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寓言教学中培育价值判断力的策略实践研究
王霞
南通市八一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育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然而在当前寓言教学实践中,价值引导常被简化为寓意灌输,学生难以在思辨与表达中形成立场。《守株待兔》一文情节精巧,蕴意丰富,具备良好的思维唤醒潜力。基于此,本文立足“读—议—悟”任务链,尝试以“真读”促感知,“巧议”激碰撞,“深悟”引内化,最终借任务迁移完成价值判断的生成与落实,为寓言教学提供策略参考。
一、以“真读”启思维,感知立场明是非
在寓言教学中,朗读是语感训练和理解文本的手段,更是引导学生感知人物立场、理解行为倾向的重要起点。“真读”策略主张将朗读作为思维启动的前置环节,以音律、节奏与语境的调动,激发学生对行为选择与价值意涵的直觉反应。朗读由此成为学生与文本碰撞的认知入口,促使其在反复吟诵中积累语言与思维的双重张力,初步形成价值意识。
《守株待兔》作为典型的言简意丰之作,在短短三十九字中完成了起承转合,亦设置了清晰的讽刺结构,极适合作为“真读”策略的实践场域。教学中可将朗读目标由流利准确延伸至结构感知与立场觉察。整体导读阶段结合图示、配图、节奏标注等方式,在带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聚焦句式变化、节奏差异与人物行为之间的关系。“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句式短促、情境突发,传递事件的偶然性;而“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则节奏舒缓、语意内收,表现行为中的非理性与盲目预期。围绕“释其耒”“冀复得兔”等关键词句,教师组织分层次的语义探析与动因解读,带领学生识别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向,初步感知其与社会常识之间的偏差。教学过程应避免机械式的翻译句子,转而构建“朗读—觉察—判断”的认知链条,使文本由外在表达转化为内在经验的触发器。
朗读所激发的语境体验,还具有良好的迁移潜力。教师借助设问、小组共读等形式,帮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探讨类似行为的合理性,促进主体立场的生成。如在朗读“因释其耒而守株”后,促使学生思考现实中等待好运的行为,并从是否值得效仿等角度展开价值判断。如此,朗读不仅唤醒理解,更点燃思维,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自然迈入价值思辨的进阶路径。
二、以“巧议”激碰撞,多元视角辨对错
课堂讨论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思维互动形式,但若缺乏结构引导,易流于表面。“巧议”策略强调以真实争议唤醒表达意愿,在多元立场中引领学生澄清行为动因、辨析价值标准。其关键在于设计具备结构张力的问题,促使学生在碰撞中完成认知拉伸,逐步建立判断逻辑。在寓言教学中,教师可在行为与价值的连接处设置争议点,以拓展学生思辨空间,为其表达提供充足张力。
结合《守株待兔》的叙述结构,将讨论引导定位于行为动因,合理性分析与现实映照等层面。教学设计中,教师借助“因释其耒而守株”这一情节,跟一起学生围绕“农人选择守株是否值得理解”展开多元视角的立场表达。一类讨论可聚焦行为本身,分析“释其耒”是否意味着放弃本职劳动,是否存在投机心理;另一类讨论则可转向“冀复得兔”的逻辑成因,引导学生识别人物对偶然事件的认知偏差。在观点交锋过程中,教师通过板书对比、理由追问、价值延展等方式,推动学生明确自己的判断依据,思考判断背后的标准体系何在。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对立场作出过早干预,而是鼓励学生在多角度表达中发现问题、厘清逻辑,并逐步意识到判断并非由结果决定,而是在价值衡量中形成的动态过程。
教学后期,“巧议”策略可使学生进一步进入价值层面的辩析。借助“宋人笑之”等语句,设置“失败是否值得讽刺”“侥幸心理是否一定错误”等问题,鼓励学生识别文本多义,探讨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教师将学生观点归类为功利倾向、投机心理,勤劳美德等,再让其探讨这些标签在现实中的适用边界。
三、以“深悟”促内化,情境共鸣筑认同
“深悟”策略旨在引导学生在具象、生动的情境中激发真实态度与共鸣,从而实现思维向信念的延伸。小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尚不稳定,往往依赖具象行为和情绪驱动做出判断。因此教学若能提供具身化的情境体验,让学生成为故事中的人,便能促使其在内在牵动中生成自主立场,实现从认知到情感的价值迁移。
《守株待兔》一文虽简,但在讽喻结构中预留了大量可供“进入”的空间。在具体教学中,可借助画面建构、情境复现、角色代入等方式,同学生一起进入故事情境,尝试以农人的身份重构选择逻辑。在讲读“因释其耒而守株”前,请学生闭眼设想自己正站在田地中,刚刚收获了一只撞死的兔子,思考下一步该如何应对;待学生形成初步选择后,再引出原文内容,以形成判断落差。教师亦可从多角度设问,如“农人是否真的相信兔子还会来?”“他是否感到焦虑或犹豫?”等,引导学生拆解行为背后的情感线索。经验嵌入式的策略设计,能够打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观察距离,使其在想象与情境联结中获得更强的价值体验感。而判断力的内化,也正是在这种将他者经验转化为自我立场的过程中逐渐完成。
当学生完成“进入故事”的共情体验后,教学应引导其“走出故事”,将判断迁移至生活。教师设置问题如生活中有无守株待兔的现象,面对他人评价时是否会动摇等,使学生反观自身选择,表达个人立场。此时,教师应退居观察者角色,提供安全表达空间,容纳多元判断。当学生能说出“如果是我,我会……但我也明白……”的表达,标志其判断已超越情绪冲动,具备理性意识。
四、以“任务”强迁移,知行合一见真章
价值判断的生成并不止于课堂结论,其需在真实任务中得以检验与深化。“强迁移”策略强调通过读写任务将“读—议—悟”的学习成果延伸至生活场景,学生得以在表达与应用中构建稳定的判断逻辑。任务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多元操作空间,使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完成判断力的再确认。在强调语文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背景下,这类基于价值表达的任务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判断力内化为长效思维习惯,推动知行合一。
立足《守株待兔》文本特征与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将迁移任务设置为结构清晰、表达开放的单元活动。在完成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与寓意探究之后,教师可组织判断再建构类任务:以”如果我是农人”为题展开续写,在想象另一种选择路径的同时,明确自身价值取舍;亦可引导学生完成给农人写一封劝告信,在语言组织中表达对其行为的看法与建议。此类任务的价值在于,不强求统一答案、不限定表达模式,而是借由写的过程,促使学生重新回顾阅读轨迹、调动已有判断,并在外化语言中确认立场。教学中将学生表达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如倾向勤劳、倾向投机、同情农人、批判农人等,形成观点图谱,再带领学生比较立场间的价值依据,逐步提升其对判断标准的识别能力。任务操作本身,并非判断的展现,而是判断的延续;学生在书写中不断验证、修正、深化其对“守株待兔”这一行为的理解,其价值意识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具体而稳定的表达形式。
在文本任务完成后,教学可拓展至类比迁移,促使学生将判断经验延伸至现实。如组织主题调查生活中的守株待兔行为,或撰写我如何避免守株待兔类反思文本,促使学生将价值标准应用于个体生活选择中。教师应在表达过程中引导学生澄清观点、分享经验,使其判断不再依附文本人物,而成为应对不确定现实的认知方式。
五、结语
在小学寓言教学中,基于“读—议—悟”任务链,教师应立足核心素养导向,构建以“真读”促感知、“巧议”引思辨、“深悟”导共鸣、“任务”促迁移的教学路径,系统推进价值判断力的培育。在实施过程中,需避免以结论代替思考、用单一标准压制差异,警惕讨论流于表态、任务陷入形式,导致判断力培育失真失效。唯有将思维引导与情感体验并重,将表达空间与评价引导结合,才能使寓言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判断意识生长的土壤,也为语文课程落实育人目标提供具体而可行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