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护理呼吸训练策略的临床应用
勾娜 杨萍 王茉莉 任亚楠 刘晓艳 马潇 刘玉凡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7100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程长、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存预后,呼吸训练作为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通过改善肺通气功能、增强呼吸肌耐力、降低呼吸困难感,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然而在临床实践中,不少患者对呼吸训练的科学性认识不足,缺乏个体化、系统化的训练指导,导致康复效果不理想。开展康复护理呼吸训练策略的临床应用研究,旨在探索基于患者病情分级、功能状态的精准训练方案,形成可操作性强、依从性高的护理路径,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减少急性加重及再入院率,文章对于推动 COPD 康复护理体系建设、提升护理专业价值、促进患者长期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24 年 1 月至 2025 年 1 月我科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 80 例开展研究,按照不同康复护理呼吸训练策略分为两组;研究组40 例,男性26 例、女性14 例;年龄 45~72 岁,平均年龄( 58.34±6.25 )岁,病程 3~15 年,平均病程( 8.42±3.11 )年;病情分级:轻度12 例、中度18 例、重度10 例;对照组40 例,男性25 例、女性15 例;年龄46~73 岁,平均年龄( 59.02±6.08 )岁,病程 3~14 年,平均病程( 8.35±3.05 )年;病情分级:轻度11 例、中度19 例、重度10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分级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常规疾病健康宣教、用药指导及一般生活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向其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强调戒烟限酒、避免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性,并指导患者按医嘱正确使用吸入药物及氧疗设备,同时开展一般呼吸训练指导,如鼓励患者在日常活动中保持均匀呼吸、适度活动,并提供饮食指导,建议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保持良好作息,护理期间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予情绪安抚与支持,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康复信心,整个干预过程以基础护理为主,未进行系统化、个性化的呼吸训练策略[1]。
研究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化呼吸训练策略,具体包括:(1)入院评估: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肺功能、呼吸模式及耐力评估,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2)训练内容: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节律呼吸训练及间歇性深呼吸练习,每日 15 分钟;(3)床旁示范与纠正:护理人员在训练初期进行示范,并根据患者呼吸频率、胸腹运动幅度及时纠正不良动作;(4)结合体位引流与咳痰训练,帮助清除呼吸道分泌物;(5)心理支持与依从性管理:通过定期沟通、微信群指导及家庭随访,提高患者训练的积极性与持续性,出院后继续追踪患者执行情况,适时调整训练强度与频率,确保呼吸功能持续改善。
1.3 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 SPSS 26.0 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 χ2. )检验;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齐性的计量数据,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分析,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从而确保统计分析结果的科学性。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经过 12 周康复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在呼吸功能与运动耐力方面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其中,研究组缩唇呼吸改善率为 85.0% ,腹式呼吸改善率为 87.5%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67.5% 和 70.0% ;在运动耐力方面,研究组 6 分钟步行距离增加( 52.4±8.3; ) m ,对照组为( 38.6±7.9 )m ;呼吸困难评分下降幅度,研究组为( 1.85±0.42 )分,对照组为( 1.26±0.38 )分;以上结果提示,系统化的康复护理呼吸训练策略能有效提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呼吸功能,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主要指标比较

3 讨论
经过系统化康复护理呼吸训练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呼吸功能显著改善,表现为缩唇呼吸与腹式呼吸改善率明显提高,呼吸困难评分显著下降,这一改善主要得益于呼吸训练在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通气效率、促进气体交换方面的作用,缩唇呼吸通过延长呼气时间、减轻气道塌陷,降低呼吸阻力,从而改善呼吸效率;腹式呼吸则能有效调动膈肌活动,增加肺泡通气量,减轻辅助呼吸肌的负担[2]。与传统护理相比,本文采取的个性化、持续性训练模式,能够根据患者的肺功能状况调整训练强度,从而提高干预的精准性,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一致,本文再次验证了呼吸训练在改善 COPD 患者呼吸功能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提示在临床实践中应注重呼吸训练的长期性,以进一步巩固疗效,降低急性加重的发生率。
接受系统化康复护理呼吸训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运动耐力较干预前显著提升,表现为 6 分钟步行距离明显增加,这一改善与呼吸训练对机体整体功能的综合促进作用密切相关,通过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的长期练习,患者能够更好地控制呼吸节律,减少呼吸急促的发生频率,从而在运动中维持稳定的氧供与氧耗平衡,呼吸肌力量的增强降低了活动时的疲劳感,改善了全身组织的氧合水平,为运动耐力的提升提供了生理基础 [3]。通过结合体位引流、咳痰训练及心理支持,不仅减轻了呼吸道阻力,还增强了患者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护理中,缩唇呼吸与腹式呼吸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两种训练方法结合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缩唇呼吸通过缩小呼气口径延长呼气时间,形成轻度呼气末正压,从而减少小气道过早塌陷,降低呼吸阻力,改善气体交换,腹式呼吸则通过强化膈肌运动,增加下肺区通气量,减少胸式呼吸对辅助呼吸肌的依赖,减轻呼吸肌疲劳 [4]。在实际操作中,两种方法简单易行,患者易于掌握,且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进行,依从性较高,本文结果与既往研究结论一致,均提示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能显著缓解 COPD 患者的呼吸困难,提高运动耐力。
系统化康复护理呼吸训练策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症状缓解方面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呼吸困难感、咳痰频率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更大幅度的改善,这一优势主要归因于个性化呼吸训练方案能够针对患者肺功能减退等病理特征进行精准干预,腹式呼吸改善了呼吸节律,减少了呼吸肌负担,从而显著减轻呼吸困难 [5]。通过结合体位引流、有效咳痰训练,有助于保持气道通畅,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则提高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与既往多项研究结果一致,本文进一步验证了系统化呼吸训练的临床价值,提示应将其作为康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替代被动的传统护理模式,从而获得更持久的症状控制效果。
系统化康复护理呼吸训练能够显著改善 COPD 患者的呼吸功能,这与既往多项国内外研究结论高度一致,既往研究指出,缩唇呼吸可通过延长呼气时间、减少气道塌陷,改善肺泡通气效率;腹式呼吸则能强化膈肌功能,提高下肺区的通气量,从而降低呼吸功耗,这些机制作用叠加,不仅缓解了呼吸困难,还提升了运动状态下的氧合水平,研究组在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改善率、6 分钟步行距离增加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与既往文献报道的改善幅度接近,进一步验证了呼吸训练在提高 COPD 患者肺功能方面的稳定效果 [6]。接受系统化呼吸训练的患者在呼吸困难评分下降、咳痰频率减少等方面优于常规护理组,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结论相符,既往有研究指出,个性化呼吸训练结合体位引流,不仅能改善气道通畅度,还可降低急性加重发生率,提升生活质量评分,本文观察到的症状改善幅度与既往采用类似干预模式的临床试验结果相似,说明呼吸训练在缓解 COPD 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方面具有长期且稳定的作用,这也提示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将呼吸训练纳入长期康复管理方案,以确保患者获得持续获益。
基于患者肺功能分级、病程长短、症状特点制定的个性化呼吸训练方案,较统一化训练模式具有更高的可行性,COPD 患者的病情进展、呼吸储备能力、心理状态存在显著差异,若采用单一固定的训练强度,容易出现部分患者训练过度的情况,影响干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本文通过初期肺功能评估,随时调整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的频率,确保训练负荷与患者耐受度相匹配,这既提高了训练的安全性,也增强了患者的康复信心,从而在临床中具备较强的推广价值。个性化呼吸训练方案在提高患者依从性、长期持续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职业特点,制定易于在家中独立完成的训练计划,并通过微信随访、定期评估等方式持续跟进,这避免了繁琐复杂的操作步骤,使患者更易坚持。
尽管系统化呼吸训练在改善 COPD 患者呼吸功能方面效果显著,但长期依从性仍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患者在出院后缺乏专业监督,容易出现训练频率下降的情况;病程长、症状波动、合并慢性疾病等因素导致患者在情绪低落时放弃训练,此外家庭支持度、康复资源可及性,也是影响长期坚持的重要变量,因此临床护理工作中需在康复初期就强调训练的长期性,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康复理念,并提供可持续的支持。为了提高长期依从性,患者应在院内康复结束后建立延续性护理机制,本文中,若通过家庭随访、远程视频指导等方式持续关注患者训练情况,可有效降低中断率,同时定期复查肺功能及运动能力,给予个性化调整建议,有助于维持训练新鲜感,护理人员还可组织康复互助小组,让患者在交流中获得情感支持,从而增强坚持动力。
本文采用的康复护理呼吸训练模式,涵盖了评估、个性化训练、心理支持及随访管理等多个环节,流程相对完整,操作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不同医疗层级和多类患者群体,呼吸训练技术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动作规范易学,不依赖昂贵设备,既可在医院由专业护理人员指导实施,也可在家庭环境中自主完成,此外本模式注重动态评估,能够适应不同病情阶段患者的需求,降低了训练风险,提高了康复效果的可预测性,这使其具备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可行性,随着慢性病管理理念的普及,强调患者持续康复的护理模式愈发受到重视。本文的康复护理模式不仅提升了 COPD 患者的呼吸功能,还融入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信息化随访等综合手段,符合现代康复护理的多维度管理理念,同时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强化了患者、家属与医疗团队的互动,促进了多方协作,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康复支持网络。
本文结果表明,系统化康复护理呼吸训练策略能够显著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呼吸功能、运动耐力、症状缓解程度,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护理,通过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个性化训练方法,结合心理支持,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康复效果,也增强了长期依从性,建议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个性化、持续化的呼吸训练模式,同时加强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以巩固干预成效,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呼吸训练与多种康复方式的联合效果,结合信息化管理手段优化随访体系,从而为COPD 患者提供更高质量、更具持续性的康复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丘枚春 . 强化呼吸训练联合延续照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睡眠障碍患者影响 [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 2024, 11(11):2616-2618.
[2] 江尚燕 , 韩江英 , 王云云 , 等 . 辅助缩唇呼吸训练工具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居家肺功能康复中的设计及应用 [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 2024, 39(6):821-827.
[3] 韩涵 , 谭月 , 杨殿花 . 呼吸训练器及综合康复训练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 [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4, 10(6):90-92.
[4] 李菲 , 陈伟伟 , 高蒙蒙 , 等 . 呼吸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J]. 老年医学与保健 , 2024, 30(4):998-1002.
[5] 孙长安 , 刘珊 , 徐宁 . 三阶段肺康复程序护理联合呼吸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恢复中的应用效果 [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 2024, 5(14):72-74.
[6] 李鑫 , 杨双 . 关于肺康复训练在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困难的应用实践 [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