结合的动态过程,还能通过拖拽操作改变水温,实时看到溶解速度的变化。这种可视化设计,精准破解了小学生对微观世界认知不足的难题。

以探究为核提升互动体验是开发的关键策略。“天气观测”数字资源包创新性加入“虚拟气象站”功能:学生通过模拟操作风速仪、雨量器等工具,记录虚拟场景中的天气数据,系统自动生成柱状图和折线图。资源还设计了“预测—验证”环节,当学生预测第二天天气后,系统会推送真实气象数据进行比对,引导学生分析偏差原因,这种互动设计让抽象的观测方法变得可感可学。

二、课堂实践:聚焦探究过程,创新应用场景

小学科学课堂中,数字资源的应用不是简单的“屏幕展示”,而是通过场景创新深度融入探究环节,实现“观察—操作—分析—总结”的全流程赋能。

在“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教学中,数字资源包构建了“虚实结合”的探究场景。课前,学生通过“种植助手”App 接收个性化任务:基础组观察豆类生长,进阶组对比不同土壤的生长差异。课中,教师调用资源包中的“生长动画库”,用 3D 演示根尖细胞分裂过程,解决传统观察中“生长速度慢、细节看不清”的问题。课后,学生上传植物照片至班级云相册,App 自动生成生长轨迹图,小组成员通过在线批注功能交流发现,使长期观察任务落到实处。某教师反馈:

“过去学生的观察日记只有文字描述,现在结合数字图表和照片,探究记录完整度提升了 60% 。”

“电路连接”单元则通过虚拟实验资源突破教学瓶颈。传统实验中,学生常因接线错误导致短路,既存在安全隐患又影响课堂效率。引入“虚拟电路实验室”后,学生先在平板上模拟连接串联、并联电路,系统实时提示“接线错误”“短路风险”,并标注错误原因。当虚拟操作正确率达 90% 以上,再进行实物实验。这种“先虚拟演练再实操验证”的模式,不仅降低了器材损耗,更让学生在纠错过程中深化对电路原理的理解。课后,系统自动统计每组的操作数据,生成“易错接线点分析报告”,为教师针对性讲解提供精准依据。

“物质的变化”教学中,数字资源创新了“对比探究”场景。教师推送“变化实验室”资源后,学生分组探究:一组用 AR 观察冰融化的分子变化(物理变化),一组模拟铁钉生锈的化学过程。探究结束后,资源平台自动汇总两组数据,生成对比表格,清晰呈现“是否产生新物质”的本质区别。学生还能通过“知识图谱”功能,将生活中的变化现象(如折纸、燃烧)拖拽到对应类别下,系统即时反馈判断结果,这种交互式总结让抽象概念的理解更深刻。

三、优化路径:构建生态闭环,提升应用效能

当前小学科学数字资源应用仍存在“三轻三重”问题:重下载轻筛选、重展示轻探究、重使用轻反思。破解这些问题需构建“开发—应用—评价—优化”的生态闭环。

某实验小学的“校本资源库建设”经验值得借鉴。学校成立由科学教师、信息技术专员、家长代表组成的资源审核组,从“科学性、互动性、适配性”三个维度对引入资源评分,筛选出“电路虚拟实验”“生态系统模拟器”等优质资源纳入校本库,并标注适用年级和探究目标。每月开展的“资源应用工作坊”上,教师分享创新用法:如将“岩石标本库”资源与校园地质实践结合,学生先通过数字资源认识岩石特征,再到校园采集样本对比分析,这种用法被整理成案例纳入资源库。

资源应用的优化离不开持续反馈。学校开发了“资源反馈小程序”,学生和家长可对资源实用性评分,提出改进建议。针对“火山喷发”虚拟实验的反馈,开发团队新增“变量控制”功能:学生可调整岩浆黏度、地壳压力等参数,观察不同火山形态的形成过程,还能看到喷发物对环境的影响模拟。这种基于反馈的迭代,让资源始终贴合教学需求。

数字资源的终极价值在于服务科学素养培养。在智慧教育深化发展的今天,小学科学数字资源建设需始终坚守“育人初心”:既要用技术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让科学探究更深入;又要保留动手实践的温度,避免“虚拟替代真实”。唯有如此,数字资源才能真正成为点亮科学课堂的“智慧火种”,助力学生在探究中感受科学魅力,在实践中培养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