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急诊胸痛中心建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应用价值
马欢欢
中信惠州医院,广东 惠州 516006
引言: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患者病情凶险,不及时治疗,还会引发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合并症,死亡风险极高。急诊诊断和处理方法,关乎到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效果,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建立标准化急诊胸痛中心,可以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能够缩短患者待救治时间,可帮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预后有保障[1]。基于此,本文于本院2024 年 02 月\~2025 年 02 月急诊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取66 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标准化急诊胸痛中心的建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产生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分组,观察组 33 例患者,男性/女性:19/16,最小年龄 45 岁,最大年龄 75岁,( 58.12±4.53. )岁。对照组( (n=33 ),男性和女性各18 例和 15 例,患者年龄:46 岁\~76 岁,平均(59.17±3.68)岁。纳入标准: ① 临床资料信息完整者; ② 无先天性疾病者。排除标准: ① 肝肾功能不全者; ② 有药物过敏史者; ③ 中途转院或是退出者。受试者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研究患者家属积极配合签署知情协议,课题项目通过了伦理委员的审批。
1.2 方法
对照组建立常规急诊胸痛中心:按照常规化的诊疗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诊断、治疗以及护理干预。
观察组建立标准化急诊胸痛中心:(1)经由急诊绿色通道进入院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预检分诊,在多学科协同参与下,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进行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专科检查。依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检查结果对症治疗,包括扩血管、利尿、强心、吸氧、溶栓治疗等,对于ST段抬高患者,经由专科医师会诊后对症用药;对于有PCI手术指征的患者,行PCI手术治疗;尽快稳定患者的病情。(2)及时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家属反馈情况,让家属积极配合,提醒患者家属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促使患者有心理准备。
1.3 观察指标
(1)观察救治效果;(2)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诊疗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以 (%)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
)表示, P<0.05 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救治效果
表 1 两组患者救治效果对比 (n/%)

2.2 诊疗时间

表 2 两组患者诊疗时间对比(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进展快,死亡率极高,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能够改善疾病预后。急诊胸痛中心是救治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建立标准化的诊疗流程,可以促使急诊诊疗工作高质量开展,能够提高救治效果[2]。通过建立标准化急诊胸痛中心,能够更好满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需求,提供优质的医疗保障,对疾病预后改善有积极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无死亡病例,分别有 1 例心源性休克患者和 1 例心律失常患者,对照组有 2 例死亡病例,有 2 例心源性休克病例和 2 例心律失常病例,两组救治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标准化急诊胸痛中心建立,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能够降低死亡率,并发症更少,有助于患者身体恢复。
在急诊胸痛中心在标准化诊疗模式下,分诊效率得到提升,缩短了患者待诊治时间;能够全面评估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情,早期诊断准确率更高,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和指导,能够促使急性心肌梗死尽早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从而抑制疾病进展的推进,降低死亡风险。本文研究发现,观察组急诊分诊时间为(7.98±1.53)、检查时间为(20.54±1.12)、置入球囊时间为(85.65±11.23);上述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表明标准化急诊胸痛中心建立,可以缩短分诊时间,能够提高就诊检查效率,有助于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效果。上文研究成果,证实了标准化急诊胸痛中心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发挥的作用。
综上所述,标准化急诊胸痛中心建立,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能够促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治,对患者预后改善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苏小梅,邓学林,谢好,等.标准化急诊胸痛中心建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应用价值[J].中国标准化,2025,(08):230-233.
[2] 任豫黔. 急诊胸痛中心建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应用价值[J]. 名医,2019,(11):292.
作者简介:马欢欢(1992.1),女,汉族,河北邯郸人,中级职称,本科,研究方向为急诊医学方向。