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彭佳
安福县平都第一小学 343000
引言: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深入实施,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其中,运算能力被明确列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一,贯穿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多个领域,运算能力指学生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更强调对算理的理解、算法的灵活运用以及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停留在“重结果、轻过程”的机械训练模式,忽视了学生对运算本质的理解与思维发展,所以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运算能力,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重要性与策略两个维度展开探讨,以期为一线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一、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性
(一)奠定数学学习的基础能力
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学习中最基础、最核心的能力之一,贯穿于整个数学知识体系,无论是数的认识、分数小数的运算,还是后续的代数初步、几何测量,都离不开扎实的运算基础,学生若在低年级未能掌握基本的加减法运算,后续学习乘除法、四则混合运算将面临巨大困难,良好的运算能力保证了计算的准确性,更提升了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够将更多认知资源投入到问题分析与思维拓展中,所以运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整体数学学业水平的发展,是数学素养形成的前提条件。
(二)促进数学思维的深度发展
运算过程本质上是一种逻辑思维活动,涉及分析、推理、归纳与抽象等多种思维形式,学生在理解算理、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思维的碰撞与重构,比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学生需要理解“相同数位相加”和“满十进一”的算理,这一过程锻炼了其逻辑推理与抽象概括能力,长期的运算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有序的思维方式,提升思维的灵活性与批判性,为其未来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三)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与兴趣
运算能力的提升能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当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地完成复杂运算时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力,相反若长期在运算上出错或感到困难,容易产生挫败感,影响学习积极性,所以通过科学训练提升运算能力,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学习心理,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学生在数学学习道路上持续前行。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策略
(一)倡导算法多样化,发展运算思维灵活性
核心素养强调思维的多样性与创新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探索多种解题路径,在运算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并鼓励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多样化的算法丰富了课堂生态,也促进了学生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0 以内退位减法”的教学中,面对“ 15-9=? ”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算法,有的学生用“破十法”:15 分成 10 和 5,10-9=1,1+5=6 ;有的用“平十法”:9 分成5 和4,15-5=10,10-4=6 ;还有的用“想加算减”:因为9+6=15 ,所以 15-9=6,教师鼓励学生分享各自的思路并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也让他们在交流中深化了对减法本质的理解,培养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算理理解,避免机械记忆与训练
运算能力的核心在于对“理”的理解,而非单纯对“法”的记忆,核心素养要求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强调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避免陷入“会算不会说”的困境,只有真正理解运算背后的逻辑,学生才能灵活迁移、应对复杂问题,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教师不应直接教授竖式法则,而应引导学生从“ i45×12 ”入手,先用口算或分步计算: 145×10=1450 , 145×2=290 , 1450+290=1740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理解了“先分别乘十位和个位,再相加”的算理,再引入竖式书写,便能自然过渡,这种“先理后法”的教学路径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技能,更理解了每一步运算的意义,避免了机械套用公式的弊端。
(三)引导错题反思,提升运算准确性与批判性
错误是学习过程中宝贵的资源,核心素养倡导反思性学习,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从而提升学习的自主性与批判性,在运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错题本,定期回顾与反思,分析错误类型并制定改进策略,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的教学中,学生常出现“商的小数点位置错误”或“余数处理不当”等问题,教师可组织“错题诊断会”,展示典型错例,如“ 12.6÷3=4.2′ ”(正确)与“ 12.6÷3=42⋅ ”(错误),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发现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通过集体讨论与自我反思学生纠正了错误,更增强了对小数运算规则的敏感度与判断力,逐步形成严谨的运算习惯。
(四)开展合作探究,促进运算能力协同发展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运算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可以在交流中碰撞思维、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合作提升了学习的参与度,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倾听与协作能力,实现运算能力的协同发展,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探究任务:“一个蛋糕,小明吃了 1/4,小红吃了剩下的 1/3,谁吃得多?”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画图、列式等多种方法解决,有的小组先算小红吃的:(1-1/4)×1/3=1/4,发现两人吃得一样多,在汇报与质疑过程中学生不断修正思路,深化对分数运算顺序与意义的理解,这种合作探究模式,使运算学习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成为充满互动与思维激荡的集体智慧活动。
结论:
运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抓手,本文从重要性与策略两个维度出发,系统阐述了运算能力在数学学习、思维发展、问题解决与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多重价值,并结合人教版教材提出了算法多样化、算理理解、错题反思与合作探究等有效策略,实践表明只有将运算教学从“技能训练”转向“素养培育”,注重过程理解、思维发展与实际应用,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为其未来数学学习与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教学中教师应持续探索创新,将核心素养理念深度融入日常教学,推动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茂华 . 小学数学”运算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研究 [J]. 教师 ,2024(7):42-44.
[2] 王莹莹. 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的实践研究[J].2025.
[3] 朱冬梅 . 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策略 [J]. 数学 教学通讯 , 2023(10):26-28.DOI:10.3969/j.issn.1001-8875.2023.1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