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药外敷辅助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疼痛缓解效果观察

作者

马维娣

京东誉美中西医结合肾病医院 河北廊坊 065000

引言

痛风性关节炎简称痛风,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疾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 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相关。近年来,痛风患病率有逐年递增和年轻化的趋势。现代医学主要依靠降尿酸药物和抗炎镇痛药,但有的患者效果不理想或存在药物不良反应。中药外敷作为传统外治法,操作简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在缓解局部肿痛方面具有潜在优势。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一些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类中药外敷对痛风疼痛有缓解作用,但需要规范的观察验证其辅助价值。本研究旨在客观评估中药外敷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疼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1 研究设计采用随机分组对照观察。

1.2 研究对象

纳入 60 例明确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患者,主要症状为关节突发红、肿、热、痛。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

1.3 治疗方法

(1)对照组:患者接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标准西医治疗方案。具体包括:规律口服降尿酸药物以控制血尿酸水平,同时联合使用抗炎镇痛药物以缓解急性期炎症和疼痛。

(2)观察组:在对照组标准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药外敷治疗。外敷方剂选用临床常用的具有清热利湿、消肿止痛功效的中药组合,主要包含大黄、黄柏、冰片、芒硝。使用方法为:将上述中药研成细粉,用食用醋或蜂蜜调制成均匀适中的糊状物,仔细敷于红肿疼痛的关节皮肤表面,外用清洁纱布覆盖并妥善固定。每日更换敷药一次,保持治疗连续性。

1.4 观察指标

本研究主要观察以下指标:

(1)疼痛程度:采用国际通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范围 0-10 分,0 分表示无痛,10 分表示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疼痛)进行评估。分别在治疗开始前、治疗第 3 天、治疗第 5 天和治疗第 7 天,由同一名医师对患者进行VAS 评分,记录疼痛变化情况。

(2)关节红肿消退时间:记录从治疗开始至患者关节局部红肿皮肤外观及温度恢复至发作前正常状态所经历的实际天数。

(3)安全性:在整个 7 天治疗期间,密切观察并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出现的任何可能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局部皮肤反应(如瘙痒、红斑、皮疹)及全身性反应。

1.5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 22.0 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如 VAS评分、红肿消退时间)以均数 ± 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如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的 VAS 评分、红肿消退时间)采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进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分析。设定 P 值小于 0.05(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 疼痛缓解效果(VAS 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关节疼痛均处于剧烈状态,VAS 评分接近(观察组:8.2±0.9 分,对照组: 8.0±1.0 分),表明基线疼痛程度一致。在开始治疗后,疼痛缓解的速度和程度在两组间逐渐显现差异。从治疗第 3 天起,加用中药外敷的观察组,其平均 VAS 评分( 5.1±1.1 分)已显著低于仅使用常规西药的对照组( 6.5±1.2 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种疼痛缓解的优势在后续观察点持续存在。治疗第 5 天,观察组评分降至 3.0±0.8 分,对照组为4.5±1.0 分( P<0.05 )。至治疗第7 天结束时,观察组疼痛进一步减轻至 1.5±0.6 分,而对照组为 2.8±0.9 分( P<0.05 )。这些数据表明,在常规西药基础上联合中药外敷,能够更早地减轻患者疼痛感,并在整个治疗期内维持更优的镇痛效果。

疼痛缓解效果对比(VAS 评分)

注:表示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 P<0.05, 。

2.2 关节红肿消退时间

除了疼痛,关节红肿是急性痛风发作的另一核心症状。本研究记录了关节红肿完全消退所需的时间。结果显示,观察组(即加用中药外敷组)的红肿消退平均时间为( 4.3±1.2 )天。而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其红肿消退平均时间为( 6.1±1.5 )天。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的差异显著( P<0.05 )。这意味着,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中药外敷,能够帮助患者关节局部的红肿更快地消退,平均缩短了约 1.8 天的恢复时间。这一结果提示中药外敷对缓解局部炎症反应、促进肿胀吸收具有积极作用。

2.3 安全性观察

在为期 7 天的治疗过程中,对两组患者的安全性进行了密切观察。在观察组(中药外敷 + 西药)中,有 1 例患者在敷药部位出现了轻微的皮肤瘙痒和发红现象。考虑可能是局部皮肤对药糊的反应,通过适当降低药糊浓度(减少粉末量)并用清水清洁皮肤后,不适感很快消失,未影响后续治疗,患者也未因此退出研究。在对照组中,有 3 例患者报告了轻度胃肠道不适,主要表现为恶心,这与已知的西药副作用相符,症状均较轻微,未予特殊处理或停药后自行缓解。整个研究期间,两组均未报告任何严重的、需要特殊医疗干预的不良事件。这表明,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增加本研究使用的中药外敷,整体耐受性尚可,主要的潜在风险为轻微的局部皮肤刺激,发生率较低且易于处理。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类中药外敷,能更有效地缓解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的关节疼痛和红肿。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其一,起效相对更快。外敷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皮肤,局部药物浓度高,能更快地发挥抗炎、消肿、镇痛作用,从第 3 天起即显示出比单纯口服西药更优的止痛效果;其二,增强消肿效果。中药外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物质吸收和消散,显著缩短红肿消退时间;其三,安全性良好。观察到的副作用主要为轻微的局部皮肤刺激,发生率低,易于处理,整体安全性较好;其四,操作简便实用。外敷方法简单,患者可在家中操作,易于在临床和家庭护理中推广使用。中药外敷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所选药物的药理特性相关:大黄、黄柏具有抗炎、抑菌作用;冰片具有清凉止痛、促进透皮吸收作用;芒硝可减轻局部水肿。这些成分协同作用于患处,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肿胀,缓解疼痛。

4 结论

中药外敷(以大黄、黄柏、冰片等为主)作为痛风性关节炎常规西药治疗的辅助手段,能够安全、有效地加速缓解关节疼痛,促进红肿消退,改善患者急性期症状。该方法操作简便,值得在临床实践中结合患者具体情况推广应用,为痛风患者提供一种有效的辅助止痛选择。

参考文献

[1] 陈佳利, 欧阳艳菲, 王校宇, 等. 基于文献研究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药外敷的用药规律分析 [J]. 北方药学 ,2024,21(6):114-117.

[2] 尤元梅 , 袁松 , 高学宇 . 痛风康联合中药外敷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 [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4,46(6):977-981.

[3] 吴亮亮 , 张建宏 , 黄伟 , 等 . 中药外敷对 50 例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患者血尿酸、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的影响 [J]. 中外医学研究 ,2021,19(36):23-26.

[4] 马舒楠 . 中药外敷熏洗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用药规律探究 [D]. 辽宁 :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