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全息育人的实践认知与实施策略
汪晓珍 汪小蓉
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
初中生物学全息育人将初中学生在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全部信息作为育人的信息源,整合教师、学生、教学信息等课堂教学要素,彰显初中生物学在认知育人、德性育人、健康育人、审美育人、劳动育人“五育融合”中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初中生物学全息育人的内涵与特征
1.初中生物学全息育人的内涵。一是全要素育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全要素的学科育人内涵,在促进学生增长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为其提供丰富生命内涵、体验幸福人生的思维与广阔视野。二是全程育人。全程开展生物学学科全息育人,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如具备生物学基本的生命观念,能够说出生物体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能针对生物学问题,使用简单的实验器具,按照实验步骤进行生物实验等。三是全员育人。构建“教师、家庭、学生、社会”四位一体育人体系。如学生和家长一起饲养家蚕,制作泡菜、米酒等,可以将这些活动过程制作小视频彼此分享交流。
2.初中生物学全息育人的特征。一是生命性。初中生物学全息育人具有独特的“生命性”特征,展现了大自然千姿百态的植物、微生物和动物,构成了奇妙的生物世界,形成了波澜壮阔的生命长河;二是融合性。即“五育“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滋养。如学习《人体所需营养》一节课时,教师安排育人活动”设计并制作一天的营养餐“,培养学生良好的早餐习惯,将认知育人、健康育人和劳动育人有机融合在一起。三是科学性。通过分析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发展史等培养学生崇尚严谨和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如通过介绍并讲解“孟德尔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假说”的科学故事,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并提出质疑。
二、初中生物学全息育人的框架设计
以认知育人、德性育人、审美育人、健康育人、劳动育人为学科育人基本维度,结合《初中生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建构并形成初中生物学全息育人的三级指标育人框架体系。
1.认知育人维度。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基本内容,理解和掌握生物学技能,体验生物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一级指标包括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思维。二级指标包含知识结构、知识应用;模型结构、信息处理、实验操作、探究实践;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等。
2.德性育人维度。充分利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和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品质。一级指标包含公民道德、科学道德等。二级指标包含国家意识、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科学品质、科学伦理等。
3.审美育人维度。初中生物学赋予我们独特的学科审美视角,生命世界型态和行为、结构和功能将表观的美和内在的美融为一体;初中生物学的生命气息将生命文化和生命内涵融为一体。全面提升学生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一级指标包含自然赏美、科学践美、生命育美等。二级指标包含型态行为美、结构功能美、协调平衡美;科学思维美、科学活动美;生命文化美、生命内涵美等。
4.健康育人维度。初中生物学的人体结构和功能、营养保健和疾病预防、青春期教育等,都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初中阶段老师要教会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增强体质并服务社会。一级指标包含健康意识、健康生活等。二级指标包含健康要素、健康态度;健康习惯、健康技能等。
5.劳动育人维度。初中生物学教材(北师大版)丰富的课堂实验、探究活动、调查活动和作品制作以及生物技术与日常的生活、生产、社会服务实践活动紧密相关,有利于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劳动实践技能。一级指标包含劳动意识、劳动实践等。二级指标包含劳动态度、劳动价值;劳动技术、劳动体验等。
三、初中生物学全息育人的教学策略
(一)初中生物学全息育人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新课标为指导,科学规划初中生物学教学系统过程。
考虑全息育人教学中的五育融合问题和需求,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教学设计要注重育人性、系统性、科学性。如设计《人类的食物》一节时,可以设计并安排一个学生活动,分析食物中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不要浪费食物并实施光盘行动;又如设计学生实验“检测食物中的蛋白质和维生素C”时,引导学生感受探究实践的魅力,同时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进行美育和劳动育人等教学设计。
(二)初中生物学全息育人课堂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五育的同时让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得到提高,针对不同课型、不同章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1.探究式教学。科学探究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探究技能等。生物学探究式教学基本流程包括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设计实验或收集证据;进行实验或解释;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或交流等六个步骤。如在创设真实情景时,针对新冠疫情既可以用作学习病毒时的素材,也可以作为“预防传染病”的教学素材。又如 2019 年非洲蝗虫既可以作为学习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素材,也可以作为学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素材。
2.概念教学。全息育人下的概念教学,其引入的方式和素材的选择更能彰显“五育”综合育人价值。在实施概念引入教学环节时,可通过复习引入、前景引入、实验引入等多种方式。对于实验引入可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活动和模拟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感知核心概念的内涵。如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过程实验,引入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概念,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学科概念都具有明显育人价值;在较抽象的概念教学中,可以借助视频、实物、图画等素材,通过观察、思考等,使概念的形成经过形象化感知、完成前概念转化为准确完整的生物学概念。
3.模型教学。生物模型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生物学全息育人将物理模型教学法、数学模型教学法、概念模型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与建模思维。其中物理模型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出现频率最高,如分子模型、器官模型、细胞结构模型、动物模型、植物模型等。而物理模型又以实物或模型图式直观表达认识对象特征,有利于帮助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和想象能力。如我们能否教会学生画上一个更清晰的细胞?学生能否用粘土做细胞器组装一个细胞?能否用蔬菜水果做一个器官?
(三)初中生物学全息育人教学评价
全息育人教学评价在于促进生物教师评课理念的转变,即要求教师充分解放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观察学生认知、德性、健康、审美、劳动的发展变化情况和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情况。重点围绕说课、观课、议课、评课四个步骤采用全目标、全主体、全过程等评价。先后建构并完善形成了《初中生物学全息育人课堂教学评价表》《初中生物学全息育人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初中生物学全息育人目标评价表》等系列评价指标体系。如《初中生物学全息育人课堂教学评价表》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师素养进行;《初中生物学全息育人目标评价表》则围绕认知、德性、审美、健康、劳动等进行评价。
初中生物学全息育人需要不断创新与实践,在探索中不断优化实施策略,重构育人理念,催生育人方式的转型,从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全球视域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人民教育,2015,(09):54-58.
[2]杨志成.核心素养背景下全息课堂教学原理与策略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7,31(02):1-7.
[3]汪晓珍,石云英.初中生物学学科全息育人[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23.
【作者简介】汪晓珍,女,生物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汪小蓉,女,化学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