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四川红色文化资源融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邓海霞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1 2025 年,思政课一体化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中国共产党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战略部署,是中国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四川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四川地区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宝贵财富。将其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是对地域红色基因的传承创新,也是构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实践。

一、四川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特点

四川是红军长征的重要途经地和战斗地,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最为关键的心脏地带。作为抗战大后方,四川为全国抗战提供了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在三线建设、“两弹”研制、抗震救灾以及恢复重建的伟大进程中,四川作出了巨大贡献。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

其一,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星罗棋布。据《四川日报》2024 年 1 月 21 日报道,全省21 个市(州)均有分布,如甘孜、广元、巴中数量较多。截至2023 年底,普查到涵盖五四运动以来四川党的各个历史阶段的红色遗址共10805 处。其中,重要历史事件、重要机构旧址及重要党史人物活动地3730 处,革命领导人故居145 处、烈士墓 183 处、一般红色资源6747处。2

其二,四川红色文化资源种类丰富、类型多样。一方面,表现为物质文化资源类,如川陕苏区革命遗址、红军长征遗址、彝海结盟遗址、三线建设遗址、“两弹城”旧址、地震遗址群等;又如红色文化主题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另一方面,表现为精神文化资源类,如川陕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川军精神、三线建设精神、“两弹”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还有以四川红色文化为题材创作的文艺作品,如红歌《十送红军》等。

其三,四川红色文化资源与自然、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四川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情,赋予了红色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古蔺太平古镇,既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也是四渡赤水战役的重要渡口之一,红色文化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又如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红军长征时期留下了许多民族团结的故事,彝海结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四川众多的红色资源与当地风景旅游区、历史文物遗迹及特色文化村镇景观相互交织、深度融合,具有多元开发价值。

二、四川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价值意蕴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指依据大中小学学段特征和学生认知规律,对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科学规划,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四川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披荆斩棘、波澜壮阔岁月的生动见证,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将其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深远的价值意蕴。

1.有利于弘扬和传承红色基因,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

四川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在四川地区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将其融入思政课一体化,能够帮助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逐步深化对党的历史的认知和理解,实现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同时,四川红色文化资源的地域特色,如朱德故居、邓小平故里、“两弹城”旧址等红色地标,构成了四川红色文化的独特符号。通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从小学阶段的故事讲解、中学阶段的历史分析到大学阶段的理论研究,逐步强化学生对这些文化符号的认知,凝聚学生的价值共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

2.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与感染力,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四川红色文化资源类型多元且表现形式丰富,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灵活的选择空间与广阔的实践维度。将其融入思政课,能够为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学生提供地方特色、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如小学阶段以红色故事、人物事迹为主,中学阶段结合历史事件分析红色精神的内涵,大学阶段深化对红色文化理论逻辑的研究。

同时,把四川红色文化资源作为贯穿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线索,可破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难题。如设计四川红色文化主题教学,小学讲“红军在四川的小故事”,中学讲“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历史地位”,大学讲“四川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等,形成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也可开发四川红色数字资源库,实现大中小学资源共享,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体系化建设。

3.有利于彰显四川地方文化优势,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

四川红色文化资源既具有全国红色文化的共性,又体现了巴蜀大地的地域特色。将其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能让学生从熟悉的地域文化切入,逐步扩展到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同时,依托四川丰富的红色资源,如长征文化带、川陕革命根据地、伟人故里、“两弹城”博物馆等,开展大中小学红色研学,不断激活红色文旅产业,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红色+”共同体建设,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

4.有利于贯通教育链条,推动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独特标识,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智时代背景下,发挥Z 世代群体优势,加强大中小学四川红色文化主题教育的贯通与实践,将红色文化从“知识传授”转化为“创新实践”,再升华为“国际表达”,最终形成“从娃娃抓起”到“用专业说话”的完整传播闭环,让四川红色文化以更鲜活、更具感染力的方式走向世界,讲述好四川故事。

三、四川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基于课题团队调研,四川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顶层设计有待完善、跨学段衔接不够通畅、教学方法适切性不够、教师红色文化素养有待提升等。如何更好开展融入工作,探索如下:

1.挖掘四川红色资源,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宏观规划。

首先,成立跨学段红色文化研究团队。发挥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牵头作用,整合高校专家、学者、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等,组建专门研究团队,系统梳理四川红色资源,如红军长征在四川、川籍英雄人物、“两弹城”科学家等,形成覆盖不同学段的资源清单。以“两弹”精神为例,研究团队可针对小学生设计“两弹城”科学家的故事绘本,针对中学生开发“两弹”功勋人物的历史情景剧剧本,针对大学生开展“两弹”精神研发课程。

其次,建设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动态政策支持机制,校企、校地合作开发线上资源库,收录四川红色遗址、英雄人物等资料,包含文字、图片、视频、虚拟展厅等多种形式,实现大中小学资源共享。例如,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的 VR 全景资源上传平台,各学段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选取素材。

最后,加强四川红色文化资源教材建设。依据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编写融入四川红色文化的思政课辅助教材或校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各学段既要明确本学段四川红色文化教育的重点,又要了解其他学段的教学内容,做到重合而不重复,逐渐拓展学生的认知和视野。

2.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推动四川红色资源与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效衔接。

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规划和教学方式的选择,都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广泛的学情分析。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明确划分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教学侧重点。小学阶段以激发红色文化兴趣、构建基础认知为核心。例如通过讲述“小萝卜头”宋振中等生动鲜活的红色故事,引导学生萌发对红色文化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形成初步的感性认知。中学阶段侧重深化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思考。例如融入红军长征在四川等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史实分析与探究,培养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理性认知能力,推动其从“知”到“思”的认知升级。大学阶段聚焦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鼓励学生参与“两弹”精神调研、红色主题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促使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实现从 “认知”到“践行”的能力跃升。

在规划教学内容时,应对照各学段教学目标,采用阶梯式的内容设计。小学阶段,可选取川陕革命根据地“放牛娃”“红小鬼吴忠”等充满趣味性且通俗易懂的红色故事,以生活化叙事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对红色文化的第一印象,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初步的认知框架。中学阶段,以“川军抗战”“彝海结盟”等具有历史纵深感的事件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背景成因、事件经过、历史影响等多维度剖析,在理解复杂历史脉络的过程中构建理论认知基础,培养辩证思考能力。大学阶段,系统梳理红色文化在四川的发展谱系,如深入挖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王右木的革命事迹,通过史料研究、专题研讨、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学术探究,在理性分析中强化历史使命感与实践担当意识。

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要广泛开展学情分析,精心设计教学方式。首先,充分开展分学段红色文化主题教学。小学阶段,多用实物教学法或情境教学法,讲述四川红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学阶段,多用案例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多角度探讨四川红色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大学阶段,开展文献研读、专题研讨、参观学习、撰写报告等活动增强代入感,引发学生深度共鸣。

其次,积极推进红色文化一体化主题实践教学。建立大中小学联动的红色实践基地,如共同与“两弹城”博物馆、赵一曼故居等签订实践教学协议。同样参观红色遗址,一方面,大中小学可分学段开展实践活动。如小学生可开展“我心中的小英雄”绘画活动,中学生可组织红色主题演讲比赛,大学生可开展红色文化主题调研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大手牵小手”共同开展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带领中小学生开展“探访‘两弹城’”研学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发挥引领作用,中小学生在体验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最后,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学。开发基于 VR、AR、AI 技术的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通过 VR 设备“身临其境”感受红军在四川的战斗场景。也可借助在线平台,开展大中小学同上一堂四川红色文化思政大课,促进各学段学生在线互动交流等。

3.加强教育教学培训,保障四川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力量。

教师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施者。首先,要加强红色文化专题培训,积极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各类红色主题考察学习,强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提升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其次,要建立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学共同体,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互听评课和集体备课,促进思想碰撞、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最后,要加强教师教学方法和AI 技能培训,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大纲,优化红色文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促进跨学段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4.营造校园红色氛围,拓展四川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隐形路径。

校园文化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生动实践,通过隐性浸润、环境熏陶和多元活动,能够有效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首先,大中小学在校园环境建设中积极融入四川红色文化元素,如设立红色文化长廊、张贴红色人物画像等,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其次,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校园活动,如红色诗歌朗诵会、红色电影展映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再次,加强家校合作,尤其中小学,组织亲子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形成家校育人合力。最后,联合社区开展四川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宣传四川红色文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川红色文化作为思政教育的“活教材”,通过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能以文化人、以史育人,又能构建从情感启蒙到理论深化的全链条育人模式,实现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衔接与贯通,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不仅是对四川红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为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3

[2]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 全国妇联 中国关工委关于印发《用好红色资源 培育时代新人 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2023—2025 年)》的通知,载《文化和旅游部网》.2023 年 8 月 8 日

[3]邹绍清,周 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实践路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30-40

姓名:邓海霞,四川,绵阳,

作者简介:邓海霞 (1975.4-)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副教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2.樊邦平.四川纵深推进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3年多 以“红”构美蹚出美丽村庄发展路[N].四川日报,2024-04-14(2)

基金项目:绵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四川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自筹项目“四川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探究”(SCCTWH2023ZC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