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管理创新及绿色施工管理分析

作者

沈学良

浙江景成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浙江 绍兴 312000

引言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建筑行业也获得更多发展的机遇,项目数量及建设规模显著增长。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修订要求,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强度需降低 20% 以上,基于建筑功能性的基本要求,还对建筑工程施工环节中的环保性能提出严格要求。因此,研究建筑工程管理创新及绿色施工管理优化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策略

1.1 加速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

建筑企业推进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关键要抓好BIM技术应用和智慧工地建设。设计阶段,用BIM参数化功能快速生成方案,多专业在同一平台协同设计,减少设计冲突;施工阶段,借助BIM5D整合模型、进度和成本信息,模拟施工流程,提前规划资源调配,还能对比实际施工情况,及时发现质量和安全问题;项目竣工后,把设备参数等信息录入BIM模型,方便运维人员高效管理。智慧工地建设上,企业需整合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搭建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给工人配备智能手环掌握其状态,给设备安装传感器监测运行情况,提前预警隐患。云计算则负责处理海量数据。管理人员通过平台,就能远程监控工地,随时调度人员和设备,既提高管理效率,又能降低成本,让施工管理更智能。

1.2 管理理念创新

第一,应该形成质量理念。将质管意识全方位落实在工程管理全过程中,从设计规划、施工建设至完工验收,都需要严格把关,切实保障建筑项目质量不断提高。第二,应该形成安全意识。安全属于建筑施工的脉络与生命线,必须始终秉持安全第一的原则,经由强化安全教培力度的方式,提升工作人员安全操作能力,保障建筑施工顺利有序。第三,应该形成环保思想。在工程管理中,必须深入分析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应用环保建材与绿色技术,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损耗,达成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

1.3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在员工培训方面,可以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对于一线工人,重点开展技能认证培训,比如教他们操作装配式建筑设备、使用智能施工工具,帮助他们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工作能力。对于管理人员,企业开设智能建造、数字化项目管理课程,让他们学习BIM技术应用、智慧工地管理等新知识,跟上行业发展步伐。不少大型建筑企业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培训,培养出了许多掌握新技术的专业人才。在激励人才方面,企业要拿出实实在在的办法。一方面,推行项目分红、技术入股等激励制度。比如,项目干得好,团队成员能拿到额外分红;技术突出的员工,可以获得企业股权,这样大家更愿意为企业长期奋斗。另一方面,企业要规划好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从新入职员工到技术专家、管理负责人,都有清晰的晋升路线。这样既能吸引建筑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加入,又能优化人才结构,打造一支既懂传统施工又精通新技术的专业队伍。

2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优化策略

2.1 注重可再生能源利用

首先,利用太阳能,实现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建筑的屋顶、外墙和阳台等合适位置,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并采用了高效的光伏组件,提高太阳能发电的效率。在利用太阳能光伏板进行发电的时候,也要设置储能系统,进而在晴朗的天气中存储多余的电能,以供夜间或者是阴天使用,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利用风能,实现发电效果,在建筑屋顶或者是建筑周边的空旷地带,安装垂直轴或水平轴的风力发电机,在选择风力发电机的时候,尽量选择适合当地风速条件的设备,保证风力发电效果得到提升。在采用风力发电时,也要结合智能控制系统,使得发电效率得到优化。最后,利用地热能对建筑进行供暖和制冷,在建筑周围安装一定数量的地埋管或地热井,通过地源热泵的系统实现能量交换,实现了高效、低能耗的供暖或制冷效果。

2.2 节材与资源利用率提升

建筑材料浪费一直是制约绿色施工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为有效提升材料利用率,需从材料采购、运输、使用到现场管理全过程实行严格控制。通过制定科学的材料计划,结合项目进度和施工工序,实施定量采购与按需配送制度,避免材料积压和过度损耗。施工现场应建立标准化堆放与防护措施,减少运输与存放过程中因破损、混放造成的浪费。同时,积极推广预制构件和装配式施工方式,减少现场湿作业,降低模板使用量和建筑边角废料生成,不仅提升施工效率,也显著改善现场整洁度和材料利用水平。在材料选择方面,应优先选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环保型材料,如绿色水泥、再生骨料、无毒环保涂料等,有助于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强度。针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应实行分类收集、资源化处理与集中转运,通过构建“减量—再生—利用“的闭环体系,推动建筑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实现施工过程的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目标。

2.3 加强建筑污染防治

(1)粉尘污染。应当对现场环境管理予以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可行的粉尘污染防控措施,首先,用高密度粉尘防护网防护现场,防止扬尘扩散;其次,安装洒水喷雾装置,利用水雾减轻粉尘影响;再者,加强易扬尘材料管理,采取覆盖、密封等措施;最后,安排人员定期清扫场地,减少粉尘残留。

(2)噪声污染。加强绿色施工管理,采取科学的治理措施,尽可能减少噪声污染问题的发生。具体包括:将隔音布设置于建筑主体外部,有效隔绝内部施工噪音。优化部分工程内容,如将传统锤击基础安装方式改为静音沉入方式,从源头上控制噪声。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施工现场正常运行,减少因故障或运行不良产生的噪声。

(3)光污染。明确施工中可能产生强光照射的项目,尽量将此类作业安排在日间,或在现场周边设置挡光围挡。做好夜间照明灯具的合理选择,确保照明功率适宜,并且借助遮光罩的作用,防止光源的大幅散射。

(4)水污染。施工过程中若废水处理不当,将对场地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严重时甚至可能污染土壤。因此,应引入高效、主动的废水处理技术,加强施工企业的环保管理。在绿色建筑项目工地设置专用的废水沉降池,确保所有废水经过沉降处理后再进行排放。同时,重视施工过程中淤泥的清理工作,加大对工地生活污水的治理力度,并注重水资源的再利用。此外,加强工地污水的监测工作,依据绿色建筑工地水污染排放标准,结合生物处理、物理处理及化学处理等工艺,提升废水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持续进步背景下,我国建筑领域发展速率不断加快,建筑工程规模持续扩大。为了提升建筑工程综合效益,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优化管理方式,创新管理体系,积极引进并应用绿色思想,将生态化原则与施工管理相互结合,切实提升工程管理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谷 水 清 . 绿 色 施 工 视 野 下 建 筑 工 程 管 理 的 优 化 策 略 探 究 [J]. 地产,2023(1):0267-0270.

[2]姜军伟.基于绿色施工理念的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探析[J].门窗,2023(1):20-22.

[3]何昱兴.绿色施工背景下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化措施探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23(11):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