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的研究
万铭艳
阜康市第一中学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 831500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思维品质的重任。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以其独特的互动性和合作性,为初中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优化分组机制,搭建思维碰撞的多元平台
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合理的学生分组构成了其基础环节。常见随机分组方式常常忽略学生个体存在的显著不同,结果可能导致小组内部成员在能力水平上差距过大,合作的实际效果难以令人满意。教师有必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数学基础、各自的学习能力、不同的性格特点等关键因素,进行更为科学的分组安排。实践中,可以考虑将数学学习能力相对突出且表达意愿较强的学生,与基础比较薄弱同时性格偏于内向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促成不同特点的结合。如此安排下,小组内部的讨论过程里,学习能力强的成员有机会带动基础较弱的成员更积极地投入,帮助激发这些成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性格内向的学生通过持续与其他成员交流互动,可能逐步减轻心理上的障碍,提升自身表达的信心与能力。分组并非一次完成就固定不变的工作,教师需要关注小组构成的动态变化可能。教学内容的推进,学生能力的发展,都要求小组构成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宜定期观察评估学生的实际表现情况,依据评估所见的进展与差异,适时对小组人员构成进行必要的微调,目标是维持每个小组持续的活力与一定的内部驱动力。比方说,当学生完成“几何图形的证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之后,教师可能观察到某些学生在逻辑推理方面展现出了比较明显的进步迹象,而另一些学生则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表现得相对突出。这时,教师可以着手重新组合小组,把逻辑推理进步明显的学生和空间想象表现突出的学生组合进新的小组,促使他们在新的合作关系中,彼此观察学习对方的长处,共同寻求能力的提升。
二、设计探究任务,激发思维创新的内在动力
探究任务构成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性条件,其具体规划方案的质量高低,将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走向产生无法回避的直接影响。为了切实有效地唤醒学生群体内部思维创新的深层潜能,教育实践者有必要设计出具备相当难度水平与充分开放尺度的探究任务。具备适度难度要求的任务能够有效唤起学习者的认知好奇心以及主动探索的意愿倾向,促使他们在尝试克服具体认知障碍的持续过程中,逐步提升其思维操作的质量与效率。举例说明,在针对“一元二次方程”相关内容展开教学时,教育者可以设计一个现实情境下的数学应用问题:“一个长方形的花园,长比宽多5 米,面积为 150 平方米,求这个花园的长和宽。”这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需要学生实际调动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储备进行数学求解操作,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认知挑战。学习个体在着手处理这一问题的完整流程里,必须系统性地剖析题目内部蕴含的数量关联结构,据此构建起恰当的方程表达模型,最终借助求解方程的数学操作获得正确答案。这一系列认知活动的推进,实质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具有开放属性的任务则为学习者预留了足够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允许他们基于多元视角重新审视同一问题,进而提出存在显著差异性的解决策略。比如在涉及“统计图表”知识的教学单元中,当教师向学生提供一组关于“班级同学兴趣爱好”的调查数据后,可以要求他们自主设计不同类型的统计图表来呈现这些信息。学习者能够依据各自的理解框架与创意构思,灵活选择诸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等不同形式的数据可视化方案,并进一步对图表的视觉呈现效果进行个性化修饰。整个任务执行期间,学生的创新思维特质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展现机会,他们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各类统计图表的制作技术流程,同时还在审美判断能力与创意设计能力方面获得了实质性的提升空间。任务设计的开放特质在此扮演了关键角色。
三、强化教师引导,保障思维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框架里,教师的角色定位远非置身事外,其核心在于对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引导与有效促进。强化这一引导功能,对于确保学生思维沿着合理轨迹发展,进而提升小组协作的整体效能,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意义。进行小组讨论之前,教师实施恰当的启发非常必要。面对即将展开的探究任务,教师抛出一些指向性问题能够帮助学生聚焦思考的靶心。比如数学课处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时,向学生出示两个形态一致的三角形,随即发问:“这两个三角形为什么全等?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证明它们全等?”。这组问题实际是在铺设思维的台阶,把学生的思路引向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具体条件,为后续的小组互动打下认知基础。小组讨论一旦启动,教师持续观察并把握介入时机至关重要。讨论内容脱离主题轨道或者陷入停滞僵化的困境时,教师的及时介入必不可少,这种介入能促使讨论回归正途。设想一个小组正在探讨概率计算问题,学生们可能由于对概率概念的把握存在偏差而引发争执。此刻教师介入,借助简洁的实例阐释概率概念,有助于澄清学生的混淆点,推动讨论有效延续下去。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还应高度关注学生的观点表达状态。激发学生踊跃阐述各自见解是引导的一部分,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不同观点同样重要,这对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塑造意义重大。学生提出富有独特性的见解时,教师给予即时的认可和鼓励,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并点燃其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教师还应不断反思和总结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经验和教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学生发展的需求。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将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潘立鹏 . 小组合作学习机制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以“圆”单元为例 [J]. 教育观察 , 2024,13(29):78-80+101.
[2] 付青军 .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研究 [J].亚太教育 , 2022,(21):153-156.
[3] 张志梅 .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J].亚太教育 , 2022,(06):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