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石化燃料油中金属元素含量的检测技术比较与分析

作者

刘瑞远

372928198909011033

引言

石化燃料油作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的重要能源,其质量直接影响着设备运行效率、使用寿命以及生态环境。燃料油中含有的金属元素,如铁、铜、镍、钒、钠、铅等,虽然含量通常较低,但在燃料油的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一、常见检测技术原理及应用特点

1.1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原理,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物质所产生的原子蒸气对特定谱线的吸收作用来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当光源发射的特征谱线通过含有待测元素原子的蒸气时,部分光被吸收,通过测量吸收光的强度,根据朗伯 - 比尔定律可计算出待测元素的含量。应用特点,原子吸收光谱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能够检测多种金属元素,检测限可达 级别。

1.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原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是将样品引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中离子化,产生的离子经质量分析器分离后,根据离子的质荷比进行检测,从而确定待测元素的种类和含量。操作流程,样品预处理与原子吸收光谱法类似,将燃料油样品转化为溶液后,通过雾化器将溶液雾化并引入 ICP 火炬中,使样品离子化。

1.3X 射线荧光光谱法(XRF)

原理,X 射线荧光光谱法是利用 X 射线照射样品,使样品中的原子内层电子被激发,外层电子跃迁填补空位时释放出特征 X 射线,通过测量荧光 X 射线的波长和强度,确定样品中元素的种类和含量。X 射线荧光光谱法具有样品预处理简单、可实现无损检测、分析速度快等优点,能够同时分析多种元素。但该方法的检测限相对较高,一般为 mg/kg 级别,对于痕量元素的检测准确性较低,且易受基体效应影响。在石化燃料油检测中,常用于常量和半微量金属元素的快速筛查,如钒、镍等。

1.4 原子发射光谱法(AES)

原理,原子发射光谱法是利用物质在热激发或电激发下,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到高能级,当跃迁回低能级时发射出特征光谱,通过测量特征光谱的波长和强度来确定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原子发射光谱法能够同时分析多种元素,分析速度快,线性范围宽。但与 ICP-MS 相比,其灵敏度相对较低,对于痕量元素的检测能力有限。在石化燃料油检测中,常用于金属元素的多元素同时分析,尤其适用于中高含量金属元素的测定。

二、不同检测技术的比较分析

2.1 检测范围

原子吸收光谱法适用于大部分金属元素的检测,但一次只能检测一种元素,对于多元素同时分析需要多次测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可检测周期表中绝大多数金属元素,且能同时分析多种元素,检测范围最广;X 射线荧光光谱法对轻元素的检测灵敏度较低,主要适用于中重元素的检测;原子发射光谱法可检测多种金属元素,但其检测范围受激发光源和分光系统的限制,相对 ICP-MS 较窄。

2.2 灵敏度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灵敏度最高,能够检测痕量和超痕量金属元素;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灵敏度次之,适用于微量金属元素的检测;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灵敏度中等,对于中高含量元素的检测较为合适;X 射线荧光光谱法的灵敏度最低,主要用于常量和半微量元素的分析。

2.3 准确性

在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和进行必要的干扰校正后,几种检测技术都能达到较高的准确性。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由于其极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在痕量元素分析中准确性更高;原子吸收光谱法因选择性好,在单元素分析中准确性较好;X 射线荧光光谱法受基体效应影响较大,准确性相对较低,需要进行基体校正才能提高检测精度;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准确性受激发条件和光谱干扰的影响,在复杂基质样品分析中准确性可能下降。

2.4 干扰情况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光谱干扰较少,但存在化学干扰和物理干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干扰主要包括质谱干扰和基体效应干扰,需要采用碰撞反应池、同位素稀释等技术进行消除;X 射线荧光光谱法的干扰主要来自基体效应和谱线重叠,需通过选择合适的分析线和基体校正方法来减少;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干扰包括光谱干扰、化学干扰和电离干扰等,干扰情况相对复杂,需要进行有效的干扰校正。

2.5 成本

X 射线荧光光谱法设备成本相对较低,样品预处理简单,分析成本较低;原子吸收光谱法设备价格中等,分析成本主要来自样品预处理和试剂消耗;原子发射光谱法设备成本较高,尤其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设备成本最高,且维护费用和运行成本也较高,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也较高。

2.6 应用场景

原子吸收光谱法适用于实验室中对单元素或少量元素的常规检测,如燃料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适用于痕量和超痕量元素的精确分析,如环保监测中对有害金属元素的检测;X 射线荧光光谱法适用于现场快速筛查和常量元素的分析,如燃料油进出口检验中的快速检测;原子发射光谱法适用于多元素同时分析,尤其是中高含量元素的测定,如燃料油炼制过程中的中间产品分析。

三、检测技术的选择依据

3.1 检测需求

根据检测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技术。如果需要检测痕量或超痕量金属元素,且对检测准确性要求极高,应选择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如果只需对常量或半微量元素进行快速检测,X 射线荧光光谱法是较好的选择;对于单元素或少量元素的常规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更为经济实用;若需要同时分析多种中高含量元素,原子发射光谱法较为合适。

3.2 样品特性

考虑样品的基质组成和浓度范围。对于基质复杂的燃料油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虽然受基体效应影响,但通过适当的样品前处理和干扰校正技术,仍能获得准确结果;X 射线荧光光谱法在分析高浓度样品时可能出现谱线饱和,影响检测准确性;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发射光谱法对样品前处理要求较高,需要将样品转化为适合分析的形态。

3.3 成本预算

根据实验室的成本预算选择检测技术。若预算有限,且主要进行常规检测,可选择原子吸收光谱法或 X 射线荧光光谱法;若有足够的预算,且需要进行高精度、高灵敏度的分析,可考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3.4 实验室条件

考虑实验室的设备配置和人员技术水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对设备维护和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X 射线荧光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操作相对简便,对人员技术要求较低,适合一般实验室使用。

结论

检测石化燃料油中金属元素对保障燃油质量、减少设备损害、降低污染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常见技术的原理与特点,从多方面比较分析。不同技术各有优劣,实际应用需依检测需求等选合适技术。未来技术将向智能化等方向发展,合理应用可提升检测准确性与效率,助力石化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单振楠 , 马泽刚 , 黄春花 , 等 .9 个不同产地绞股蓝金属含量的测定 [J].化学与粘合 ,2025,47(04):490-494.

[2] 梁凤玲 , 郑扬 , 章雪明 . 江苏地区中华绒螯蟹中金属元素含量特征及差异性分析 [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5,(02):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