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机械制图教学创新实践

作者

林中玉

霍邱工业学校 安徽省 六安市 237461

机械制图是中职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规范表达和工程意识的重要任务。然而,传统教学常陷入教师画图学生抄、理论讲解脱离实际的困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面对复杂零件时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以平面图纸为主,难以检验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随着智能制造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要求的提升,如何让制图教学从纸上谈兵转向实战应用,成为职业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重构课程体系:以任务驱动串联知识链条

机械制图课程的传统安排遵循制图基础、投影作图、零件图、装配图的线性顺序,章节知识之间呈现分离状态,学生难以把握其实际意义。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需要突破学科界限,企业典型产品作为载体被引入,知识点被分解为相互关联的任务模块。减速器这一机械传动核心部件作为项目主线,能够支撑认识减速器、测绘零件、绘制零件图、组装装配图、检查图纸合规性五个阶段的任务链条设计。测绘零件阶段要求学生首先观察实物,分析结构特点,例如箱体、轴、齿轮的形状差异,随后选择游标卡尺、千分尺等合适测量工具,最终依据测量数据完成草图绘制。国家标准关于线型、比例、尺寸标注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得以自然整合,单纯记忆规则带来的单调性得以避免。学生完成装配图绘制后,教师可以展示企业真实案例,比如关键配合尺寸缺失导致生产事故的图纸,引导学生反思图纸规范性与严谨性的极端重要性。任务设计本身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基本原则。初期任务可以聚焦三视图的绘制这类单一技能,后期任务则逐步引入相贯线、截交线处理等复杂内容。明确的任务成果如一份完整的零件图需要被设定,配套的任务单应清晰界定学习目标、提供步骤提示并包含自评标准。绘制轴类零件图的任务单可能包含以下提示:观察轴的结构以确定主视图投射方向;标注直径尺寸时关注公差带代号的位置;检查键槽剖面线是否与轴线成 45

2. 优化教学方法: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

基于工作流程的教学观念转变机械制图课堂师生互动模式至关重要。以往教师单向示范、学生机械临摹的方式往往造成理解与实操间的显著鸿沟。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手段成为破解这一困境的核心路径。以设计简易千斤顶这一具体任务为例,教学活动可如此展开:初始环节播放维修工人操作设备的真实影像资料,随即抛出关键性问题——螺杆断裂情境下,维修人员需要图纸提供何种具体信息才能高效完成零件更换?这直接引导学生认知图纸的工程实践价值。学生随后组建设计团队,完整经历“市场调研 $$ 方案设计→图纸绘制 $$ 成本估算”的闭环流程。团队讨论连接方式时,螺纹连接方案与焊接方案的强度比较自然引入机械制图中的连接件表达规范;成本核算阶段,图纸简化画法对材料消耗量的潜在影响则成为必须考量的现实因素。真实项目需求使学生主动将制图技术视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必备工具。角色模拟深度强化学习过程的沉浸感。装配图审核环节设置三类角色立场:设计工程师着力阐释设计意图(强调采用“向视图”旨在清晰呈现油孔内部构造);车间管理者聚焦加工可行性(质疑特定倒角尺寸是否限制标准刀具选用);质量检验员严格核对标注与国家技术规范的符合性。不同立场的辩论乃至妥协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工程图纸本质上是多方技术对话的标准化载体,远非个人艺术创作。这种认知转换显著减弱脱离实际的设计倾向,工程思维由此逐步建立。

3. 强化实践环节:让图纸活在真实场景中

机械工程制图的根本宗旨集中于支持生产实践,这要求教学实践不能仅仅停留在绘图阶段必须拓展至图纸的实际应用领域;实现这一目标借助校企协同机制、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以及创新研究项目等形式,使学生完整经历从图纸设计 $$ 零件加工 $$ 产品装配的连续过程,从而实质性地领悟制图工作的深远意义。校企协同视为深化实践的核心路径;教育机构可以联合区域机械制造厂商共同建立校园内部生产基地,将企业的实际订单转化为教学案例任务。一家典型企业存在定制非标准夹具的需求,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从图纸设计到成品制造的整体流程:学生进行企业现场调研考察夹具具体应用情境包括固定哪种形状的工件之类细节,随后依据需求构思结构方案完成图纸绘制工作,图纸经由企业技师审核批准之后学生在车间观察图纸如何转化为实物产品;当学生目睹自身设计的夹具应用于生产线时,会深刻感知图纸上每一条线条直接影响产品质量水平,这种实践收获的满足感远超单纯提交作业成果。职业技能竞赛成为能力验证的有效平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赛项明确要求参赛者在限时内执行零件测绘操作、图纸绘制任务、尺寸检测流程并提交质量分析报告文档;教师能够将竞赛规范整合进常规教学环节,例如在测绘齿轮项目中,不仅要求学生准确绘制图形还必须评估齿轮的模数数值、压力角大小等参数是否符合行业标准,同时提出针对性优化意见;这类高要求训练模式有效促进学生养成精确细致的职业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本质是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质——培养能动手、会思考、懂规范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重构,学生不再将制图视为孤立的知识点,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通过互动式教学方法优化,课堂从教师独角戏变为师生共舞场;通过真实场景的实践深化,图纸从平面作业升华为产品说明书。

参考文献

[1] 周怡. 职业素养视角下基于 PBL 的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J]. 福建轻纺 , 2025,(06): 68-71.

[2] 周雪琴 .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中职《机械制图》立体化活页式教材开发实践 [J]. 模具制造 , 2025,25(06): 83-85.

[3] 陈旭军 . 数字赋能背景下中职机械制图智慧课堂构建策略 [J]. 模具制造 , 2025,25(05): 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